思想散步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fqng1008 前三十年写日记,后三十年写博客

博文

[转载]基于CiteSpace的中药“十八反”“十九畏”配伍的可视化分析

已有 1057 次阅读 2023-7-16 17:15 |个人分类:思考中医|系统分类:论文交流|文章来源:转载

资料来源:王迪何庆勇但文超林巧. 基于CiteSpace的中药“十八反“十九畏”配伍的可视化分析.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22,24(11:4149-4159

摘要  目的:应用知识图谱,对国内关于中药“十八反”“十九畏”配伍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进行分析。方法:检索中国知识资源总库1962-2021年60年间的关于中药“十八反”“十九畏”配伍文献,运用CiteSpace知识图谱对该领域关键词、作者、研究机构等进行可视化分析。结果:共纳入文献761篇,发文量以2010-2018年为显著增长期。主要合作的研究机构为北京中医药大学和南京中医药大学。发文量最多的作者是钟赣生,最大的作者合作团队是由柳海艳、钟赣生、修琳琳、刘佳、欧丽娜、王茜、陈绍红、李怡文等人合作的团队。研究热点有“甘草”“海藻”“反药组合”。结论:中药“十八反”“十九畏”配伍相关文章的发文量以2010年-2018年最多,近期关注度开始下降。北京中医药大学和南京中医药大学的是连接多个研究机构的重要枢纽。“反药组合”出现最晚,是目前研究的热点。临床对“十八反”“十九畏”的应用应该进行合理配伍以降低其毒副作用,以发挥其最大效用。实验室研究是重要的基础研究环节,可以为临床反药配伍应用的选择提供参考。药材的不同品种、质量差异等因素影响“反药组合”的临床应用疗效及毒副作用,临床应选择疗效相对最好的品种、毒性相对最低的反药药材进行配伍组合,以达到治病救人的目的。

中药配伍中的相反、相畏属于配伍禁忌范畴,一些药物的联合应用,会降低药物的疗效或使药效丧失,甚至产生或增强药物的毒副作用。所谓相反,指的是两药的配伍能够产生、加强药物之间的毒副作用,此属于用药禁忌。所谓相畏说的是两药配伍两种药物可以相互抑制彼此药物的毒副作用,属于用药的配伍方法。

历史各代医家对于配伍禁忌的看法不尽相同,比如《新修本草》书中所记录的反药数目是 18 种,而在《证类本草》一书中记载反药数目为 24 种。到金元时代才确定为 18种反药,并概括写出了“十八反”口诀,见于《儒门事亲》中。明代时又确定了19种相畏药,并概括为“十九畏”口诀,见于《医经小学》[1]。

对于中药“十八反”“十九畏”配伍应用的看法古今各有不同,从研究文献、实验观察及书籍等可以看出。有些书籍以为“十八反”“十九畏”配伍应用不是绝对不能用。如陈馥馨[2]对《普济方》、《全国中成药处方集》中记录含“十八反”“十九畏”配伍应用进行整理,发现其中口服方剂有782个。常敏毅[3]通过研究十九畏除砒霜、水银外的其他药物的急性毒性实验,实验结果为均未引起急性毒性死亡。而持有相反意见的如《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仍然认为“十八反”属于配伍禁忌。甚至在《中药学》等医药院校的教材、《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这些书籍里还有将“十八反”的内容扩大的现象,例如将与“藜芦”配伍相反的“诸参”从5种扩大为8种[4]。

因此,本文作者运用CiteSpace即“引文空间”对目前国内各个医家关于“十八反”“十九畏”配伍的研究的现状、研究方向、各时间段的研究热点以及前沿研究等进行分析,希望对以后的相关研究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CiteSpace 是由美国学者陈超美开发的一款可视化的“科学知识图谱”(Mapping knowledge domains,MKD)软件,用来分析文献中的科学知识的结构、分布规律等[5]。

此研究旨在应用 CiteSpace 知识图谱,对 60 年内国内各医家的中药“十八反”“十九畏”配伍的研究的现状、研究方向、各时间段的研究热点以及前沿研究等进行分析,以期对今后的相关研究起到指点引导作用。

1 数据与方法

1.1 数据来源 

数据来源选择了检索中国知识资源总库中相关中药“十八反”“十九畏”配伍的中文期刊文献。检索从 1962 年-2021 年时间跨度为 60 年,检索以主题为“十八反”“十九畏”“反药”“配伍禁忌”“半夏”“瓜蒌”“白蔹”“贝母”“白及”“乌头”“附子”“草乌”“人参”“沙参”“丹参”“玄参”“苦参”“细辛”“芍药”“藜芦”“甘草”“甘遂”“大戟”“海藻”“芫花”“丁香”“郁金”“五灵脂”“鱼石脂”“官桂”的文献。例如“水银”、“犀角”、“硫磺”等因临床较少应用、甚至不会应用的中药,不属于检索主题之内。因此共检索到文献有 934 篇,以 Refworks 形式导出。

1.2 文献筛选 

纳入标准:选择文献均来源于中国知识资源总库关于中药“十八反”“十九畏”配伍的中文期刊;研究主题是相关“十八反”、“反药”、“配伍禁忌”、“十九畏”等;文献有完整信息题录。

排除标准:研究主题或关键词与“十八反”“十九畏”无关的文献,如兽医学“十八反”“十九畏”文献;非论文形式的相关“十八反”“十九畏”的文章,如科普文章、新闻报告等;题录不完整的文献;将检索到的 934 篇题录信息完整的包含作者、机构、关键词、摘要、论文发表年份、期刊名称等的文献筛选后以 Refworks的格式导出,并经过 NoteExpress软件查重去重,得到804篇文献。在将去除重复后的804篇文献进行人工删减,进一步除去与主题不相关的文献,最终得到761篇文献。文献筛选流程图见图1。

 

图1 中药“十八反”“十九畏”配伍的文献筛选流程

1.3 数据清洗 

数据清洗包括统一文献作者所在机构名称、统一规范关键词命名等方面。机构名称:①统一机构名称,如“广安门中医院”统一为“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等。②将带有不同科室名称的机构统一为同一机构,如“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药文献研究所”统一为“南京中医药大学”。关键词:删除数据转录时出现的多余或错误的符号、错误的文字,如“@”、“/”等。

1.4 数据可视化 

将数据清洗和格式转换后的 761 篇文献,先应用Excel软件绘制发文量年份分布图并进行分析,然后应用 CiteSpace 软件 5.5R2 版本将文献数据可视化,并对运行得到的知识图谱进行作者、机构合作,关键词共现、聚类、突现等内容的分析。其中相关软件的设置为:时间 From 1962 To 2021,Slice=10,TopN=50。作者、机构合作网络关系图谱的构建,设定Link Retaining Factor=-1,Nodes=2,不对网络进行裁剪以保证每个时间切片中抽取尽可能多的节点信息。关键词相关图谱的构建,选择 pathfinder,Prunning sliced networks,Pruning the merged network 来对网络进行裁剪,确保在每个时间切片中合理的抽取节点和连线的数量,以得到更加清晰的图谱。

2 结果与方法

2.1 文献数量 

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共有 761 篇,时间跨度从1962-2021年,共60年,在1998年以前的发文量很少,每年发表少则8篇多则21篇,在1998年发文量增长至45篇,至2009年发文量都不多,从2010年开始文献数量逐渐增长,发文量最多是2017年123篇,直到2018年开始下降,最低发文量仅41篇。表明对中药“十八反”“十九畏”配伍研究领域的关注度较高的阶段为2010-2018年,而近2年的关注度在逐渐下降。见图2。

 

图2 1962-2021年中药“十八反”“十九畏”配伍研究领域的发文量

2.2 研究机构合作分析 

在 CiteSpace 的机构合作网络图谱中,研究中药“十八反”“十九畏”畏配伍的各个发文机构以年轮图节点呈现,机构发文量越多年轮图节点越大。年轮中不同颜色的厚度代表该机构在不同的时间里的发文量,发文量越多年轮越厚。而机构间联合发表文献的合作情况则通过图中的连线表明。

机构合作网络图谱结果分析看出,机构合作关系分别以中介中心性最高的即被紫色圆圈包围的机构,分别是北京中医药大学和南京中医药大学为枢纽,形成两个合作单位。根据 60年中发文量排名前 10的科研机构分析,可见发文量最多的两个机构是,北京中医药大学在 2010-2021年间共发文 72篇,南京中医药大学在2010-2021年间共发文44篇。见表1。

表1 中药“十八反”“十九畏”配伍发文量排名前10的科研机构

序号

机构名称

发文量

中介中心性

1

北京中医药大学

72

0.15

2

南京中医药大学

44

0.15

3

天津中医药大学

13

0.07

4

长春中医药大学

12

0

5

河北医科大学中医学院

12

0

6

中国中医科学院

11

0.09

7

南京中医药大学江苏省方剂研究重点实验室

11

0.02

8

河南中医学院

11

0

9

中国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

10

0

10

军事医学科学院放射与辐射医学研究所

9

0.15

两所机构之间存在着合作关系,分别于 2012 和2015 年联合发文。两机构首次合作为研究中医药材配伍禁忌的思路与技术,目的是通过对中药禁忌药物组合的界定创建科学的研究模式,指导临床安全用药、奠定我国中药配伍安全用药预警系统,由段金廒等[6]研究并发表。2015年合作探讨的内容为甘草与海藻在海藻玉壶汤加减后的各组方中,其活性成分的药动学动物实验研究,结果发现海藻玉壶汤中海藻可以提高甘草酸的峰浓度,其他成分可以促进甘草黄酮类成分的吸收等,由张洋等[7]研究并发表。

其中,北京中医药大学还与河北医科大学中医学院有合作,且次数最多,共 9次,与河北中医学院有合作共 4 次,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有合作共3次。而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又同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合作2次。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与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有合作。

北京中医药大学与中国中医科学院合作 1 次,中国中医科学院与广州中医药大学合作 3 次,还与军事医学科学院、中南大学药学院、天津中医药大学等机构有合作,而北京中医药大学与天津中医药大学也有合作,各机构之间联系紧密。

南京中医药大学除了与北京中医药大学合作外,还与天津中医药大学合作过 2 次,与江苏省方剂研究重点实验室合作过2次,与南京大学合作过2次,与江苏省中药资源产业化过程协同创新中心合作过 2 次,合作范围广泛。

以上各个机构的合作关系中,北京中医药大学和南京中医药大学均打破了本省市合作的地域局限以及机构内部合作的局限,分别与河北、天津、广州等研究机构有合作,连接着多个研究机构,起到枢纽的重要作用。另外还有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两个机构,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分别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院合作 2 次、与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有合作,中国中医科学院与北京中医药大学合作 1 次,与广州中医药大学合作3次,还与军事医学科学院等机构有合作,虽然发文量及合作次数不多,但也有联系其他机构的枢纽作用(见图3)。

图3 中药“十八反”“十九畏”配伍科研机构合作网络图

中介中心性越高的机构,其作用越重要,根据表1各个科研机构中介中心性的结果,可以看出,中介中心性值最高的是北京中医药大学和南京中医药大学,二者中介中心性均为0.15。说明二者分别与其他研究机构合作的次数多,进一步说明以上的分析结果是正确的。

2.3 作者合作关系网络图谱分析 

为了不破坏作者合作之间的关联,没有对Pruning进行选择,因此,运用 CiteSpace 程序运算得到一个Nodes=119, Links=269的作者合作关系网络图谱,可见在 60年里,关于中药“十八反”“十九畏”配伍的研究,发文量最多的作者是钟赣生,共发表 58 篇,其次是柳海艳,共发表 45篇。发文时间集中在2000-2011年期间。柳海艳中介中心性最高为0.02,共与45位作者有合作关系,在 2011-2019年期间共发表文献45篇。其次是钟赣生中介中心性 0.01,但其发文量最高,在2010-2019年期间共发表文献58篇;范欣生中介中心性是0.01,共与40位作者有合作关系,在2010-2019年期间共发表文献 40 篇;段金廒中介中心性为 0.01,共与26位作者有合作关系,在 2010-2019年期间共发表文献 26 篇。中介中心性较高的几位作者在与其他作者合作联系中起到的了重要的枢纽作用。见表2。

表2 中药“十八反”“十九畏”配伍发文量及中介中心性

排名前10的作者序号

作者

发文量

中介中心性

1

钟赣生

58

0.01

2

柳海艳

45

0.02

3

范欣生

40

0.01

4

刘佳

33

0

5

欧丽娜

30

0

6

高月

27

0

7

王茜

27

0

8

段金廒

26

0.01

9

王宇光

22

0

10

陈绍红

20

0.01

最大的两个合作团队分别是由柳海艳、钟赣生、修琳琳、刘佳、欧丽娜、王茜、陈绍红、李怡文等人合作的团队以及由范欣生、段金廒、尚尔鑫、钱大玮、杨环等人合作的团队。两个合作团队之间没有合作。其中由柳海艳、钟赣生等作者合作的团队研究最多的内容为:海藻与甘草组合的实验性研究回顾评析[8]、临床研究文献对其不良事件的分析[9]、急性毒性实验对比研究[10]、对甲状腺肿大的大鼠模型肝脏CYP450 酶基因和蛋白表达的影响[11]及肝心肾功能的影响[12-13];甘遂甘草组合相关的急性毒性研究[14]、急性毒性实验对小鼠肝肾功能的影响、对腹水的大鼠模型利水作用及肝心肾功能的影响[15-16];芫花甘草、乌头贝母、乌头半夏[17]、乌头瓜蒌[18]、人参藜芦[19]组合的宜忌条件的实验研究回顾评析;甘草海藻组合的临床同用、海藻玉壶汤的临床应用、甘草甘遂[20]的临床应用、甘草大戟[21]的临床同用的文献的特征分析;对中药“十八反”“十九畏”历史沿革、源流、宜忌的争论、思考、建议;从临证应用探讨“十八反”及其成方制剂的宜忌条件和配伍关系等。合作研究较少的方面是名老中医临证应用“十八反”“十九畏”配伍的经验分析,仅有2 篇是关于分析名老中医临床运用反药处方的文章,一篇是陈绍红[22]在 2015 发表的关于海藻甘草组合的处方分析、另一篇是柳海艳等[23]在 2018年关于半夏乌头类组合的处方分析。

由范欣生、段金廒等作者合作的团队研究最多的内容为:“十八反”的历史源流[24];中药配伍禁忌的探讨、研究思想技术、作用模式、机制等[6-25]。关于临床应用“十八反”“十九畏”配伍的内容很少,仅有 1 篇杨环[26]在 2013 年发表的关于治疗中风病的反药配伍分析的文章。可见关于临床应用“十八反”“十九畏”配伍的经验分析的文章较少。见图4。

 

图4 中药“十八反”“十九畏”配伍作者合作关系网络图

2.4 关键词 

2.4.1 关键词共现分析 

基于 CiteSpace 对关于中药“十八反”“十九畏”配伍的 761 篇文献的关键词共现图进行分析,1962-2021 年期间中药“十八反”“十九畏”配伍的关键词频数排名前 20的关键词,有“十八反”“十九畏”“配伍禁忌”等。提及这些关键词的文献发表较多,分别为“十八反”402 篇、“十九畏”161 篇、“配伍禁忌”91 篇,见表3。

表3 中药“十八反”“十九畏”配伍词频/中介中心性排名前10的关键词

序号

关键词

关键词(频数)

关键词

关键词(中介中心性)

1

十八反

402

生川乌

0.91

2

十九畏

161

制川乌

0.73

3

配伍禁忌

91

配伍

0.7

4

配伍

76

水牛角

0.69

5

甘草

69

相恶

0.68

6

中药

47

甘草

0.6

7

中药配伍

45

均匀设计

0.58

8

半夏

36

急性毒性

0.57

9

附子

34

生半夏

0.57

10

乌头

29

附子

0.48

中介中心性排名前10的关键词有,“生川乌”“制川乌”“配伍”“水牛角”“相恶”“甘草”等。节点中心性 ≥ 0.1 为高中介中心性的节点,外围被紫色圆圈包绕。这些关键词是贯穿研究中药“十八反”“十九畏”配伍的不同研究领域的枢纽。设定CiteSpace程序中的热点研究 Citation/Frequency Burst,可以得到关键词中的热点,这样的节点外围有红圈包绕,也就是在某一时期内,被研究的热门问题或专题,从而可以知道中药“十八反”“十九畏”配伍研究的发展动向[5]。如“十九畏”从 1980-2010 年间研究的较多,发文量从30篇增到45篇,“中药配伍”1980-1990年间研究的较多,发文量从4篇增到18篇(见图5)。

 

图5 中药“十八反”“十九畏”配伍的高频关键词共现图谱

2.4.2 关键词聚类分析

关键词是一篇文章中用来表现文章主要关注点、表达文章主要内容所列出的词语。聚类分析是一种统计方法,是通过将数据分类而完成的[27]。关键词聚类图谱是根据关键词间的相似性,通过把共词关系明显的关键词聚类,来准确描绘研究前沿的重点[28]。本次关于中药“十八反”“十九畏”配伍的研究是选择运用 CiteSpace 程序中的模块聚类来完成的,并且运用Loglikelihood ratio(LLR)验算法对关键词进行分析,得到一个从#0 至#11、有 12 个聚类编号组成的聚类图谱,模块聚类值Q=0.7872,聚类平均轮廓值S=0.7424,一般 Q>0.3 为聚类结构显著、S>0.7 为聚类可信。不同模块聚类分布的时间段越早模块的颜色越深、中心性较高的关键词节点由蓝色的方块表示,中心性越高方块面积越大。各个聚类被分别编号,由“#”和数字组成,数字大小和该聚类下的文献数量成反比[9]。见图 6。

 

图6 中药“十八反”“十九畏”配伍领域研究的聚类图

由聚类图可以分析出不同时间段中药“十八反”“十九畏”配伍研究的不同方向。#0“肉桂”、#1“附子”、#2“制川乌”、#3“毒性”、#4“甘遂”、#5“小白鼠”、#6“给药剂型”、#8“历史沿革”、#10“药物相互作用”、#11“藜芦”都是从2000年至今近期研究的主要内容,其中#1 中相关“附子”的研究:1996-2021 年发表文献从 2 篇增到 29 篇。#11 中相关“藜芦”的研究:2008-2017年发表文献从5篇增到22篇。#8中相关“历史沿革”的研究:2010-2021年发表文献仅有4篇。#3中相关“毒性”的研究:1990-1999 年发表文献 4 篇,2000-2009年仅有2篇,2010年以后发表9篇文献,之后停留在 2015 年至今没有新的文章。而#7“红大戟”、#9“中药毒副反应”的研究相对较早,多数都在1980-1990年间,少数是在2000-2010年间。

其中各个模块中中介中心性比较高的关键词分析如下:①生川乌:#2“制川乌”和#9“中药毒副反应” 中都提到了关于生川乌的研究。②制川乌、配伍:#2“制川乌”和#6“给药剂型”同时有关于制川乌的研究。③水牛角、相恶:#0“肉桂”和#2“制川乌”中同时有关于相恶的研究。④甘草:#1“附子”和#4“甘遂”的研究中同时有甘草的研究。其中甘草的聚类模块里有关于海藻的研究,海藻、甘遂与甘草是反药。⑤急性中毒:#2“制川乌”与#4“甘遂”中同时有论文研究急性中毒。这些中介中心性比较高的关键词在其相关的两个研究范围内起到相互联系的关键作用。

各个聚类中研究最多的关键词分析如下:#0 肉桂:相畏;#1 附子:乌头;#2 制川乌:白及;#3 毒性:禁忌;#4 甘遂:反药组合;#5 小白鼠:水煎剂;#6 给药剂型:配伍比例;#7红大戟:《神农本草经》;#8历史沿革:考证;#9中药毒副反应:中药反药;#10药物相互作用:临床应用;#11藜芦:丹参。

聚类分析的时间线图,由表示文献发表年份的顶部数字横坐标和标注聚类名称的右侧标签构成。从图中可以看出#6“给药剂型”是持续时间比较长的研究,从 1980 年高晓山等[29]相关“甘遂半夏汤”的“十八反”的试论到2018年段秀俊等[30]从毒效成分角度对甘遂半夏汤中甘遂与半夏配伍的研究、王嘉琛等[31]通过应用甘遂半夏汤对大鼠实验得出的生化指标对反药甘遂半夏进行研究,共持续了39年。比较前沿的研究是#11“藜芦”的研究,包括诸参与藜芦配伍对大鼠细胞色素P450酶的影响等。研究时间最短的是#9“中药毒副反应”,从 2000 年杨勤建等[32]论述治疗肿瘤中对反药配伍的应用到 2008 年游琴等[33]对 30 年里“十九畏”药物试验的分析研究及展望,仅研究了不到10年。

关于甘草的研究范围最广泛,跨度范围有#2“制川乌”的“急性毒性”、#9“中药毒副反应”中的“海藻”(见图7)。

 

图7 中药“十八反”“十九畏”配伍领域研究的聚类时间线图

2.4.3 关键词突发性分析 

关键词突现图谱是用关键词体现出共现词出现次数的变化率,可以据此反映出某一时间段内某一关键词的研究热度,也可以体现研究前沿发展变化的基本特点。研究前沿为在某领域存在的一组突现的动态概念、潜在的研究问题,有明确研究方向的指导作用[9]。关于中药“十八反”“十九畏”配伍的关键词突发性 burst 数值如下:甘草 10.4、十九畏 9.89、反药组合9.41、中药配伍7.18、藜芦6.47、五灵脂6.11、相恶5.16、海藻4.88、小白鼠4.6、甘遂4.42。

从图谱结果可以看出,关于中药“十八反”“十九畏”配伍的研究范畴里的不同时期的研究热点、持续时间、前沿热点。提示:1981-1995 年期间研究热点是“五灵脂”、1981-1989 年期间研究热点是“小白鼠”,此后1983-2004年是持续时间最长的研究热点“十九畏”、1987-2000 年研究热点是“中药配伍”、1996-2006 年研究热点是“相恶”、2008-2014 年的研究热点是“藜芦”。近期的研究热点均是从 2012 年开始,但是对“甘遂”的研究仅持续到 2016 年,持续时间最短,仅有 5 年。而对“甘草”、“海藻”的研究持续到 2019 年以后,最晚出现的热点是“反药组合”,从2015 年开始至 2021 年以后,可以看做是前沿热点(见图 8)。

 图8 中药“十八反”“十九畏”配伍的关键词突现图谱

3 讨论

自古至今各医家对中药“十八反”“十九畏”配伍的观点一直存在争议,如教科书中明确提出观点,临床中使用中药配伍禁忌中的“十八反”“十九畏”药物可产生致病因素,并可引起疾病的发生,这种情况属于药邪,药邪可以导致中毒、使病情加重,甚至变生他病[1]。而古代医家多用配伍禁忌中药临证治疗,如张仲景善用相反相畏药,在治疗痰饮咳嗽中应用含有反药甘遂和甘草配伍的甘遂半夏汤,因势利导,攻逐痰饮;孙思邈运用含有白蔹与乌头配伍的“大八风散”治疗风湿痹证及脚弱等[2]。因此,对此领域的研究概况及进展的分析总结,对临床科学的应用中药“十八反”“十九畏”配伍具有一定意义。

本次对来源于 CNKI 的关于中药“十八反”“十九畏”配伍研究的 761 篇文献,进行了可视化分析,根据发文量及其波动情况,提示近期60年此领域的研究较少,且2018年以后相对关注度明显下降。在作者合作中,虽然有两个最大的合作团队,但两者仅为内部合作关系,且二者之间并没有任何相关该领域的合作项目。在机构合作中,仅有北京中医药大学和南京中医药大学两个机构,除了内部有多次合作,还与本地及其他省市的研究机构有多次合作。研究团队及研究机构合作范围的局限,不利于关于中药“十八反”“十九畏”配伍研究的进步和发展,因此,在该研究领域跨团队、跨地域的交流合作,资源互补共享格外重要。

关键词中介中心性较高的有,“生川乌”、“制川乌”等,且在 12 个聚类中与其他聚类的关键词存在广泛联系。如杨环等[27]运用数据挖掘方法对古今治疗中风病同方含“十八反”药物的方剂配伍进行分析,得出其中以乌头组的相反药配伍应用为主。乌头有川乌和草乌之分,有效成分为乌头碱,乌头和草乌之分,有效成分为乌头碱,乌头碱中毒无特效解毒药,但其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杜丽等[34]认为乌头临床应用效果显著,为发挥其临床药用价值、正视其毒性,结合古代文献总结分析了乌头增效减毒规律指导临床安全用药。

2012 年以来关于中药“十八反”“十九畏”配伍领域的研究热点有“甘草”、“海藻”,张小艳等[35]根据癥瘕皆由内伤伏邪导致,将海藻与甘草相伍攻治子宫肌瘤、卵巢囊肿、乳癖等疾病,取效显著。王远敏等[36]通过对近期甘草与海藻的相关研究进行综述分析,得出临床常合用甘草与海藻来增强治疗子宫肌瘤、眼病、某些男科疾病的疗效的结论,认为临床合用甘草与海藻获益的同时也要重视其病理影响。

“反药组合”是自2015年至今出现的热点,是目前关注的热门问题。汪居安等[37]通过梳理关于丁香与郁金的反药组合文献,发现二者成分之间主要存在相恶关系,但无严重毒性反应,且同时存在相使作用。“十八反”药物组合的毒性表现是限定于患者特定的病理条件下的,并非普遍性[4],王付[38]根据多年临床运用反药组合治疗的经验,认为在合理配伍解毒药同时合理选用经方合方中“十八反”配伍用药临床疗效显著,认为合理运用反药配伍,需要注重研究反药合用的本质,从而进一步完善反药合用体系。柳海艳等[23]发现国家级名老中医在临床应用乌头类反药配伍时也相对谨慎。“十九畏”药物组合在“七情”中的含义是两种药物可以相互抑制彼此药物的毒副作用,甚至临床中可以利用此作用减少有毒药物的毒副效应[4]。因此,临床关于中药“十八反”“十九畏”配伍的应用,应在严谨掌握中医相关理论基础、中药相关药理等知识的基础上,“师古而不泥古”,合理配伍降低毒副作用,以发挥其最大效用。在对“反药组合”的安全性、有效性的研究中,实验室研究是重要的基础研究环节[39],可以通过药理实验分析“反药组合”与拆方后主要成分析出的变化等,为临床反药配伍应用的选择提供参考[40]。

另外药材的不同品种[41]、药材的质量差异[39]等因素与“反药组合”的临床应用疗效及毒副作用具有相关性,提示临床应该选择疗效相对最好的品种、毒性相对最低的反药药材进行配伍组合,以达到治病救人的目的。对于“十九畏”中犀角与川乌、草乌相畏的禁忌,因犀角被明确禁止应用,所以在此方面的研究并无意义。因此在以后的“反药组合”研究中应该同时考虑其是否有一定的临床意义[4]。

参考文献(略)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79293-1395575.html

上一篇:[转载]中药十八反和十九畏的历史沿革与临床应用情况探析
下一篇:[转载]新时代中医肝病学科建设之思考
收藏 IP: 223.74.153.*|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30 19:3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