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明庆
对一块有铭圆形铜板的研究
2020-12-15 11:09
阅读:4975

0   美国某废弃教堂附近草地下4英寸出土铜板(表面已清理)。基于圆边完美,发现者认为其与机械加工相关而距今约百年。次收藏者认为铜板是郑和船队于1430年带至美洲;但有专家认为其为赝品,发现者对此也表示谨慎的怀疑。多位博友认为应由博物馆文物鉴定 

medal 2.jpg1    该物件与学术相关,研究尺长时曾测算其直径近76 mm。现收藏者确认原金牌 2.2直径7.2 厘米 (3.1 英寸) 2.25 明寸”有误,应为2.2 oz. (62.37)直徑7.6公分(2.99英寸) 2.375 明寸”。不过,一明尺只是约32 cm,76 mm 称为2.375 明寸数据精度不符,如文献称明朝营造尺31.9 、量地尺32.7 和裁衣尺34.0 cm

“东方收藏, 2011, (12): 24-26” 称“假如直径是整3 英寸,造假的机会就比较大”。不过,仍有人因铭文“大明宣德□□”称其宣德登位,改年号,向外邦宣示的证物笔者想就此略说几句,错漏、欠妥之处,恳请大家指出博文修改时限之后则在评论栏勘误或说明

2    发现者所贴照片尚未清理,说明“背面是平的,而正面略呈圆弧形”。美分直径 19.05 mm3/4 英寸,铜板直径比其4倍即3英寸76.2 mm 约小 0.30 mm。对铜板制作猜测如下。

medal 3.jpg

铜板外圆规整,基于照片判断圆跳动度0.05 mm,不会是泥范铸造后手工磨削(两面均未抛光);或许是在直径3英寸76.2 mm钢质圆筒中热压而成。直径冷缩约0.3 mm 即 0.4% 250 ℃的变化相当;成型时实际温度当然更高而铜板和圆筒的直径都大于3英寸但后者收缩较小。铜板公称直径3英寸,实际尺寸略小属于设计公差的考虑范畴。

铜板“背面是平的,而正面略呈圆弧形”,意味着上方是金属模板而底侧是可变形材料——似为泥土但未烧焙成陶。有框铭文凸起于中间实属罕见,或是阳文正字的图章压入底侧泥土,而不是直接刻出阴文反字;泥土变形使得边框不正和字体不清而又未作修整。

基于铭文的字形和边框外侧的局部缺失,可以判断“材料处于热塑状态而没有完全熔化”,材料堆积在中间受压后成为中间微凸的圆盘。又,铜板表面稍欠平整,源于材料因高温产生的氧化皮在压轧后脱落;上方压头与圆筒配合而截留空气,铜板背面会有多处微小的内凹。至于正面清理后所见粗糙(照片1)则源于其下方压模的土粒——泥土未烧焙成陶

总而言之,铜板铭文及边框的品相欠佳,制作者似非青铜范铸的专业人士。作为对比,还请博友欣赏故宫博物馆藏商代三羊尊战国龟鱼纹方盘,有多个局部高清大图可观察其纹饰。此前曾说明两者尺寸分别适用商尺19.7 cm周尺21.5 cm

3     注意到一个美分约2.5 g25个就是62.5 g;而铜板2.2 盎司是 62.37 g。加工损耗和称量误差足以覆盖两者的差异。或许——当然只是或许,铜板用25个美分制作。利用浮力定律测定3个美分的体积,两日之内多次称量的结果为0.97~1.01 cm^3,比重约为7.5。当然,不同年代的钱币制作材料不同而比重不同

20201207_155406.jpg20201208_101703.jpg

电子天平分辨率0.01 g,可产生0.02 g的零漂;“去皮”功能可直接得到钱币对水体的作用力,也就是浮力的反作用力。测量时应逐个置入钱币,以免中间裹挟空气而增大浮力。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所测浮力实际上是两个近400 克的数据相减获得,其相对误差会达到5%左右,因而下述比重数值可能有5% 左右的误差。

照片是三个美分的结果(单独称量一个美分所受浮力为0.33 g),或许是青铜人民币“梅花五角”重3.81 g,比重约8.66,或许是黄铜;日币10元重4.50 g,比重约10.5,或许是铅青铜

比重是铜合金的标志性参数,收藏者最好给出铜板的比重以供其他研究者参考。

20201201_100321.jpg

 高温及模具的影响,铜板表面的化学成分与内部不同,两侧也会有所差异。“为节约黄铜而对厚2 mm 的铜板分两次浇铸”,则是不可能的;至于“铭文出自明朝名家手笔、以失蜡法铸造”,更与事实不符。上古之时“金”就是“金属”,黄金、白金和赤金(吉金对应于今日之金银铜;后代“铜”成为通名而有红铜(紫铜)、黄铜以及锡青铜、铅青铜和铝青铜等,金则成为黄金的专名而与银(白银对称。昔日“牌”非圆形,将铜板称为金牌并不合适 

4     制作者想来对铜板质量不甚满意而抛弃,发现者也视之为“价值不高、弃之可惜”而遗忘十年。铜板仅在草地下10 cm未与空气隔绝而经历干湿变化,且受到植物根系影响,却尚未明显锈蚀,入土时间似乎不会达到二十年以上。

铜板重2.2盎司,正面有铭、略呈圆弧凸出而背面素平,未作抛光处理,边框不规整、铭文欠庄重,外公称直径3英寸(成形后冷缩而偏小0.3 mm)、跳动度0.05 mm如此物品想来不会是皇帝名片,更不能“作为郑和船队600年前到达美洲的文物证据 而改写历史。不过,一切发生的事情都会成为历史,这块有铭圆形铜板因其学术生涯也会成为文物吧

5  笔者研究三代尺长,对学界有争执的青铜器物或许从尺度的角度提供意见供学者参考,如寿春楚墓的铸客大鼎适用秦尺而西安临潼的秦陵大鼎却适用周尺,但不会参与“鉴宝”,因为实际情况真是复杂多端。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尤明庆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75648-1262066.html?mobile=1

收藏

分享到:

当前推荐数:25
推荐到博客首页
网友评论15 条评论
确定删除指定的回复吗?
确定删除本博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