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变化- 杨学祥工作室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杨学祥 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退休教授,从事全球变化研究。

博文

做好防雪灾和防冻害的应急工作:暖冬预测显尴尬

已有 3662 次阅读 2012-11-14 06:19 |个人分类:科技点评|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厄尔尼诺, 低温冻害, 冷冬, 暖冬

做好防雪灾和防冻害的应急工作:暖冬预测显尴尬
             杨学祥
    据中国气象局网站消息,2012年11月13日14时至14日14时,吉林中部、黑龙江中东部以及新疆沿天山等地部分地区仍有中到大雪,局地有暴雪,有关部门需及时清理积雪,并做好防雪灾和防冻害的应急工作
http://news.sina.com.cn/c/2012-11-13/171525572192.shtml
    2012年8月,中国气象局局长郑国光表示,我国已进入厄尔尼诺状态,冬季可能会出现暖冬现象,明年南方地区或许还会有洪涝灾害(1998年时即受此影响)。市气象局专家称,厄尔尼诺现象出现的年份青岛气候出现了一些波动。它的卷土重来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暖冬的形成,今年冬天我市或许就是个“暖冬”。
http://roll.sohu.com/20120811/n350414619.shtml
    2012-2013年冬季发生冷冬的四大原因:
一、2013年年太阳黑子高值可能减弱“冷冬”的强度。
二、2010-2012年连续发生的3次8.5级以上地震地震和海啸可能导致冷冬。
三、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的厄尔尼诺年和拉尼娜年易发生冷冬。
四、2012年10月至2013年1月为强潮汐时期可能导致冷冬。
    相关部门应该汲取2009年厄尔尼诺发生后预测暖冬的历史教训,认真听取不同学术观点,避免预测失误
带来的巨大经济损失。
本文引用地址: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601213.html
本文引用地址: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629489.html
本文引用地址: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631606.html
相关新闻:
东北强降雪将持续至明日夜间
2012年11月13日17:15  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11月13日电 据中国气象局网站消息,13日14时至14日14时,吉林中部、黑龙江中东部以及新疆沿天山等地部分地区仍有中到大雪,局地有暴雪,有关部门需及时清理积雪,并做好防雪灾和防冻害的应急工作。
  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马学款表示,虽然目前东北强降雪已经减弱,但由于这次的天气系统移动比较缓慢,雨雪区继续东移,范围逐渐缩小,但雨雪影响完全结束要到14日夜间以后,强降雪对交通运输等造成的影响仍不容轻视。
  对于这次强降雪对内蒙古和东北地区农业的影响,国家气象中心农业气象中心主任毛留喜表示,总体看这次东北强降雪有利有弊。有利的方面在于降雪会增加这些地区的水资源,补充地下水,同时降温会灭杀越冬的虫卵;不利的方面在于,内蒙古及东北部分地区的牧区的牛羊等牲畜会受到影响,同时东北偏南地区的设施农业如蔬菜大棚会经受考验,有的可能需要人工增温,另外对交通运输等会造成的较大影响。毛留喜说,目前东北正值农闲时节,在地作物已经收割完毕,强降雪对农业不会造成严重影响。
  专家建议政府及相关部门按照职责做好防雪灾和防冻害的应急工作;交通、铁路、电力、通信等部门应当加强道路、铁路、线路巡查维护,做好道路清扫和积雪融化工作;市民需减少不必要的户外活动;加固棚架等易被雪压的临时搭建物;将户外牲畜赶入棚圈喂养。(记者 谢忠军)
(原标题:东北强降雪将持续至14日夜间 需做好防雪冻工作)
黑龙江省鹤岗市形成严重雪灾 吉林暴雪仍在持续:暖冬预测显尴尬
2012-11-13 03:41 |个人分类:科技点评|系统分类:观点评述|关键词:暖冬 厄尔尼诺 暴雪    推荐到群组
黑龙江省鹤岗市形成严重雪灾 吉林暴雪仍在持续:暖冬预测显尴尬
                  杨学祥
    相关部门应该汲取2009年厄尔尼诺发生后预测暖冬的历史教训,认真听取不同学术观点,避免预测失误
带来的巨大经济损失。
吉林暴雪仍在持续 应急响应提至3级
2012年11月12日21:46  新华网 评论
  新华网长春11月12日电 (记者 马曹冉 张建 王凯)记者从吉林省气象局了解到,12日下午,吉林省气象局将暴雪应急响应由四级升级为三级。傍晚,吉林全境的暴雪仍在持续。
  据了解,本次降雪天气是从10日夜间开始的,截至12日6时吉林省大部出现积雪覆盖。吉林省气象台的预测显示,未来24小时吉林省境内大雪天气将持续,松原东部、长春、吉林、延边西北部将出现大到暴雪。
  此外,记者从吉林省公安厅高速公路交警支队获悉,受降雪和道路结冰影响,该省高速公路实行临时交通管制路段进一步扩大,珲(春)乌(兰浩特)高速公路长春至白城段全线已经实行临时交通管制。对7座以上客车、大件车、危化品车辆采取限制通行措施。
  此外,黑龙江省鹤岗市从11日晚间开始的降雪,至12日形成严重雪灾,积雪深度达33.5厘米,气象部门认定为50年一遇。市区曾一度全部停电,供暖、供水受到影响。各级干部深入一线抢险救灾,当地政府紧急拨付1000万元清雪抗灾应急资金。
(原标题:暴雪持续 吉林应急响应提升一级)
http://news.sina.com.cn/c/2012-11-12/214625564311.shtml
2009年暖冬预测失败的教训:厄尔尼诺带来暖冬还是冷冬?
2012-8-11 15:03 |个人分类:科技点评|系统分类:观点评述|关键词:暖冬 冷冬 拉马德雷 厄尔尼诺    推荐
到群组
2009年暖冬预测失败的教训:厄尔尼诺带来暖冬还是冷冬?
                               杨学祥
    青岛晚报讯 “达维”刚走“海葵”又送来降雨,近期台风频频,而这,可能和远在赤道东太平洋的厄尔尼诺有关。中国气象局局长郑国光表示,我国已进入厄尔尼诺状态,冬季可能会出现暖冬现象,明年南方地区或许还会有洪涝灾害(1998年时即受此影响)。市气象局专家称,厄尔尼诺现象出现的年份青岛气候出现了一些波动。它的卷土重来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暖冬的形成,今年冬天我市或许就是个“暖冬”。
http://roll.sohu.com/20120811/n350414619.shtml
    2009年6月爆发了中等强度的厄尔尼诺事件,一些气候专家根据近30年的经验和全球变暖的趋势,预测
2009-2010年为暖冬。令人震惊的是,2009年11月至2010年3月低温暴雪频发袭击北半球的美洲、欧洲和亚洲
,冷冬重新回归中国北方地区。气候变化的错误估计将导致巨大的经济损失,我们必须重新审视气候变化的
规律,调整气候持续变暖的心态,客观预估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
    2009年暖冬预测失败让气象预报工作备受责难。2009年底,中国气象网上刚刚公布说今年是厄尔尼诺年
,又是一个暖冬,紧接着华北就来了强暴风雪的寒冬。
    我们在2009年10月14日提出了2009年发生冷冬的四大原因:
一、2009年太阳黑子低值将迎来一个“冷冬”。
二、2009年发生的8级地震和海啸可能导致冷冬。
三、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的厄尔尼诺年和拉尼娜年易发生冷冬。
四、2009年12月至2010年2月为强潮汐时期可能导致冷冬。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299814.html
    2012年厄尔尼诺已经发生,早在2012年3月28日我就指出,在1947-1976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1957年
、1969年、1972年、1976-1977年的厄尔尼诺事件和1954年-1956年、1964年的拉尼娜事件给中国带来严重低
温冷害。2000年世界逐渐进入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2007年-2008年的拉尼娜事件已经在2008年1月给中国带
来严重的低温冻害,下次强厄尔尼诺事件将带来严重低温冷害的预期值得关注。2000-2030年为拉马德雷冷位
相时期,2006年和2009年的厄尔尼诺事件,2007年、2010年、2011年的拉尼娜事件都对应全球的严重低温冻
害事件。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552439.html
    2012-2013年冬季发生冷冬的四大原因:
一、2013年年太阳黑子高值可能减弱“冷冬”的强度。
二、2010-2012年连续发生的3次8.5级以上地震地震和海啸可能导致冷冬。
三、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的厄尔尼诺年和拉尼娜年易发生冷冬。
四、2012年10月至2013年1月为强潮汐时期可能导致冷冬。
    相关部门应该汲取2009年厄尔尼诺发生后预测暖冬的历史教训,认真听取不同学术观点,避免预测失误
带来的巨大经济损失。

本文引用地址: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601213.html
本文引用地址: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629489.html
本文引用地址: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631606.html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277-632315.html

上一篇:全球海平面上升将导致更多的地震火山活动
下一篇:辽宁朝阳遭近30年来最大暴雪:暖冬预报现危害
收藏 IP: 202.98.17.*| 热度|

2 钟炳 杨文祥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1 14:4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