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平常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cosismine 40岁,追求卓越,却走进平常

博文

我拿什么让你骄傲——兼叙我怎么被导师所培养(三)

已有 3122 次阅读 2010-5-13 17:33 |个人分类:未分类|系统分类:教学心得

上集:我拿什么让你骄傲——兼叙我怎么被导师所培养(二):初识 

                               

                                              在可能和现实之间的那个缝隙

 

                         

Ronald一扭头的瞬息,给我的人生提供了一个巨大的可能。然而,可能和现实之间总有那么一道看起来似有似无跨起来却如天堑的缝隙。我不知道大家能不能注意到题图的这张图片上的那道缝隙,这是Ronald在上海大学校门口拍的图书馆的远景图。他聚焦了很久,就想拍下那条横梁所遮挡的那条似有似无的缝隙。那道缝隙对生命可能具有重要的影响,如果你看不到,一生就平淡无奇,而如果你看到,你就有一个无限可能的人生。

我无限可能的世界就在那个一扭头的瞬间打开了一条缝隙。我不知道Ronald后悔过没有,但我想,他不久就发现我并不如别人推荐的那样好……甚而至于,不久,他就发现我不过是个榆木疙瘩,他怎么敲打也开窍不了。很久以后,他被上海大学聘为兼职教授再次来到上海大学的时候,说,可能这个世界上,只有我愿意招收你做博士生了。可惜那时候我已经开始读他的博士了。他为培养我已经付出巨大的心血,实在没有理由半途而废了。

可能与现实之间的距离,常常很难丈量。高锟当时给世界提供一个可能,整个世界而为这个可能性打开缝隙都花了四年时间,五年以后,那个可能变成现实,改变了整个世界的面目。他一扭头为我打开的可能性,我们花了三年时间把他变为现实,也整个地改变了我人生的轨迹。,

刚开始时,我始终不以为那是个可能,所以,我还是集中精力准备着国内的博士入学考试。硕士复试的时候,母亲去世了,一个鲜活的生命瞬息之间不复存在,生命的脆弱和虚无就那样毫无遮拦地横亘在我的面前,哪里的黄土不埋人,怎么样的人生不是人生?试试看那被时间遮住的我的人生到底有什么样的风景,我能不能摘取皇冠上的那粒明珠?所以,时年32岁的我,辞了工作,把幼子托付给老公,义无反顾地走上了一条没有归途的求学路。读名校博士就是那粒我孜孜以求的明珠。

尽管准备着读国内的博士,我还是开始给Ronald写信。目的……也只是想练习一下自己英语写作。一直以为我的英语还可以,硕士入学的英语,我比同寝室的那个妹妹还要高,而她拿到英语高级口译证书和专业八级证书的,但硕士二年级的时候,我做了一下北京大学的博士入学考题,才得20分,吓坏我了,但开弓工已经没有回头箭,更何况我已经无路可退,只有硬着头皮往下走了。那时候,听力和词汇还有写作都是问题。词汇方面,每天吃饭走路的当口,就拿着文曲星按照里面的记忆曲线开始背,听力方面我采纳我师弟的建议,每天睡觉前和起床后听VOA,听不懂也听,说实话,研二到研三,每天晚上我都把自己津在了VOA的广播里入睡的。

写作方面,就是给Ronald写信了。刚开始时,他主要和他当时的翻译人员联系,我们的合照他都通过他的翻译人员给我们。我第一封写给他的信,大概写了好几天,但写过去之后,他立马就回过信来了,这似乎鼓励着我,我就一发不可收拾地给他写起来了,那一年里,我平均一周给他写一封信。记得那年比利时下第一场雪的时候,他给我发了一张照片,是雪中他宁静的小屋,屋内柔和的光在墙的缝隙间透射出来,屋顶的雪厚薄不匀,他说,你看像不像有人在屋顶施工,还没有做完工作,看见我来了,他就歇了?

我其时才知道比利时也是下雪的,这张照片我的同学都看过,我说他住的地方怎么像是乡下的茅屋啊。同学说我瞎说,他们都觉得那像是童话中的城堡。 

小屋门口是一株光秃秃的树,因为当时和他写信,主要是练习英文写作,我自然不能问他,你怎么住在乡下的小茅屋里啊,我只好就着这棵光秃秃的树发挥了一下,记得好像模仿了鲁迅的一篇文章,在我家屋前,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另一株还是枣树,枣树伸展了枝丫诉说自己的要求,云云。

多年以后,当我有幸拜访海边那个小屋,在有些清冷的季节,点燃了壁炉中柴火,懒懒地靠在壁炉旁边的沙发上,有一搭没一搭地往壁炉上塞着劈柴,品尝着一杯草莓汁,欣赏着一个古老的中国故事的碟片……暮霭的夜色里,墙壁上的饰品把遥远的中国拉进这个位于北海边上的这个小屋……这一切,似乎真的是一个童话了。

但通讯中其他的内容,实在都想不起来了。只是练习英文写作,所以只是胡乱地叙说和议论一些事情吧。那时候想考北京大学赖茂生和中科院金碧辉老师,考博士要教授的推荐信,我就问他能不能给我写一封,他就问我我发表过文章没有,能不能把文章的大意给他翻译一下,我翻译了以后,他说,你能够综合现有文献的内容,然后就给我写了推荐信,封面有单位,还在封口上签署了自己的名字,不允许我看其中的内容。

但后来中科院和北京大学一天考,北京大学一直是我的梦想,就决定放弃中科院的博士,改考南京大学苏新宁的博士,经他的同意我打开了他给我写的推荐信,里面写的是,刘玉仙能够理解现有文献,并能够进行综合……她具有一定的英语写作水平,但还没有到给国际刊物写文章的程度。我想他如果当时能够说:“刘玉仙具有一定的英语写作水平,加以培养,可以为国际刊物写文章就更像是一封推荐信了……但同时也可见Ronald的严谨。总之,那年因为各种原因,我没有上了这两个学校的博士,赖老师那年有两个研究方向,但只能招一个人,他很为我遗憾,就把我推荐到了同济大学图书馆。

Ronald也很为这个结果遗憾。大概在那个时候,他才开始认真考虑培养我的事情,那时候比利时有个国际图书馆员培训项目,他在那个项目里做老师,就激励我去参加。

工作定下来之后,山石老师提议我们合作,通过网络访谈一下Ronald。这应该算是我们第一次合作,因为当时我对这个学科的发展并不是很熟悉,而山石老师已经开始参与组织国际会议了,他提议我们把题目叫做对信息计量学之父的访谈.我其时并不知道这个称谓正确不正确。山石老师说informetrics这个词是在RonaldEgghe两个人1987年共同编辑的第一次国际信息计量学会的会议录上开始用,所以把他们称为信息计量学之父无可厚非,但他自己订正说这个词是Nacke1979年就开始用。虽然Nacke1979年就定义这是一门新的学科,但此后的八九年时间里,这个词一直没有流行起来,而1987年第一次国际信息计量学的召开让这个词汇正式流行起来,并逐渐地发展为一门学科,这一点却是毋庸置疑的,他被称为信息计量学之父也实在不为过。

当然,这只是他被称为信息计量学之父的形式上的承认,在实质上,他和他的合作者和同行者所做的一系列工作,可以说支撑了图书情报这个学科的发展。

我想每个图书馆从业者,都曾感受到因为互联网的发展而带来的行业冲击,一些有识之士,甚至有过危机感,尤其是开放获取的出版政策,摧毁的可能不仅仅是图书馆信息中心的地位,可能连图书馆的生存权利都要被开除了。曾有一阵子,美国的图书馆没有读者......好像在美国,如果没有读者,就没有理由申请经费,图书馆的生存立马就受到威胁,所以,美国的同行使劲浑身解数来招徕读者,他们甚至曾经为读者备用食品......

图书馆所受到的冲击由此可见一斑。很多人都认为图书馆已经走上穷途末路,觉得图书情报这门学科没有学问可做了,很多人都在问:上下架还需要学习和研究吗?在这种背景下,比利时图书馆界已经把图书馆定位为一个职业,对图书馆从业人员的培训也只是一种技能培训,而不是学术研究能力的培养了。我在比利时参观了很多图书馆,包括大学馆,城市馆,还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一个研究中心馆。我们试图找到他们的图书情报教育机构,但在比利时,很多学校的情报教育机构都不复存在了,甚至Ronald自己拿到图书情报博士学位的Antwerp大学,都正在准备撤销图书情报系,无可奈何之际,Ronald只能靠在Antwerp大学社会学系,帮助我在社会学系注册读博士。

这便是Ronald所面临的学科发展背景。他一直是个数学老师,而不是个专业从业人员,我想满世界的图书情报研究人员中,可能只有他一个人,不是靠着图书情报吃饭,而用其它职业收入来支持他在图书情报上的研究和他在这个事业上的各种活动。他用他生命深处的一种热情来从事他的研究,也正是这份热情深深地感染着我们,并激励我们也更加深入地从事到这种研究。一个行业外的研究者成为这个行业的领袖,可能也是新兴学科所特有的现象吧。我后来和一个学数学的谈起过老师的状况,他说,不要说国际学会的领袖,在我们这个领域,国内学会的领袖,都可以说要风有风,要雨有雨的……那是数学,而不是信息计量学,信息计量学会的国际学会的主席,也不得不和这个学科一样,历经风雨。

 当然,后来他担任了校长顾问,是多个情报机构的兼职教授、荣誉教授等等,但总之,他是个行业外的研究人员,这使他面临比别人更多的困难,这也使他更清楚地看到学科发展的全局。图书馆发展的危机,我想更多的是来自于图书馆本身的信息组织方式。一直以来,图书馆搜罗以各种载体承载的知识,然后按照自己的方式把他摆放在自己认为合适的位置上,而这些知识的价值,和这些知识的利用所引起的科学发展的变化一直不属于图书馆所关注的范围。致使图书馆方式成为一种脱离科学发展的方式。这可以说是图书馆发展的桎梏了,为此,图书馆人进行过一系列探索,比方在信息经济学获得诺贝尔奖之后,试图发展信息经济学,以便图书馆学和社会能有个结合点,但这些探索都不是成功的。因为两者的研究方法和研究对象不同,本身没有很多交合的地方……而科学计量学,却试图发现图书馆所搜罗的知识本身的价值,和各种知识间发展中的逻辑联系,这和图情事业有着必然的逻辑联系……Ronald的工作,就在此基础上开展的,是图书情报本身逻辑发展的着力点,也因此给图书情报事业注入活力,从而使这门古老的学科爆发了新的活力。从这个意义上而言,他被誉为信息计量学之父,当之无愧。

Antwerp大学终于还是决定重拾图书情报的教育研究,我也从社会学系转到图书情报系。在这个新的系成立以前,Ronald的第一博士生梁立明的论文获得Emerald杰出博士研究奖,我不知道这件事情,对比利时的图书情报教育事业产生过什么样的影响,我好像看到过一个官方通报说他们都很骄傲他们这么一个小小的研究小组,能获得这种荣誉,所以,这两者之间,应该是有关系的吧,也所以,Ronald在学科发展的危机时刻,用数理来表示科学发展中种种内在的规定性,用强有力的逻辑关系支撑了这个学科的发展……这门学科现在已经开始向剑桥等名校渗透,从图书情报专业向科技管理和科学传播等学科渗透,甚而至于,有些具体学科的人都试图通过科学计量学的研究来探索本门学科发展的内在规定性......科学计量学逐渐显示出其发展的深厚根基,我们不能不感谢他在可能和现实那一道似有似无的缝隙间的探索,不能不领略到他所开创的空间的宏伟和壮观……尽管,很多人并不能领略到其内在的神韵,而还因为科研绩效考核中的种种基于现实原因和基于社会原因而引起的对这门学科的种种误解......

 

请看下集:我拿什么让你骄傲——兼叙我怎么被导师所培养(四):can you?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15715-323814.html

上一篇:母亲和父亲的婚姻
下一篇:开个天窗,纪念一个传奇
收藏 IP: 114.91.29.*| 热度|

11 武夷山 刘全慧 章成志 梁进 陈绥阳 陈国文 刘立 魏东平 苗元华 柳东阳 贺天伟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6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8 20:4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