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雷锋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newniu

博文

年龄大的科研人员也需要关注

已有 2604 次阅读 2022-2-4 00:34 |个人分类:一日三省|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短跑名将苏炳添32岁百米跑出9秒83,开创了黄种人短跑的历史。我们应该记住他的年龄——32岁。国内,28岁就已经是较晚退役了,但苏炳添到了32岁才跑出自己人生的顶点。

   不由得想到科研活动。有人分析了国外伟大科学家的科研活动数据,发现出成绩的时候,年龄都不大,比如牛顿、爱因斯坦等人。因此,有一些人认为要培养年轻人,提携年轻人,给年轻人更多机会,防止年轻人被压制。年轻人代表希望和未来,提携年轻人,注重年轻人,本身没有什么错误。

   然而,我们很多人忽略了一个事实,国内一个人成才与国外有很多不同。国内科研人员的成才之路有更多的关口。而这些关口导致一些人出成果必然会推迟。

   第一个关口是语言关,毕竟大多数顶级刊物是英语。从汉语到流利的英语,还是需要一些时间来攻克的。可能要耽误几年。

   第二个关口是成才关。我们的教育培训一直是围绕着考试指挥棒,学生的目标只是考试。现在要做科研了,就要转变思维,而这个思维转变是困难的,需要时间。这又要耽误几年。

   第三个关口是指导关。大量的好苗子本身就没有得到很好的科研训练,很多导师本身能力也不足。当他们出师的时候本来就是个半成品,需要自己摸索成功。这又要耽误几年。

   第四个关口是能力关。有特别突破的成果需要年轻人的闯劲。但对于不那么突破,一般突破的成果,还是需要时间的积累。特别现在讲求学科交叉,更需要时间的积累。

   而我们很多部门要求科研人员快出成果,早出成果。其实这种做法也没有什么错误,只是想说一句话——让子弹飞一会。

   通过年龄限制,也是避免年轻人被学霸,学阀所伤害,给年轻人成长空间。事实上,学霸和学阀不仅对年轻人有伤害,也伤害年龄大的科研人员。一些学霸、学阀控制着资源,伤害了科研整体。年龄大的科研人员同样受到伤害,也应该受到重视。不能因为年龄大,出突破性成果的可能性小,就忽略掉。年龄大一些、能够出成果的人,至少说明一直在努力,就值得给予支持,虽然成果不大,但想想目前的实际情况,出成果已是不容易了。

   苏炳添为什么32岁才成功?他走了很多弯路。因为国内的体育环境,条件限制,很多需要自己摸索,需要一点点体会和感悟。当然,最后还是依靠科学的训练获得成功。

   惊天动地的成果,也许需要年轻人的闯劲。但一般性成果,同样需要常年的积累和领悟。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00346-1323866.html

上一篇:非科学决策的艺术(3)——采购艺术
下一篇:如何理解牛顿信上帝
收藏 IP: 124.127.27.*| 热度|

17 梁洪泽 王安良 杨通 张勇斌 贾玉玺 胡大伟 徐耀 曾跃勤 李东风 陆仲绩 齐紫航 雷宏江 张学文 檀成龙 李斐 郁志勇 许培扬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5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9 10:1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