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海洋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ysf6 生态管理缔造美丽海洋

博文

徐匡迪:《工程演化论》:序

已有 1790 次阅读 2019-3-4 06:47 |个人分类:学术论文|系统分类:论文交流

《工程演化论》:序

徐匡迪


2003年我从上海市调中国工程院工作不久,时任中国工程院工程管理学部主任的殷瑞钰院士,邀我参加由工程管理学部与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共同发起的一个学术研讨会。会议的中心主题是研讨刚兴起的工程哲学。中国工程院的王礼恒、陆佑楣、张彦仲、张寿荣、汪应洛等院士,中国科学院的何祚庥院士、李伯聪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李惠国研究员,中国科协丘亮辉教授,中央党校赵建军教授等参加了研讨会。与会院士、专家、学者精彩的发言和激烈争论场面至今犹历历在目。


我在会上发言谈到了我在工作中对一些工程哲学问题的分析和思考,例如城市规划、城市改造中的理念问题,工程活动中的一些辩证法问题,高温冶金中绝热和传热的平衡关系问题等等。后来,我把在这个研讨会上的发言整理成《树立工程新理念,推动生产力的新发展》一文发表在《工程研究——跨学科视野中的工程》(年刊)的创刊号上。


在那篇文章的最后,我说:“我希望工程院各个学部能够对自己发展的历史和走过的道路加以总结,把对工程的认识提到哲学高度。提高工程师的哲学思维水平很重要,工程师不能老是等到问题出来了,才想到拆东墙补西墙,被动应付。工程需要创新,要创新就必须有正确的哲学思维。如果没有哲学智慧,违背了辩证法,就不可能有突破。”我又说:“工程界和自然辩证法界加强联盟和合作,一定会有力地推动工程哲学的发展,这不但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自那时起,我就积极支持工程管理学部立项研究工程哲学,并且和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理事长朱训同志共同讨论如何推动工程哲学在我国的发展。2007年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了《工程哲学》一书,我为该书撰写了作为“代序言”的“工程师要有哲学思维”。该书出版后受到工程科技界和高校师生、研究院所工作者的欢迎。


人类的工程活动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和复杂的演化过程,上面谈到的《工程哲学》一书对于工程与哲学的关系、工程的本质、特征、功能、工程观、工程思维、工程方法论等问题都有比较深入的论述,但由于一些条件的限制,该书未能就工程活动的演化与发展,进行更加集中的论述。有鉴于此,工程院管理学部在《工程哲学》出版后,经过酝酿、分析和讨论,于2009年在中国工程院正式立项研究“工程演化论”。


回顾工程在历史上的演化过程,远在农耕文明时期,人类为了利用自然资源改善生存条件、发展生产、防御外敌入侵、进行宗教祭祀,曾修建许多流芳后世的伟大工程,其中如中国的都江堰、长城、大运河,埃及的金字塔、古罗马的城市建筑和水利设施、墨西哥的玛雅神殿等,现在都已成为人类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工业革命以来,工程演化进入新阶段。在新的工程技术的基础上,催生了一系列史无前列的新产业(行业),例如在机械工程、动力工程、交通运输等领域中,先后出现了蒸汽机制造业、电机制造业、铁路运输业、航空运输业等等,类似实例,不胜枚举。


在工程技术和生产规模不断演进的同时,工程活动的制度形式、管理方式 和生产模式也在不断创新和演化:家庭作坊、手工工场演化为机械化的工厂制度;出现了流水线生产方式;管理方面制度了严格的操作规程,产品必须符合工业标准,生产零部件可以互换;在“福特制”之后又出现了“后福特制”;在工程人才培养方面,现代工程的出现使手工业者个人和家族的技艺秘传转化为系统的现代工程教育方式,如此等等方面的要素演化、系统演化和协同演化造就了现代化的大工业体系,显示出了复杂的工程演化现象、曲折的演化过程和深刻的演化规律。


在20世纪下半叶,新中国成立后,从“一五”计划开始,进行了大规模的经济建设,着手进行了以苏联设计的156项工程为中心的、由限额以上的694个大中型建设项目组成了工业建设,为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在此后的计划经济时期,我国的工程发展虽然也有曲折,但其巨大成就仍然令世界瞩目。特别是改革开放后,我国的工程建设取得了史无前列的成就,令世界惊叹。 


从世界范围来看,20世纪中后期的工程演化出现了许多新现象和新趋势。例如,20世纪中期兴起的信息技术,使信息的获取、储存、加工、传播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出现了信息工程与产业,并对工程的设计、制造和过程控制都发生了重大飞跃。数字化设计、制造、计算机模拟的过程控制和人工智能的专家系统,使各类产品的更新换代周期大大缩短,精准设计和精密加工制造使产品的精度和质量稳定性大幅度提高,有人把上述技术进步称之为智能化工程的阶段。


在工程理念和工程观的演化方面,由于以往那种“征服自然”工程观的弊端日益突出,引起了人们日渐深入的反思。由于工业文明的兴起及席卷全球,工程的规模愈来愈大,对自然资源的索取达到了难以持续的地步,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上的土地、淡水、森林、矿产等资源遭到大规模的攫取,化石能源燃烧排放的温室气体造成全球气候变暖和极端气候的频繁出现。


面对新情况和新问题,工程界逐渐形成了新的工程观,有识之士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便提出了生态文明的概念。根据新条件、新形势下的新工程观,在工程活动中,除了必须认真分析和考虑“资源”(能源及各种原材料)、“技术”(主要技术和相关学科技术的集合)、经济(投资、融资和经济核算)、“管理”(有关制度、运作和安全运行)等工程要素外,还必须高度重视工程的环境影响和生态影响,要以追求人与自然和谐、人与社会和谐为目标。


进入21世纪后,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必须“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本世纪初以来,我国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进行工程建设,在大型工程建设中强调资源节约与环境友好,大力提倡发展循环经济与建设工业生态园,已经有了可以说是生态化工程的具体体现与示范案例,而这些都在显示21世纪工程演化的一些新征兆和新趋势。


综上所述,工程本身确实是随着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而不断演化的,特别是最近二百多年来,科学、经济、社会、技术的进步大大加快,与之相应的工程演化速率也比人类过去几千年文明史中的变化更加引人瞩目。


为了阐明工程演化这一主题,阐释工程演化进程,分析工程演化特征,研究工程演化机制和规律,《工程演化论》即将出版,她是《工程哲学》的姊妹篇,是工程院有关院士及工程管理专家、社会科学家的集体研究成果。


全书本着“论基于史”、“史论结合”的写作思路和原则,在整体设计和系统构思的前提下,各章、节的撰稿人可以不脱离统一理论框架的同时,从不同角度、不同领域各抒己见。


本书的一个特色是:主要内容分成两部分,即理论篇和案例篇。理论篇的主要撰稿人是对工程哲学、管理科学和科技史造诣很深的殷瑞钰院士、汪应洛院士、李伯聪教授、李惠国教授、丘亮辉教授等,而案例篇则由曾在各工业部、委、大型工业企业长期担任领导工作的傅志寰、张寿荣、朱高峰、王礼恒、翟光明、王基铭、袁晴裳、陆佑楣等院士和有关专家分别撰写。


这里面的分析、论述中饱含了这些院士、专家们在各自工程专业岗位上五十年以上付出心血的理论反思和工作体会,十分珍贵,不仅可为今天的工程科技人员所借鉴,亦是中国工程院值得珍惜的一份宝贵财富。


徐匡迪

二0一一年九月七日

来源:

殷瑞钰,李伯聪,汪应洛,等著。工程演化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

《海洋生态大讲堂》微信公众号

浙江省重点智库宁波大学东海研究院合作微媒平台


海洋在说话,您我来代言!

《海洋生态大讲堂》欢迎您!

投稿邮箱:550931758@qq.com

请您在留言中标注为《海洋生态大讲堂》投稿,

并提供个人简历及联系方式。

我们筛选审核后,将以全文刊出!

热烈欢迎广大自愿者合伙参与公众号运营!


                附: 投稿类型与要求

                (1)主题一定是有关海洋生态学内容的稿件;

                (2)原创文章,请配必要的图表;

                (3)好文推荐,直接发来原文,或请注明出处;

                (4)重要会议报道或信息,请附必要图表及其标题说明;

                (5)重大项目科研进展,或重大会议学术报告PPT;

                (6)重点团队介绍,或重要人物专访。

您的赞赏是我们前行的最大动力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1721-1165480.html

上一篇:[转载]【热点聚焦】美国第一大海湾的治理面临这个严峻挑战
下一篇:[转载]弘一大师李叔同:致认为佛教是迷信的人
收藏 IP: 101.80.19.*|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全部作者的精选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6 23:2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