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宁
关于研究生培养工作的几大误区--谈我的研究生教学观
2018-9-7 12:43
阅读:23036

作为教师,我的教龄不长,研究生教学经验也不多。我感觉研究生比本科生好教得多。根据我的体会,只要用心,研究生教学是可以有所作为的。下面杂谈一些管见,求方家指正。

1. 人才培养,是我们一切工作的重心

       做事情,首先要搞清楚终极目的是什么,要先端正认识。高等教育行业的工作中心,就是人才培养,一切都应围绕这个中心点。

       社会上存在一些误区,以为研究生教育的终极目的是科研产出。很多学生也持有这种误解,一些教师可能也如此,以为研究生就是给老板干活的,老板招生的目的就是帮自己搞科研。这是最大的误区,贻害非浅!其实,科研实践是培养学生的手段,而不是目的;较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只是教育过程的副产品,而不是必须的。只有学生进步、成才,才是唯一的必须目标。

       排除这个误区。教师就不会急功近利,急于求成,就能耐心地帮助学生慢慢成长。学生也能端正认识,正确理解看待自己的学业,不会急躁,不会因为自己没有做出像样的成果而感到愧对老师。

       这个误区的普遍性,在我教的第一个研究生快毕业的时候我才注意到。学生写作了一篇英文学术论文,在我的指导下,反复修改了一个多学期,论文已经比较像样了,语法错误全部消除。但是令我不解的是,已经反复说过、改过的语法错误,学生下次写作依然会犯;论文中我说过的问题学生改正了,但是不会自行查找改正其他同样的问题。我忽然意识到,根子出在学生的思想误区上!他以为自己就是个干活的,就是帮我写论文的。不知道师生合作,共同写论文改论文这件事,我真正目的是让他在这个过程中学习进步。其实我每次说完修改意见,都留了足够多的时间给学生在完成修改之外,充分地消化、思考、总结。而学生却只是当作工作任务去完成,说了的改,改完了算。

发现了这个问题之后,我会在新生入学伊始,反复强调正确的观念,消除误区。

 

2.做不出成果是学生的问题吗?

知乎上充斥着大量关于研究生学业困惑的问题:某某领域某某方向如何选题博三快结束了,写不出论文怎么办论文写作的格式诸如此类。

这不但令人不解,而且令人反感。他们的导师哪去了?这些问题本来都应该是导师来解答的啊。

可是,尽管我觉得不可思议,但现实就是如此。大量关于研究生学业困惑的问题漫天飞舞。而大家却觉得习以为常,天经地义,不以为怪。一次我在博三快结束了,写不出论文怎么办这样的问题下回复:导师应该帮你解决问题。被网友激烈地驳斥:研究生已经是成年人,应该独立了。写不出论文是自己的事情,怎么能甩锅给别人?

的确,研究生是成年人了,应该有足够的成熟度。可也是学生啊,不具有独立探索、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才需要学习,需要导师的指导。对于写不出论文怎么办的学生,导师完全可以给学生指出明确的问题和思路;然后再把具体任务分解细化,一步一步督促学生完成。只要这样指导,学生就不会卡壳,不会感到老虎吃天无从下手,不会对困难感到惶恐。

3. 导师应该在宏观上指导

     很多人认为,导师应该只在宏观上指引方向,而具体的细节问题则是学生自己的事情。

我每年审20多篇SCI稿件,发现很多一看就是学生的手笔,且不说学术水准如何,写作上完全不达标。不论是谋篇布局、逻辑结构,还是语言表达方面都充斥着各种各样的问题。我不理解,这样的半成品,导师如何会同意放出来见人的呢?如果有研究生知道个中原因,请帮忙解答一下好吗?

写作水平,不是一蹴而就的,更不能无师自通。写作方面的具体指导,其实应该是导师的重要职责。曾听一个朋友说:写作方面的事都不叫事。这些完全可以外包给专门的公司去处理。我认为,持这样想法的人,不会是一个好的学者,更不会是一个好的导师。

一个朋友是某知名期刊的编辑。很多已录用的论文,因为出自学生的手笔,在表达上仍有很多不规范之处。为了保证期刊的质量水准,她会联系作者进行润色修正。可是这位编辑对于和导师沟通存有顾虑,认为这些非学术问题,可能不是导师的职责。其实,对论文中规范性等问题的监督修正,如果不是导师的职责,难不成是审稿人和编辑的职责吗?往往“学术问题”、“非学术问题”并没有绝对的区别。学生论文中的任何问题,导师都应该承担责任。

 

4. 研究生科研不熟练,工作效率低。与其花时间指导学生工作,不如自己直接动手干省事

       我的体会是,无论基础再差的研究生,只要师生肯用心,都能通过有效的指导让学生为科研工作出力。

5. 细节形式的重要性

       我认为,研究生的学习内容,包括两个主要方面。一个方面是专门知识以及专业领域内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个方面则是通用的科研常识、技能以及微妙的感觉,包括论文写作方法、学术论文的格式规范、各种科研工具和平台的作用和用法、做PPT以及口头报告的注意事项、项目申请书的撰写方法、论文的投稿、修改过程、如何应对审稿人的意见、乃至科学方法论、对人、对项目、对论文成果的臧否、学术圈的逸闻趣事等等。

作为职业科研工作者,某种意义上来说,通用的常识、技能、学术话语和直觉往往比专业知识更为重要。同样,导师在这些方面更应该下工夫给学生具体的指导。专业知识可以自学。但是,这些细节形式上的学问,如果没有导师指点,学生很难通过自学获得。这样,即使学生独立探索新方向,研究领域与导师大相径庭,导师依然能发挥有效的指导作用。

一个人是受过正统严谨的学术训练,还是野路子出身,体现在细节形式的表现方面。从事科学研究,硕士、博士的教育并不是必须的。但是一个科技工作者的学历,甚至更细微,门派学派师承,则可以从做事情的细节、形式、风格、谈吐、乃至理念情操中体现出来。这些,是师生之间在日常交流中潜移默化传达的。


相关专题:研究生招生与培养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蔡宁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1213429-1133376.html?mobile=1

收藏

分享到:

当前推荐数:34
推荐到博客首页
网友评论18 条评论
确定删除指定的回复吗?
确定删除本博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