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宁
功利性的学习观,是基础教育的大敌 精选
2018-9-12 16:53
阅读:16837

 

  作为引子,我先引用陈奂生(是否真名?)教授讲的一个小故事。

"去年暑假,我在学校食堂遇到一个已经毕业两年的本科生(师范生)。他原本已经到四川小金县(或者在那附近)去教中学,我很诧异他怎么会出现在食堂。他说,在那个地方教书很无奈。很多学生不努力,他去劝说其中一个学生要努力学习。
那个学生问他:努力学习以后呢?
他说,以后就可以考大学,考好一点的大学。
学生继续说:然后就像你一样,来到我们这里教书?我爸爸没有读大学,挣的钱比你多!
我的学生收到了很严重的打击,离开了那个地方。回到母校所在的城市,一边兼职一边考研,如果找到好工作就不打算再教书了。他说,简直没有尊严!"

  这个问题,需要仔细剖析。打铁还需自身硬。故事里的中学老师,之所以会被学生驳倒,是因为他自身对基础教学的本质还缺乏足够深刻的认识。

  上学念书是为了学习职业技能吗?肯定不是。中学的课程内容,无论数学、语文、英语、历史、地理、生物,哪门课程的内容肯定能在学生将来的工作中致用?国家对基础教育的定位是素质教育,目的是为了开阔知识面,提升人的综合素质。功利性的学习,以“考个好大学”,“找个好工作”作为唯一目的,是对基础教育的歪曲解读,贻害匪浅!

  其实,这里存在一个悖论。你功利心越重,高考可能反而越考不好;越不在意分数,高考可能反倒能考出高分。最后的成绩,只不过是平时点滴知识和素质积累的副产品而已,水到渠成。

  大学的教育,有一定的职业导向成分。但是,既然称大学,非属职业教育。大学的基础课程内容,无论高等数学、普通物理、英语,课时量大,考核严格。可是哪门课程的内容肯定能在学生将来的工作中致用?难道“没用”的就不该学吗?

  我的高中母校叫甘肃省临夏中学,学风不错。高二要分文理科,我当然在理科班。分完班以后,全班同学顿时就不学正在开设的《地理》课了。不是不怎么学,而是干脆不学,课堂秩序极差,考试随便胡答。当时的任课教师海英老师陕西师大毕业,年轻漂亮,是一个非常优秀的老师。在混乱的,无人听讲的课堂上,老师还悄悄问过我:“蔡宁是哪位同学?”。最后期末考试还给了我一个“优”,全班最高。可是我惭愧啊,我也没好好学,我也在课堂上偷偷看其他课程的书,考试也有很多不会的题!时过多年,至今我还记得老师无奈无助的落寞神情。

  小学、中学、一直到大学的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教学,其终极目的都是为了提升人的综合素质,而高考成绩、求职、升学都只是副产品。为什么用人单位更喜欢学习好的学生,为什么优秀高校喜欢录取高分考生?因为人的综合素质,藉由学习过程历练而来,重要性远远高于职业技能。

  这个综合素质,其实包括很多很多在表面的知识背后,人们不容易看到的方面。包括:克服困难的勇气,解决困难的能力;吃苦耐劳的精神;坚韧不拔的意志力;成功的喜悦,获取劳动果实的快乐;平淡的,自律的,有节制的生活方式;读书思考的习惯,丰盈的精神生活;做事情的条理性;合理分配时间,制定计划的能力;对美的发现能力和鉴赏力;积极乐观,热爱生活;历史和国际的视角;爱国的情怀。这些,都是学生能在学习过程当中培养起来的,全都比知识本身更重要,更有意义。

  正是在这些不容易看到的方面,一个几岁顽童,通过接受教育,逐步成长为成熟的人才。这才是为什么人们总强调“学生要学习好”的原因。为什么用人单位更喜欢“好学生”?因为好学生往往更守规矩,更自律,更积极,更健康,更坐得住,而且,最重要的:学习能力强,工作效率高。

  功利性的学习,有用的才学,没用的压根不学,是普遍现象。在功利心的导向下,中学学习,好歹还有高考的指挥棒,有升学率的压力,学生不敢不学。可是到了大学,既无升学压力,也无毕业压力,很多学生就彻底懈怠了,没有学习目的也就完全不学了。这个反正不影响拿文凭,不学;这个反正将来用不上,不学;这个反正不影响找工作,不学。门门功课都像我高中《地理》那样的情况。等最后毕业的时候,头脑空空如也,除了文凭,一无所得,是必然的结果。就是“功利性学习”这种思维惹的祸。


  功利性的学习,是基础教育的大敌,是导致许许多多教育问题的根本原因。需要每一个学生、家长、教师和全社会端正对教育的认识。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蔡宁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1213429-1134413.html?mobile=1

收藏

分享到:

当前推荐数:55
推荐到博客首页
网友评论27 条评论
确定删除指定的回复吗?
确定删除本博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