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stic Horse: An Elegant Being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gl6866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

博文

[转载]华为鸿蒙正式来了!这套系统到底牛在哪里?

已有 2768 次阅读 2019-8-9 18:34 |个人分类:信息科学|系统分类:科普集锦|文章来源:转载

作者:刘钢,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

今日,华为将召开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全球开发者大会。华为自主研发的鸿蒙操作系统千呼万唤始出来,终于正式发布。此前,华为注册了鸿蒙操作系统的商标,引起了世界范围的关注。


鸿蒙.jpg



华为董事长任正非表示,鸿蒙系统不是专门用于手机的。而是为了做物联网用的。鸿蒙系统能够控制时延在5毫秒甚至达到毫秒或亚毫秒级。这套操作系统能够兼容诸如自动驾驶、工业自动化、印刷电路板、交换机、智能手机以及数据中心等。


鸿蒙系统的确存在。而且功能非常强大。任正非同时承认,鸿蒙的短板在于生态环境不如安卓。华为手机在海外的销售占有不菲的份额。但谷歌的安卓系统是海外市场的主流,鸿蒙系统在海外要想把安卓系统替换掉,尚需时日。但从任正非的话中我们可以分析出,鸿蒙系统虽然不是专门用于手机,但并不意味着它不能用于手机。


开发者.jpg


自打鸿蒙操作系统注册以来,一直有种说法,认为它是安卓系统的一个分支。这是一个误解。中芯国际创始人张汝京博士分析过,鸿蒙不是安卓系统的分支或修改而来的。它是一种全新的、独立的操作系统。是面向未来5G物联网开发的。


谷歌也有一款面向5G物联网的Fuchsia系统。但鸿蒙基于emui 10版本的方舟编译器的优化版本,在性能上,要比安卓原生编译器快很多。那么,谷歌的Fuchsia和华为的鸿蒙系统,处于同一层面,而安卓操作系只能用在手机上。


Fuchsia.jpg


无论是谷歌的Fuchsia还是华为的鸿蒙系统,它们的终极目标都是替代4G的安卓系统。从目前来看,鸿蒙系统的开发进度远超谷歌的Fuchsia系统。且鸿蒙系统肯定会先于Fuchsia发布。


智能手机是华为5G业务的很重要的一个方面。那么华为的智能手机如何尽快建立自己的生态环境呢?这个问题要分两个方面谈。


首先,拿来主义:这是鸿蒙系统迅速打开自己的生态环境的最根本的条件和机遇。APP的代码不是机器码而是字节码或解释性代码。如果有人开发一个系统,只要其中的虚拟机和编译模块兼容安卓APP的字节码,那么这个系统就可以直接使用安卓的APP生态环境。


其次,是开放主义:华为已开源了自己的方舟编译器。让更多支持华为的技术人员参与其中。这样双管齐下,相信华为的生态环境很快就能建立起来。余承东在8月9日的华为全球开发者大会上,又公布了鸿蒙操作系统的开源代码。


安卓系统是用Java语言编的,这种语言简单易学。可它却有个缺点,即不能直接和系统的底层直接通信。只能在所谓的虚拟机上运行。直白地说虚拟机相当于二传手,先把安卓的应用程序装在虚拟机上,由虚拟机再传给机器的底层。


那么问题就来了,二传手出问题怎么办?表现在安卓系统就是手机软件卡顿。


不要这个二传手是否可以直接和机器的底层直接通信呢?方舟编译器解决的就是这个问题,凡是安卓系统的软件,经方舟编译器的编译就可直接和系统底层进行通信。那么鸿蒙系统加方舟编译器,就替代了虚拟机这个二传手。苹果手机用起来为什么不卡顿,就是它没有那个二传手,直接为机器底层写代码,苹果手机的软件跑起来就比安卓手机顺畅得多。


还有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是,华为的鸿蒙系统就是微内核其实,操作系统的内核可以是宏内核,也可以是微内核。宏内核的系统开发难度较低,很多具有极高权限的功能都可以在其中实现。毕竟操作系统的绝大部分功能就在里面,解决问题最直接。而安卓系统就属于宏内核。


由于这些模块都有最高权限,那么只要一个模块出错,整个系统就会崩溃。而微内核则相反,具有最高权限的模块并不多,例如,操作系统的任务管理、内存分配回收管理等才有。其他模块都不具有最高权限,所以即便出错也不会造成系统崩溃。同样微内核开发难度大,但是系统稳定性高。


相信不久的将来,华为或许也会建立像苹果、微软、谷歌那样的生态系统。



原载《新京报》2019年8月9日(此处有修改)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105489-1193046.html

上一篇:退休真好
下一篇:大脚陈少敏
收藏 IP: 222.129.124.*| 热度|

4 刘炜 杨正瓴 朱晓刚 杨新铁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8 00:4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