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stic Horse: An Elegant Being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gl6866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

博文

有关信息哲学的工作汇报

已有 905 次阅读 2024-4-10 15:35 |个人分类:科研备忘|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每年都要搞一次工作汇报。我退休快10年了,院老干局认为我在信息哲学方面的研究还是有点儿建树,于是数年前还是给了我一个小课题。之所以说是小,就是钱不多,才1.4万。但苍蝇再小也是肉,还是拿着吧。这年头要学会识抬举啊。几年下来,我的活似乎没少干,课题费却一分也没花。关键是报销过于繁琐,我也懒得去折腾。拿了钱,身上就有了责任,也就要像正式上班的人员那样交材料。不同的是我的钱不会作废。先搁在那里吧。

信息哲学作为本世纪新发展的一门科学哲学的学科发展非常迅速。目前信息哲学已经全面开花,深入到社会的各个方面。本项目的基本内容希望从中国的视角探讨一下信息哲学,其起点可以回溯到北宋的邵雍。试图开辟一条贯穿中西方在信息哲学的独特道路。

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学部是在文革前就展开信息的哲学问题的研究单位。哲学所科技室的前身,自然辩证法研究组,更是身先士卒,在1960年代便开始这方面的研究。先后编译了原苏联《外国自然科学哲学资料选辑》(第四辑)和英美的《控制论哲学问题译文集》(第一集)。分别由《哲学研究》编辑部和《自然辩证法研究通讯》编辑部二个单位完成。它们都是内部读物,社会上比较难得见到。但由于10年的动乱,专门的研究人员自杀,信息的哲学问题的研究便告一段落。

甫至1980年代,出版了一部重要的著作《控制论、信息论、系统科学与哲学》将过去的工作进行了阶段性的总结。彼时,哲学所的其他研究者也开始这方面的研究。高校也开始这方面的研究,其中黎明和邬焜的研究工作比较突出。黎明在中途退出。而邬焜继续研究,他似乎是1978年的后起之秀。是研究信息的哲学问题较突出的一位学者。培养出不少学生。他的工作已经由其博士生王健于2018年在其博士论文《“信息”的形而上学研究》进行了总结。

刘钢把20世纪和21世纪做了区隔,将20世纪称为“信息的哲学研究”,而21世纪则为“信息哲学研究”。前者为“学说”,后者为“学科”,二者有着本质的不同。某学说只有被归入某学科才成立,否则便无法得到学术共同体的认可。20世纪末,美国开始建设信息基础设施(俗称“信息高速公路”)建设,中国社会科学院率先对其社会影响进行了研究。这是我国对信息基础设施的第一个国家级课题。在科技哲学中该项目属于科学技术对社会的影响的研究工作。此类研究强调政策导向,但学术性偏弱,尤其在哲学所,更不能被视为纯哲学的研究。尽管如此,课题结束后自然辩证法研究会还是设立了分会:“科学基础与信息研究会”,负责这方面的会议召集工作,其秘书处设在北京理工大学。

21世纪伊始,刘钢将国际上有关信息哲学这门学科介绍到中国。尤其是国际信息哲学创始人弗洛里迪于本世纪初撰写的3篇信息哲学的关键文献:“什么是信息哲学”;“信息哲学的若干问题”以及“信息哲学的方法论”,此外他还主持编写了《计算与信息哲学导论》一书。以上这些文献均由刘钢于2010年前译成中文,分别由哲学所《世界哲学》编辑部和商务印书馆出版。2015年北京师范大学又出版了国际出版巨头爱思唯尔多卷本的《科学哲学手册》,其中第9册即为《信息哲学手册》。至此信息哲学这门学科正式在中国落户。

从国际看,他们的研究进路与国内基本相似。1948年信息论问世不久,首先出现了零星的学者如奥地利的卡普罗等做出信息的哲学问题研究,但并未引起学界的重视。学者们认为信息论不过是工程技术方面的问题,与哲学没什么大的关联。

上个世纪80年代,个人计算机逐渐开始普及到学校,美国大学的教授们在信息哲学会议上将其话题引入哲学。首批哲学家小组出现在地区性和全国性的哲学会议,主题侧重于“计算机辅助教学”及其在哲学教学中的作用。1984年,在美国托莱多大学召开的第五届哲学教学(国际)全国研讨会/会议首次提出此类问题。这次由美国哲学教师协会,专设一分会,讨论“计算机与哲学”的一般议题。此后不久的1985年春,AAPT决定,要在美国哲学会西部会议赞助“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分会。

APA分会的探讨最终导致哲学与计算机的首届会议。该会于1986年3月22-23日在克利夫兰州立大学举行。其主题为“哲学中CAI开发者研讨会”,并为强调该主题的具体细节问题专辟几个小组会议。接触到计算机的哲学家多起来了,有人便寻求用计算机整合其教学和研究,于是现在“计算与哲学”为主题的会议所涉及的面就更加宽泛,“计算转向”渗透到所有方面,于是在哲学内部出现了一门独立的学科。美国有关信息哲学的建设始于计算机在教育中的应用。

美国是从1980年代中叶计算机对哲学影响的进路开始信息哲学的研究,他们称之为哲学的“计算转向”。而我国则是从1990年代后期信息基础设施对社会的影响进入信息哲学的研究,我们称之为哲学的“信息转向”。前者的实用主义突出,技术倾向强。后者的学术氛围浓,倾向哲学反思。从爱思唯尔出版的《信息哲学手册》名称来看,依然称其为“信息哲学”而非“计算哲学”。弗洛里迪主编的《计算与信息哲学导论》则照顾到英美与欧陆的利益,从某种意义讲,在书名上是做了妥协的。

目前从国际信息哲学联合会的介绍来看,信息哲学的研究面在不断扩展至如下领域:人工智能/认知科学;人工生命/生物学的计算机建模;信息与计算机伦理;计算机为中介的传播;文化与社会;远程教育与电子教育学;电子出版;逻辑;形而上学(分布式处理、涌现的性质、形式本体论、网络结构等);哲学的线上资源;信息技术哲学;机器人学;虚拟现实;其他相关领域。

刘钢自从1995年开始参与社科院的信息基础设施的课题研究工作。他的博士论文题目为《信息哲学探源》,并于2007年由金城出版社出版。其中最有意义的工作是首先提出“模态信息论”和“计算结构论”这二个信息哲学的理论。不久前量子信息论也问世了。刘钢又将其计算结构论拓展为“邵雍—莱布尼茨—布尔—罗素—狄拉克—邵雍纲领”。该纲领就像回旋镖,始于中国,终于中国。这是刘钢工作的理论与实践意义,也是响应铁映老院长提出的“要有自己的哲学”的一点儿努力。

这30年来,刘钢在国内外多个场合宣讲了自己的学说。取得了较好的反响。由于这两年的身体的缘故,按时出版专著有点儿勉为其难,所以先将课题结项。专著尚需进一步打磨,希望成为精品,籍此做到无愧于中国社会科学院及哲学所对刘钢数十年研究工作的理解和支持。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105489-1429053.html

上一篇:姹紫嫣红
下一篇:桃花林
收藏 IP: 123.123.100.*| 热度|

20 许培扬 宁利中 孙颉 尤明庆 周健 刘进平 张学文 王安良 杨正瓴 籍利平 武夷山 杨卫东 崔锦华 郑永军 李学宽 周忠浩 朱晓刚 张晓良 刘炜 马鸣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9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30 02:3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