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佩滢 李晨阳

监守自盗新玩法遭撤稿,客座编辑竟用假名投稿!
2022-05-20 21:30

 

文 | 《中国科学报》实习生 周佩滢 记者 李晨阳

编辑|袁小华

著名“科研打假”网站撤稿观察(Retraction watch)近日报道了一起“监守自盗”的撤稿事件。

4月11日,爱思唯尔撤回了两篇发表在《工业计算机》(Computers in Industry,IF:7.635)上的专刊论文,撤稿原因非常“别致”:

其中一名文章作者在投稿时故意用了假名字,发表时又改回了真名。更令人惊讶的是,经查验,此人正是该期刊的一名客座编辑。

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这种钻空子的行为是怎么出现的呢?

对此,撤稿观察网站主编Ivan Oransky日前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专访,表达了他对专刊和客座编辑系统漏洞的担忧。

2篇特殊的撤稿

这2篇论文发表3年后,才被人发现它们的“秘密”。

爱思唯尔经审查确认,2篇文章的作者之一,正是《工业计算机》的执行客座编辑M.Abdel-Baset。

在被接收的投稿版本中,作者姓名写的是为“M.Metwalli”。但正式发表的论文出来后,通讯作者就变成了“M. Abdel-Baset”。

这番操作,导致无法保证相关论文同行评审过程的可靠性。因此,这两篇论文于近日被正式撤稿,期刊也为程序漏洞向读者道歉。

《工业计算机》是爱思唯尔出版社旗下的刊物,于1980年创刊,定位是发表原创性的、高质量的、面向应用的研究论文。在计算机科学与跨学科应用领域为Q1,目前在科院分区为计算机科学领域二区。

截至记者发稿,该期刊的编辑经理Nick Szirbik没有作出回应。因此,Abdel-Baset如何更改了稿件上的名字,为什么在论文发表3年后才被撤稿,这些问题还未可知。

Florentin Smarandache是撤稿论文的合作作者之一,原工作单位是新墨西哥大学,目前已经退休。他表示自己只是通过电子邮件认识Abdel-Baset。但Florentin无法提供与此人相关的电子邮件,因为他“经常删除自己的邮件,避免存储空间不够被超额收费。”

涉事编辑Abdel-Baset的所在机构是埃及扎加齐克大学计算机与信息学院。记录显示,Abdel-Baset此前已有4篇论文被撤,其中3篇因伪造同行评审被撤回,他的第4篇被撤论文——2018年3月发表,2021年10月撤稿。理由与他最新的两篇撤稿相同:出于对作者身份的担忧,无法保证文章同行评审过程的可靠性。

只不过,这一次是Abdel-Baset的论文合作者Gunasekaran Manogaran改名了。

当时,他们的论文发在《新一代计算机系统》(Future Generation Computer Systems)专刊上,而Gunasekaran Manogaran同时还担任着这期专刊的执行客座编辑。在被主编接受的投稿版本中,论文作者署名为“M.Gunasekaran”,而在发表版本上这一名字改为了“Gunasekaran Manogaran”。

“这是对科学出版中客座编辑系统的滥用!是个别作者和‘论文工厂’操纵出版过程以欺骗主编的一种方式。”撤稿观察网站主编Ivan Oransky对这种行为评价道。

操纵链背后的“论文工厂”

去年7月,撤稿观察网站就关注了《微处理器与微系统》(Microprocessorsand Microsystems)的6辑专刊,其中400多篇论文的同行审核标准,严谨性低于预期。

调查发现,原因在于期刊的编辑系统出现了bug,总编辑并没有收到这些专刊论文,因此这些论文实际上没有通过最后批准就发表了。

作为出版商,爱思唯尔对这些专刊进行了全面审查,并在专刊提案和客座编辑身份的资格审核基础流程上,引入了进一步的检查机制。

Ivan Oransky对《中国科学报》表示,近年来撤稿数量激增。仅2021年就有超过3000次撤稿,而2000年只有38次。

2000年以来论文撤稿数量(基于撤稿观察网站数据库)

Ivan Oransky指出,即使考虑到论文发表数量的增长,这一比率也急剧上升,背后的“论文工厂”产业链也逐渐浮出水面,其中医学领域更是重灾区。

地下“论文工厂”是医学论文买卖的重要推手。他们提供代写、代发全流程服务,从普通论文到顶级期刊论文均有“生产”。这给科研诚信蒙上了沉重阴影。

以下为访谈内容:

《中国科学报》:此类客座编辑冒充作者事件是否经常发生?

Ivan Oransky:我不觉得这个典型案例具有普遍性,但这个案例所反映出来的客座编辑的问题却是需要关注的,因为这类问题缺乏系统管理。

事实上,“论文工厂”已经盯上了客座编辑和专刊系统的出版程序,显然这个程序更容易被钻空子。

《中国科学报》:客座编辑一般是该领域专家,有一定学术地位,为什么还会进行这种行为?

Ivan Oransky:显然,他们可以通过发表论文受益。这有助于申请工作、教职晋升,或者获得学界认可,拿到科研经费。

他们也可以通过别人的引用而间接受益,但现在引用率也能造假了。如果你查看文章中的引文和参考文献时,看到某些名字不断出现,很可能就是有人在操纵这个过程来增加其中一些作者的引用率。这是非常不诚实的行为。

不幸的是,这就是目前出版商的系统设置方式:注重数据,而对论文内容和同行评审的情况评估不足。

《中国科学报》:对这类虚假评审行为,出版社或者编辑部是否有监督机制?如何核实作者身份?

Ivan Oransky:目前期刊和出版商并没有密切关注这一现象,尤其是关于客座编辑的问题,所以审查规则显然还不够完善。

出版商应该让编辑委员会成员对论文进行逐一审查。但显然,这并不总是可行的。

一些出版商每年可能有数十万篇论文,很难做到像他们声称的那样进行严格的质量控制。因此,问题还在于他们是否能够不打折扣地实施好已公布的审查流程。

《中国科学报》:客座编辑和专刊系统审核标准是不是比正刊系统漏洞多?

Ivan Oransky:具体数据占比需要在数据库中比对。但我们最近确实看到,总体上撤稿数量大幅增加,其中许多来自中国的“论文工厂”正在做这样的事情。

《中国科学报》:你刚刚强调了来自中国的“论文工厂”,是认为这种现象在中国尤为突出吗?

Ivan Oransky:目前国际学术圈已经开始关注“论文工厂”。在中国和一些其他国家,代写代投这种学术不端的行为已经形成了一套工业化模式,并运行了一段时间。

我想这是因为中国大学对研究人员发论文有着很大力度的激励措施。特别是医学领域,医学院校的研究人员发表两篇论文才能获得晋升,这些都是致使学术不端的可怕诱因。这样一来,虽然国际排名提升了,却也导致欺诈行为泛滥,一些根本不知道如何做研究的人得到了晋升。希望这些造假的人能真正提升自己的科研水平来保住他们的工作。

无论如何,此类问题终于被注意到了。

《中国科学报》:如果科研人员论文面临撤稿,应该如何应对?

Ivan Oransky:对于因学术道德问题造成的撤稿,那主要问题就不在于撤稿后他们应该做什么,而是如何避免撤稿,如何减少学术造假。

他们应该更诚实地说明是否需要撤回某些内容,而不是聘请一些律师作伪证。如果他们有不当行为,应该第一时间公开承认。

没有人想被撤稿,期刊不想撤,作者更不想收到期刊的“末日宣判”。既然如此,为什么不在一开始就诚信一点呢?

相关链接: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166361522000367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166361522000410

https://retractionwatch.com/2022/05/02/elsevier-retracts-papers-when-it-realizes-one-of-the-authors-hid-fact-he-was-guest-editor-of-issue/#more-124807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分享到:

0
一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