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感悟蕴藏在材料里的中国底气
2025-08-29 21:24
来源:

 

编者按:

“悟空”“墨子”“天宫”“北斗”……这些引以为傲的国之重器,无不铭刻着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简称上海硅酸盐所)的科研印记。欧洲核子中心大型正负电子对撞机和紧凑型缪子螺线管探测器等享誉全球的科学装置,同样凝聚了上海硅酸盐所科研团队的智慧。而上海硅酸盐所“材料强国”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恰似一只“晶光宝匣”,将那些镌刻于陶瓷纹路中、凝结在晶体光泽里的科学家故事悉数珍藏,等待每一位来访者开启一段与中国材料科学过往、现在与未来的时空对话。

上海硅酸盐所“材料强国”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于2022年8月正式落成,入选全国首批弘扬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九三学社全国传统教育基地、中国科学院弘扬科学家精神示范基地等。其建筑面积近500平方米,主展馆面积约为330平方米,通过回顾研究所近百年的发展历程,聚焦周仁、严东生、殷之文、李家治和郭景坤等五位杰出科学家的科学生涯,生动展现了几代科研人肩负国家需求、投身民族复兴的材料创新之路,以及老一辈科学家“科技救国、科技报国、科技强国”的奋斗历程。

 

解码百年老所的“家国基因”

上海硅酸盐所的历史渊源可追溯至1928年成立的国立中央研究院工程研究所。1953年,工程所更名为中国科学院冶金陶瓷研究所;1959年独立建所,被命名为中国科学院硅酸盐化学与工学研究所;1984年,定名为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

作为因“两弹一星”工程而独立建所的科研重镇与中国科学院的主体攻坚力量之一,上海硅酸盐所在各个历史阶段皆“抬头看路、谋定深耕”,构建起“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工程化、产业化研究”有机结合的完备的科研体系。

秉持“为国铸材”的初心,上海硅酸盐所肩负以材料科技创新支撑国家重大需求、服务经济与国防建设的重要使命;坚持“人民科学家”“人民研究所”的发展定位,胸怀“国之大者”;坚持“为国创材”,争当抢占科技制高点的“急先锋”;坚持“战略先行、统筹推进”的发展思路,践行“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坚持革故鼎新,甘为学科创新探索的“拓荒牛”;注重弘扬科学家精神,强调道不远人,坚持以文化人,勇作宝贵精神财富的“守望者”。

从开创结构陶瓷、功能陶瓷、人工晶体、特种涂层等学科领域,到攻克无机涂层、特种玻璃与陶瓷基复合材料等“卡脖子”技术,上海硅酸盐所已由学科开拓者,发展为集材料前沿探索、高技术创新、应用发展研究于一体的无机非金属材料科研机构,并凭借坚如磐石的“材料骨骼”,为我国航空航天、集成电路、能源环保、生物医药等领域的腾飞筑牢根基。

 

聆听展柜里的科学家故事

在周仁、严东生等老一辈科学家的言传身教下,上海硅酸盐所科研团队形成了“顾全大局、克难攻坚、求真务实、严谨治学、甘于奉献”的优良传统,培育出“求真、务实、协作、奉献”的所风精神,为研究所的持续发展积淀了深厚的精神底蕴。

坐落于嘉定园区的科学家精神教育展馆,汇集了周仁、严东生、殷之文、李家治和郭景坤五位老科学家生前书信、手稿、证章、入党志愿书、照片、影像等珍贵史料,清晰勾勒出老一辈科学家在“科技救国”的岁月里披荆斩棘、在“科技报国”的年代中砥砺前行、在“科技强国”的征程上勇攀高峰的奋斗轨迹。

上海硅酸盐所“材料强国”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

来源: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

 

展柜内,一块布满岁月烙印的老旧机械部件、一页页字迹泛黄的科研资料、一份份力透纸背的入党申请书,生动具象地展现了老一辈科学家深沉的家国情怀。

周仁先生是中国杰出的冶金学家与陶瓷学家,也是上海硅酸盐所的创始人。他联合创办了我国首份综合性科学杂志——《科学》,并联合创立了我国首个致力于现代科学技术交流与传播的学术团体——中国科学社。这些开创性举措,标志着我国科学传播迈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

殷之文院士是中国无机功能材料学科奠基人之一,在国际功能陶瓷科学界享有盛誉,是上海硅酸盐所的主要创始人之一。“助人为乐、知足常乐、自得其乐”是他的座右铭。往往是人未到笑声先到,因此国际同行亲切地称他为“laughing professor(笑教授)”。他为人谦逊,宽容大度,平易近人,在同事和学生中享有极高的威望,深受大家的尊敬与爱戴。

李家治先生是中国陶瓷、古陶瓷及玻璃材料科学家,世界陶瓷科学院院士,也是上海硅酸盐所的主要创始人之一。他曾说:“我将我的一切包括我的生命献给我最敬爱的党,永远做党的忠实的儿子”。李家治先生一生的研究方向,始终紧扣国家重大需求,积极响应党中央的号召与部署。从陶瓷到玻璃、从玻璃又到陶瓷,他为国改志,毫不畏惧,在每一个新的方向上都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展厅中,挂着郭景坤院士的油画作品《灯塔》。在这幅创作于人生至暗时刻的画作中,先生自喻灯塔,即使面对“白浪滔天、黑云密布”的困难,也无所畏惧。古稀之年时,郭景坤在《新民晚报》上发表文章《用我微弱的光为国家再做点什么》,文末写道“光不在强,有热则明。只要我的微弱的光能为国家再做点什么,能为家乡和祖先前的长明灯中添上一点油,吾愿足矣!”字字肺腑,至今读来仍令人动容。

位于长宁园区的严东生生平展室,包括展厅和严东生办公室原址两个场馆。展厅主体部分通过前言、历程、精神、完美人生及后记五大部分,详细讲述了我国无机材料科学的奠基人之一、著名材料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严东生几十年如一日为国家科技强盛而奋斗不息的科学生涯;展现了他爱国爱民、科学报国的崇高情怀,敢为人先、攻坚克难的创新精神,高瞻远瞩、远见卓识的战略布局,严谨求实、德馨品高的大家风范,甘为人梯、奖掖后学的师道精神,以及架桥世界的开放合作精神。

严东生生平展室

来源: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

 

厅中,还收藏了严东生先生生前的视频、照片、手稿、所获奖项以及影像等史料,其中包括严东生获得的欧洲核子研究中心CMS晶体奖(2008年)、“悟空”号卫星搭载的600mm锗酸铋(BGO)晶体等珍贵展品。

严东生办公室还原了先生生前的工作场景,展柜中有序陈列着各类荣誉证书、手稿文稿与珍贵藏书。参观者置身其中,可以通过沉浸式的场景体验,近距离走进这位科学大家的精神世界,深切感受他科学报国的坚定信念与崇高风范。

严东生办公室

来源: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

 

所陈列室则系统呈现了上海硅酸盐所自成立以来的发展脉络与卓越成就,全面展示了我国结构陶瓷、功能陶瓷、人工晶体、特种玻璃与无机涂层材料等研究领域的开创历程,以及为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和国民经济发展主线所开展的一系列新材料研制实践;生动再现了在老一辈科学家引领下,科研工作者传承弘扬爱国奋斗、敢为人先、创新为民的精神内核,为实现科技强国梦想所作出的突出贡献。

教育基地内,周仁、严东生、殷之文、李家治四位科学家雕像巍然矗立,将矢志报国的赤子忠诚、服务人民的不渝初心、严谨治学的求是风骨和勇攀高峰的创新胆识永久镌刻于铜像之中,以静默而磅礴的力量,激励着后来者在科学报国的征程上砥砺前行。

嘉定园区G楼前的周仁雕像(左上)、严东生雕像(右上),“之文楼”一侧的殷之文雕像(左下),“家治楼”一侧的李家治雕像(右下)

来源: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

 

传承“材料强国”的科学薪火

教育基地开设学风教育场所,除了供参观者观看科学家精神宣传视频外,还组织参观者进行专题讨论和经验分享,进一步深化和巩固科学家精神学习活动成效,让科学家精神“活”起来、传下去。

研究所构建的“线上+线下”“宣讲+实践”立体化传播矩阵,让科学家精神真正融入日常。VR展厅、专题网站与微信公众号的“科学家精神”专栏形成传播合力——将一段段饱含岁月印记的老科学家采访视频、一页页完整扫描的珍贵工作笔记、一个个材料研发背后的鲜活故事,通过数字化媒介跨越时空界限,在新时代焕发新生。

这些承载着科研初心的历史素材,既以可视化方式还原了科学家们攻坚克难的探索历程,又以沉浸式体验让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跨越时空,在新一代科研工作者心中筑起跨越代际的精神桥梁。

科学家精神宣讲团成员耐心细致地向中小学生们讲解老一辈科学家的科学事迹和奋斗生涯,鼓励他们从小学科学、爱科学,立志成长为祖国的栋梁之材。通过观摩展厅陈列的展品以及聆听展品背后的故事,孩子们深入了解了上海硅酸盐所发展历史与学科方向,听闻“天宫”“北斗”“悟空”“墨子”和中国空间站等国之重器均有上海硅酸盐所提供的关键材料支撑,他们既兴奋又自豪。

小学生参观上海硅酸盐所成果展厅

来源: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

 

科学信仰如星火燎原,比任何理论说教都更具直抵人心的力量。当弘扬科学家精神舞台剧《晶体般闪烁的名字》在聚光灯下上演,剧中“严东生”凝视着实验数据缓缓道出“抱怨和放弃是不可取的,我们只能埋头苦干”的台词时,台下掌声雷动——这掌声里,有对老一辈科学家赤子情怀的深切致敬,更有新一代科研人紧握“材料强国”火炬的铿锵誓言。

从陶瓷釉色中沉淀的科研过往,到实验室里跃动的仪器微光,再到孩子们眼眸中闪烁的探索星光,这场跨越时空的科学对话,正将中国材料领域的“硬核底气”,淬炼成代代相承的精神底气。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相关专题:中国科协网融媒体

分享到:

0
一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