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鹤鹏

未尽的求索
2009-05-11 14:33
来源:《科学新闻》

 
“我住房子,我流汗,只靠国家是懒汉”,这幅悬挂在去往老北川遗址路旁的标语让人感慨万千。然而,让人从这幅标语中感到的,不仅仅是受灾群众生产自救的豪情壮志,从中也能读出一份受灾地区百废待兴却诸事待变的无奈。
 
正是因为震后的种种困境,让规划工作者矛盾重重。在《重建规划角力》一文中,我们看到,如果规划审批足够严格规范,那么大批建筑的重建时间将被拖过雨季,无数受灾群众只能在板房中度过差不多又一个年头。如果加快速度,又会面临着选址、潜在次生灾害和土地重新分配纠纷等诸多困境。
 
政府规划官员和援建专家面临的困境,也困扰着其他与地震相关的科研工作者。原因很简单,地震所关系的,不仅仅是科学上的有与无,还牵扯着经济、生命、道义、舆情和领导压力等方方面面。
 
以增加抗震设防标准而论,按目前的建筑标准,抗震设防烈度从6度到7度,土建成本增加约5%~10%;7度到8度,土建成本增加约10%~20%;8度到9度,土建成本增加约15%~30%。如果按照中国每年上万亿的房地产开发规模,这也就意味着要增加几千亿的开支。
 
同样,尽管一位老地震工作者经过多年研究,得出震区附近的紫坪铺水库所在位置不适合修建大坝,或者应该将设防烈度从7度修改为9度或者9度以上的结论,但是在经济压力和其他因素作用下,这样的结论也很难被采纳。
 
技术的挑战也不小。在通过地震预警来减轻地震伤亡损失的工作中,“虽然电磁波比地震波快,但是赢得疏散时间的区域并非会有毁灭性灾害的区域。例如此次汶川地震的断裂带长达300公里,映秀、北川都在断裂带上。地震带给两镇的毁灭在一瞬间完成,而成都虽然可以通过电磁波和地震波的时间差赢取疏散时间,但是事实上地震波到达成都时其破坏力已经很弱。”
 
另一方面,面对地震这样的问题,信息的传播也显得格外重要。围绕着紫坪铺水库是否可能是引发地震的诱因,学界满是争议,然而这些争议到了媒体那里,某些必要的信息被遗漏,而另一些则得到了加强。其结果,则可能是信息的误导。
 
种种挑战,种种窘境,断无一劳永逸的解决方案,也只能在实践中逐渐摸索。
 
相关专题:汶川地震一周年

分享到:

0
一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