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博:大学排行榜的潜规则暴露得太晚
2009-05-07 23:48
来源:科学时报
坊间传闻多年的“一手交钱,一手排名”的某版大学排行榜潜规则终于被媒体踢爆,成都某大学被疑以赞助费的形式换取排名上升,大学声誉、排行榜信誉遭遇严重冲击。
在缺乏科学标准,缺乏公正、客观、纯粹之传统的大学评价领域,这场风暴迟早要来,只是来得晚了一些。大学以及大学排行这个行当正在为它们当中一些人的不端行为付出代价。如果媒体一开始就秉持怀疑、批判精神,坚守探寻事实真相的本职,而不是盲从迷信专家,以留声机、照相机式的报道,成为这些排行榜的随从乃至帮凶,排行榜的潜规则早就无法大行其道了。
大学评价原本是极为专业的研究工作,有太多的专业数据和评价,非业内人士很难真正理解。但其外在表现形式又是最简单直白如同梁山好汉式的“第一、第二”之类的排名,所以又往往最受关注、最惹是非,成为街头巷角妇孺皆知的热点话题。从本质上讲,大学评价和高科技产品的生产其实并无二致,普通人能看到的是外面的热闹和光鲜,而里面是怎么回事,既看不懂,也不用管。
但和高科技产品不一样的是,后者受到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和科技规律的约束,技术指标和生产标准都已统一,生产者是无法也没有机会暗箱操作随意改动数据的,否则就是粗制滥造,真假好坏一看便知。而大学评价,属于精神产品,人为因素太重,可操作性实在太强,评价者的专业水平、职业操守和喜好,决定了数据的取舍,决定了标准的制定。
就像某版排行榜中的一流大学标准,工学位于全国前6名就可以称为一流,但令人匪夷所思的是,教育学、哲学、历史学必须是全国排名第一才能跻身为一流大学。又如,某排行榜2009年引入“学术剽窃永久降分制度”,可学术腐败个案与综合实力岂可混为一谈?
评价标准的人为性、结果的可操作性,一切环节都可以任人摆布,而公众对此又缺乏足够的认知,容易偏听偏信,所以排行榜的商业价值极大。大学排行就像一个小姑娘,任排行者任意装扮,给唯利是图者留下众多操作空间。尽管一些榜单声称是干净的,没有“潜规则”,即便此话当真,其评价标准的科学性仍然会而且应该受到业界人士质疑。
对于大学排行,在现代社会,理论上任何人都可以开展,不必也无须有过多干预,但一旦置身于公众传播领域,媒体必须从一开始就对其展开质疑,怀疑其可信度,以此迫使制定者不敢掉以轻心,更不能为所欲为。只有在竞争充分且媒体发达的社会,排行榜才可形成信誉和权威,在自由竞争市场中打拼成金字招牌。如果社会不对其保持基本的怀疑而不加选择地迷信盲从,倘若以发现真相为天职的媒体也丧失基本立场,放弃不断拷问真相的权利,那么,一个个鱼龙混杂的大学排行最终同归于尽的局面注定不可避免。
《科学时报》 (2009-5-8 A1 要闻)
一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