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玉凯:学者的自知自评
2008-02-29 02:30
来源:科学时报
多年前,看了一位老作家自吹自擂地说他可以拿诺贝尔奖的谈话,我都不敢相信那是真的。他说自己的300万言的长篇小说超过了曹雪芹和托尔斯泰,比巴金更强,在中国,诺贝尔奖只能给他。话说得这样大,要是随便说说还可以,听他的口气却是很认真的。我们真想问问他,是不是知道曹雪芹和托尔斯泰都没有拿过诺贝尔奖呢?他是不是知道很多成功作家并不在意得这个奖那个奖呢?他为什么不敢同泰戈尔、萨特、卡夫卡比一下呢?我们这样说并不是小看那个大奖,更不是说设奖不必要,而是说把得奖视为唯一的评价方式,在思维上有点失之简单。
杜渐先生写了一篇《诺贝尔文学奖的“应”得者》,收入了《书痴书话》,文章中不客气地说,他的作品经不起时间的考验,说他“好炫耀自己”。中国还有一位通俗诗人,给青少年编过不少顺口溜式的诗,他也说自己要为中国捧回诺贝尔奖。据我所知,他的诗也说得过去,大体上说写得顺口,有点简单的哲理,能激起一些年轻人的小小的兴奋。有的读者精心地收集他的作品,让这位作家受宠若惊。其实,从作品的分量看,他并没有多深的人生感悟。或者说他没有写诗的素质。
可是为什么有人会想到自己就能够得诺贝尔奖呢?我觉得,他们缺乏自知和自评的能力。
一般讲,一个作家或者学者的贡献或者影响,是不需要自评的,因为自评不自评都一样,精心地制造影响,也许还是没有什么影响,或者说更没什么好影响。钱钟书先生说过:“尽心极力的塑造不一定保证作品的成功和效果。用谈话和举动为自己制造出来的公开形象,往往是一位成功作家的最失败的创作,当然也许是一位坏作家的最好的创作。”(《与邓伟信》)况且影响大小并不是衡量学者价值的决定因素。有很多领域的研究是只有少数人懂得、只有一部分内行人才能准确地判定、而别的人也只能人云亦云的。如果是一个成熟的学者,他就不会在意外行人的夸赞,有人说受到外行的夸奖,还不如受到内行人的批评更让人兴奋。我认为是。
我们能自信才能创作,才能研究问题,但是不能没有自知力。不客气地讲,我们现实的作家和学者常常有一种表面自信,其实是很不自知的毛病。喜欢自吹自擂,评价自己的时候,满口是“超越”、“创新”、“领先”、“N百强之一”。对于别人称赞的“大师”、“什么什么家”也沾沾自喜。我一看到这样的文章就从心底升起一种厌恶。我想,就凭这一点,他也不是什么专家大师。因为一个人的一生太短暂,一个人的贡献和创造毕竟是有限的,而且还不一定是真的贡献。一时间里被炒得火热的东西,正是最坏的货色。在现代中国,这样的例子还少吗?车尔尼雪夫斯基说:“每种学科的主要著作很少的,其他著作不过是把这少数著作里说得更充分而清楚的话加以重复、冲淡和损害罢了。”我们的学者和作家敢于这样想问题吗?敢于这样说话吗?有素质的学者和作家应该精心地做事,而不要将那些名利看得太重。眼睛盯着自己的名利的人,不会有什么大作为。
(作者为河北大学教授)
一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