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显峰

评论:不要让科学争论流于形式
2008-01-29 10:57
来源:科技日报
 
最近,在一位科学家的论文讨论会上,多位院士齐声呼吁,在科学上要有挑战传统理论的勇气,要提倡学术争论,没有争论的学术发展就没有生命力。(1月28日《科技日报》)
 
问题有趣就有趣在,一个十分简单的道理,却要很多有头脸的人物一本正经地当作真理讲上很多遍,到了最后全变成了废话。在如今的学术圈子里,我们看到的多是一团和气,却很少听到像样的争鸣。诚如周光召先生所言:“往往是院士或领导一讲话,就再没有人敢讲话了。”但凡敢跟导师、权威或者领导叫板的人,大都会闹一双免费的“小鞋”穿穿。所以,心疼自己的人往往会闭嘴。
 
可我们还是要做出一副急切状:久违了,科学争论!
 
近些年在很多公共决策过程中的论证和听证,让外界看到我们乐于科学争论的胸怀。但令人称奇的是,这个舶来的时髦东西在某些地方、某些部门却能变成抵制科学争论的工具。
 
那些垃圾一样的形象工程、毫无用处的政绩工程,无一例外地经过“可行性论证”。可惜的是,这样的论证桌上很少听到激烈的争论,长官意志拍脑袋定调子,然后组织听话的专家作鹦鹉学舌式的“论证”,公众听到的是一种声音,严谨科学的论证,最终成了个别人、个别部门话语垄断的工具。
 
这种所谓的科学论证的特点是,一些持不同意见的学者是不可能进入听证专家行列的,表面上是在科学争论,实际上是抵制争论,搞一言堂。即便外界反应强烈,只要贴上“科学”、“民主”的标签,便可以理直气壮地推行长官和利益集团的意志。从近些年的旅游景点门票涨价的听证、北京出租车涨价的听证,到最近发生的手机漫游费调整听证,无不如此。
 
我们的学界中人要有科学争论的勇气,我们的社会也要有善纳争论的胸怀。一种观点、理论或者一项决议遭到公开的争论并不是多么可怕的事情,相反是促进科学进步、决策合理、社会和谐的突破口。拒绝争论的人,大约是深谙“理越辩越明”的道理,害怕一旦争论开了,他的如意算盘就要被敲碎了。
 

分享到:

0
一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