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善衍:时代与科学博物馆的变革
2007-12-30 00:05
围绕自然科学博物馆在历史进程中的变革与发展问题,有3个方面值得交流探讨。
(一)“科学中心”在中国如何发展
“博”字在字典里是大、多、丰富之意,我们对博物馆一词望“字”生义,就认为它与科技馆、科学中心完全不是一个概念,这是一种误解。博物馆一词英文是“museum”,“museum”本意是公众学习和探索学问的场所。因此,把“museum”译成“博物馆”实在有悖原意。所以,本文中多用自然科学博物馆或科学博物馆,是按照国际通常的提法,即包括了自然史博物馆、科技博物馆(专业科技博物馆)、科技馆(科学中心)等。
毫无疑问,各类科学博物馆都是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和经济社会的不断进步,科技博物馆的内涵和表现形式也在不断变化。传统的科技博物馆在其一个多世纪的发展历程中,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公众参观,也激发了他们学习科技的兴趣。公众的广泛参与,孕育了科技博物馆展品内容、数量以及展教形式的变化,促成了20世纪上半叶及60年代巴黎发现宫、旧金山探索馆和多伦多安大略科学中心的先后诞生,这类新型的科学博物馆就是大家熟知的近20年来建成的一批科技馆。国外把这种模式的博物馆越来越多地称为“科学中心”。科技馆的出现是科学博物馆领域的一个重大创新,它开创了吸引广大公众参与现场科技活动的先河,也把科学博物馆的功能定位向着传播科学文化的方向有力地推进了一步。
但是,这种互动式的科技馆直到现在也没有得到普遍认可,它从创建开始刚走过二三十年的路程,在上个世纪后期就受到了越来越多的质疑和批评,问题的焦点仍然在科技馆的内容和功能体现上,概括起来主要有这样几个方面的意见:
一是效果欠佳。科技馆的核心价值是公共科学教育,但现实的教育效果如何?这是最值得研究的问题。多年来,我们在科技馆的内容建设上下功夫,以期解决吸引观众的问题,这并没有错,但对如何达到最佳的教育效果还缺乏深入的研究和探索。
二是脱离实际。科技馆的内容建设相当程度上存在着主体倒置的问题,突出表现在浓厚的以展品为本的思想。一些企业千方百计地研制能够激发观众兴趣的展品,科技馆的建设者手里攥着有限的资金到处采购尽可能多的、被认为最有意思的展品。但是展品从创意、设计、制作到购买、使用,并没有与生活中的科学、公众的实际需要联系起来。
三是受众单一。世界各地的科技馆主要靠青少年和儿童这个群体支撑着。科技馆的功能、宗旨是面向社会公众传播科学文化的地方,但目前缺乏对成年人的吸引力。科技馆的未来发展必须正视和解决这个难题。
四是缺乏特色。特别是科技馆近20年来在中国的发展,也像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小城市的建筑一样,几乎是同一模板,没有特色,既缺乏科学固有的朴实,又难见应有的创新。
多年来,我国各地科技馆应运而生、快速发展,在内容建设方面也基本上是沿着一条尽力集成国内外经典展品和有多少钱办多大事的道路发展着,虽然各馆之间有所区别,但形式与内容没有多大差异。现在最为重要的是,应当思考和解决如何根据科技馆的本质特征和中国社会发展需要,客观地总结已有的经验和教训,走出一条当代中国科技馆的发展创新之路。今后我们的各类科学博物馆建设得如何,关键还是取决于自身的环境条件、认识水平和实际工作。
(二)新一代科学博物馆是什么样的
我们苦苦思索并不停探讨着一个共同关心的问题,就是到底应该建设一个什么样的科学博物馆?
理念,往往表现为人们的信仰和行为的指导思想。说到底,不同的理念反映了不同的价值追求。一些科技馆的建馆理念写得都很好,但多是表述不同、意义基本一致。我认为,现代科技馆(科学中心)的建馆理念应当基本体现3个层次的内涵,即以公众为本、传播科学、服务社会。
以公众为本,是针对长期以来存在的“以展品为本”提出的,也是对“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一种理解。关于科技馆的内容建设,我曾多次讲到两个“很少很少”的事实,这就是人类已有的知识相对于未被认识的客观规律和事物本质还很少很少;我们能够在科技馆里体现出的科学内容相对于人类已有的知识海洋也是很少很少。因此,要坚持的一条基本原则是,要找出什么是公众——科技馆的不同受众群体——最感兴趣、最需要、最能见到展教效果的内容和形式。当然这样的内容必须注意与社会发展的大形势相结合,必须做到对公众科学需求的积极引导。
传播科学,这是各类科学博物馆的核心价值。未来科技馆的建设不仅要在理念和功能定位上,更要在实际效果上,尽可能全面地体现科学技术与经济建设、文化发展、政治文明以及社会和谐的关系,使人们不仅认识到科技对经济发展的巨大支撑作用,也要认识到科学是先进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促进公众理解科学,对推动政治文明及构建和谐社会也有着重大意义。
服务社会,这是所有科学博物馆应有的社会属性。实际上,科学博物馆坚持以公众为本传播科学,就体现了科普场馆服务社会的职能。各类科学博物馆的建设和发展必须跟上时代发展的脚步,适应于社会发展的要求,如果办馆的理念和实际工作脱离了社会、脱离了群众,也就失去了办馆的意义和博物馆的生命力。
特别是我国的社会发展正处于一个历史关键时期,既承受着发达国家科技与经济占优势的压力,又面对着自然资源环境条件诸多不利因素的挑战。在当前人类社会正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变的时期,我国的工业化并没有全面实现,仍要大力促进科学技术的创新和进步,既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又要实现社会和谐与生态文明。如何在各类科学博物馆里客观地反映中国的社会发展这个实际,激励人们为实施科学发展观作出更大的贡献,这应当是科技馆内容建设最重要的任务。
科技博物馆的理念、功能以及展教的内容和形式都是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而变化着的,我相信当代社会发展方式的转型和文明的进步,必将带动与时代协调同步的新一代科学博物馆的出现。
(三)如何成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新的历史时期,各类科技博物馆将在创新中不断发展,单纯收藏、集成展品或只与书本知识、专业技术结缘的时代将会过去,取而代之的是科学文明与社会发展,与人们生活实际相结合,坚持科学性、公众性、实效性,使科学博物馆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就像出入商场、饭店一样。那时的科技馆,将成为真正的“公众科学活动中心”。要实现这个目标,还需要在如下几个方面进行深入的探讨与实践:
展馆内容的选择与分类
对于展馆的内容选择和分类,要坚信公众对科学有着普遍的信仰和需求。各类科学博物馆的内容展示方式,历来都是分类设厅或设区展出的,现在有一种说法,认为“主题展厅制是现代科技馆的主要标志”似不准确。我认为现代科技馆内容的展示方式应该主要按照科技与人类社会生活的不同关系划分不同展厅,可称为“人本主题”,这是相对行业主题、历史主题等而言,体现了科技的发展、应用与人密不可分的利害关系和“以人为本”的思想。
如果明确了建馆理念和选择主题展厅的原则,再根据各地各馆的实际情况和条件,不必照抄照搬别人的方案,展厅就可以确定了。我认为现代科技馆或称为公众科学中心应包含如下内容:
科学的探索发现与技术创新部分。这是对科学技术的探源,使人们认识科学与技术发展的历程,特别要重视传播实现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应有的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认识科技的本质,如:要有基础科学的探索、技术的创新以及当代科技专利的定期展示。对公众进行“四科”教育并启迪创新思维。
揭示科技与人类社会的关系。展示科技推动人类社会的文明进程,认识当代科技发展与创新的价值意义,分析面对的挑战与机遇,也要客观理性地提示和分析技术应用带来的正面和负面效果。
要反映生活中的科学。做到联系实际,解疑释惑,体现人文关怀,指导科学生活,取得科学传播普及的实效。
要建立人与自然的理性关系。长期以来,科技馆与自然史博物馆分道扬镳、泾渭分明,好像走上了互不相干的道路。对照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这显然是一种错误的理念,应当是自然馆中讲科学、科技馆里有“自然”,各自从不同的角度共同阐释贯彻科学发展观的意义。
坚持办好儿童的活动天地,对孩子们做到寓教于乐、启迪智慧,促进健康成长。这是大家最熟悉的内容。
要逐步健全完善公共科学中心的其他功能。特效电影得到了公众特别是青少年的普遍欢迎;利用好场馆内外的公共空间能使观众得到休闲、观赏和接受文化艺术的熏陶;拥有举办专题报告会、讲座、学术沙龙的条件;能够提供科技咨询、定期发布国内外重大的科技信息;适时地创造条件,采取多种形式把科学博物馆的功能辐射到学校、社区和农村等。
可以说,上述6个方面为科学博物馆的内容建设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围绕主题的内容设计
在一些科技馆内容设计的实施工作中,我们会发现展厅的展示主题确定得很好,但展厅里的内容往往又容易走集成各类展品的老路,这种做法仍然是以展品为本,与建设现代科技馆的思路相悖。对一个综合类科技馆的内容建设,应该是先有整体理念,再确定分展主题,然后再明确用几个什么内容的展区以及什么展项或展品来建立起突出主题的内容上的逻辑层次关系。
近些年来,一些科技馆在设计内容方案时,往往都喜欢反复推敲提4个字或6个字的优美动听的名字,如加上“之光”、“之美”、“之韵”一类的词,有的贴切、有的浪漫,虽然不乏形象思维的内涵,但容易冲淡科学探索中应有的精神、态度、思想、方法以及逻辑思维分析,一些名字也可能对相关展示内容的设计以偏盖全或减弱了科学性。科技馆展厅、展区的内容还是要用科学固有的朴实无华的品格和科学之美去反映要揭示的主题内涵。
科学博物馆的特色体现
这是各馆建设初期就开始追求的目标,是应当肯定的。但是必须明确,科学与技术是在多元文化的世界里最具一致性的内容,国内外科技馆向公众传播的科学内容都具有普适的价值,各馆也都有着同样的理念。这样的共性是基本的、主要的。
目前,一些地方科技馆的内容建设为了显示特色,多在本地与外地历史的差异、资源优势、品牌产品、科技长项等方面作出一些内容展示,这对广大公众能够了解和宣传自己以及发展自己都是必要的,但这些内容不能成为科技馆特色的主要方面。世界上被称道的科学博物馆多是具体功能定位不同的一些专题馆,如日本的未来馆以及在日本兴建的几十种职业的孩子体验游乐馆等。值得一提的是,我国各地建设的科技馆多是综合馆,而专题馆往往要更受公众的欢迎。综合类科技馆的特色多表现为在内容选择以及表现形式上的差异,对科技馆,我们要的是异曲同工的特色。
专题流动展项的开发与研制
由于科技与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实施科学发展观的需要,应该在科学博物馆进行展教的内容越来越多,但由于各类展馆的场地十分有限,确定的主题展厅和展项、展品都不能太多。即使各馆都预留有临时展厅,也因为各馆研发制作的能力不足,全国可供流动展项不多,各地科学博物馆还是经常出现临展空闲的现象。在西部地区,某些科学博物馆的主厅展甚至还缺少展品。
为了集成资源,调动多方面的积极性和智慧力量,我们赞成中国科协提出的“先做、后评、后补助”的办法,期望有更多的展品制作企业、科普场馆等单位积极参与到这项工作中来,研究开发出更多的主题鲜明、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专题展项,为搞好、搞活全国范围内流动展览贡献一份力量。
最后,希望有关方面能重视支持科普场馆的产品资源开发工作,重视支持科普场馆内容和形式设计水平的提高。近年来,一些较大场馆的内容建设方案和重大的展项、展品的设计还是依靠国外,这是一件比较遗憾的事情。我国科技馆的发展已有近30年的历史,各类科学博物馆的设计、展品制作等项目要经过市场运作,学习和借鉴国外的经验进行必要的引进是应当的。但是,我们国家大、建馆多、投资也多,我们有必要培养起自己的队伍,也应该带出一个产业。更希望相关公司企业能够壮志拼搏,创出自己的声誉和品牌,我们期待着能见到更多适应现代科普场馆要求的好展品。
(本文作者系全国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副主任、中国自然科学博物馆协会理事长)
一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