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SCI扫地出门 计算机领域学术论文靠谁评价
2007-12-25 06:04
从2007年开始,近年来快速膨胀的LNCS(Lecture Notes in Computer Science)系列会议文集不再被SCI检索。
这个事件在中国计算机界引起很大反响。
曾经把LNCS会议文集作为发表SCI论文捷径的计算机界的研究人员不由开始忧虑:LNCS不灵了,今后把论文投向何处?LNCS事件究竟是喜是悲?它将对中国计算机界的学术论文发表产生什么影响?我们应该如何客观公正地进行学术评价?
12月22日,中国计算机学会青年计算机科技论坛(YOCSEF)在北京翠宫饭店举办专题论坛,从LNCS事件反思中国学术论文的发表。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副所长王飞跃研究员、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教授林闯、香港科技大学计算机科学及工程学系主任倪明选教授、南京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副主任陈贵海教授分别作了主题演讲。
论文评价重要而复杂
“论文评价不是那么简单的事情。”林闯在演讲中指出,“计算机领域有其特殊性,作为一门新兴学科,计算机科学是一门数理和工程技术交叉的学科,发展快速,是其他学科的技术支撑。正是这些特点,造成了计算机领域论文评价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林闯认为,计算机领域的论文评价是一项重要工作。“学术论文实际上代表学术影响力,它对一个单位的声誉有着深刻影响。而且,学术论文的发表关系到学科的建设和评估以及所在部门、单位的政策和工作导向。”
林闯同时指出,计算机领域论文评价存在困难。他说,计算机领域包含多个学科和研究方向,每个学科和方向有不同的论文评价体系和标准。评价的主客观因素很多,现在没有统一的标准,将来也很难有,只可能有一个适合单位、符合学科发展的评价模式,这是一个不断思考、不断认识和不断完善的过程。
林闯特别指出:“计算机领域应该重视会议论文,会议论文是交流思想的好机会,而且会议论文的评审往往比期刊论文更严格,至于是不是SCI并不重要。”
SCI不收集会议论文,因此,林闯觉得探索会议论文的评价标准是非常有意义的工作,如果能把会议论文和期刊论文进行综合评价,就可以更全面、更公平。
论文要有价值
“论文的意义在于其学术和工程的价值。”林闯说,“首先要把价值观定好,尤其是论文问题,弄不好会造成学风腐败、学术造假。”
林闯认为,价值的判断有客观标准和主观标准。如果把工程实践、引用次数、会议录用率、会议出席者的重要程度这4个方面综合起来,就可以得到一个比较客观的判断标准。至于主观标准,论文的影响力以及同行的评价非常重要。
林闯表示:“LNCS退出SCI,对学者反而有一个促进作用。”
“好好搞研究、写论文,作出价值、作出影响,这是一个学者、一个老师、一个科研工作者应该有的态度。”
倪明选同样非常看重论文的价值,他认为:“发表文章的目的是为了将研究成果跟学术界共享。”他说,建立世界一流的计算机系、成为世界一流的学者,发表高水平的论文是重要指标之一。但是,“千万不要为了发表文章而作研究,要为了兴趣与贡献而作研究。要给自己定一个高标准,重质不重量。”
倪明选表示,很羡慕在内地作研究的科研人员,非常希望能够与内地合作。一是研究经费相当充足,二是在实际工程中可以发现很多很好的科学问题。“如果不在实际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那么只能永远跟在国外后面走。”
倪明选希望把国外或中国香港的研究带回内地来做。他相信只要“给要求、给制度、给环境,都做得出来”。
钱+人+管理=一流研究
陈贵海在演讲中立足国内、结合实际,提出了作国际一流研究的3个要素,即充足的资金、一流的人才、合理的管理。他认为,不仅要具备这3个要素,还要将其有机联系起来。
陈贵海说,中国的科研经费非常充足。有资料表明,到2020年,我国的科技投入将占GDP的2.5%。但是,这么多的经费主要用于购买设备,真正用于研究人员的太少,这也导致一部分人才外流。
在管理方面,有些学者在学问与运作的平衡上没有处理好。陈贵海指出,七分学问、三分运作是合理的,但往往都倒过来了。现在的学者中有太多的战略家,教授在治校而不在治学。
陈贵海说:“从长远来看,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乐观的。目前,科研经费不少,有必要大幅度提高研究人员包括研究生的工资待遇。未来逐步做到科研体制有法可依、科研环境舒适宜人。”
SCI:谁的悲哀
陈贵海指出,SCI存在缺陷:比如“两弹一星”、杂交水稻这些研究并没有发表SCI论文,但都是重大成果。而单纯追求SCI,容易导致急功近利的倾向。
尽管如此,陈贵海认为,SCI仍然是一个非常有用的学术评价指标。他说,任何一个评价指标都不是完备的,而且到目前为止,还没有更好的评价体系。
“不能把学术界的评价体系建立在私有公司的私有产品——SCI上,这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王飞跃在演讲中指出,“SCI是私有公司数据库统计出来的,把SCI作为学术评价指标不是很合适,SCI在实实在在的社会里建立了一个没多大用处的虚拟空间。长久下去,是行不通的。”
王飞跃认为,发表论文是为了表述自己的思想,让自己的观点为大家所接受。这是学者的基本素质,绝对不是很了不起的成就。
王飞跃指出了有关SCI的两个问题:第一,追捧SCI的目的。很多学者和院校都追求多发SCI论文、发高影响因子的SCI论文,并称这是为了荣誉。其实不然,基本上都是为了自身的利益。第二,SCI的影响因子。很多人都喜欢引用各个领域泰斗的文章,即使其内容已经过时,因为这已经成为一个仪式。
“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王飞跃引用了孔子的话来形容学者的现状,他说,如果将来退休之后,回首自己这一生的成果,发现都是一堆SCI的数字,那是很可悲的。
“搞研究、做学问要慢慢来,避免学得太少、研究得太浅。这样才能一步步从浅学到深学,否则,从浅学只能到玄学。”王飞跃还引用了晋代科学家葛洪在治学上的一句名言:“不学而求知,犹愿鱼而无网焉,心虽勤而无获矣。”
此外,王飞跃认为,学术评价标准也应该慢慢来,应该建立一个制度,才能够有效杜绝造假。
更多阅读
一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