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婵

专访刘自军:我们帮“嫦娥”维持“体温”
2007-11-30 14:18
来源:北京科技报
 
11月20日下午3点,“嫦娥一号”上搭载的24项有效载荷陆续打开了16项,包括电源、数据储存器、通信总线等。
 
每一项有效载荷的开启,都必须有一个极其重要的前提——特定的温度环境!刘自军,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总体部工程师,“嫦娥一号”热控制分系统副主任设计师,就是完成这一任务的关键人物。
 
记者:温度对开启有效载荷有何影响?
 
刘自军:温度合不合适,直接影响着有效载荷能否正常打开。例如,电子设备一般要求温度在-5℃到45℃之间、蓄电池性能最好的温度条件为-5℃到10℃;低了或高了,设备都可能无法正常工作。
 
热控制分系统就是要为“嫦娥一号”各分系统、所有设备的正常工作提供适宜的温度。
 
记者:哪件设备对温度要求最苛刻?
 
刘自军:有效载荷的设备。比如CCD立体相机、激光高度计等,一般都要求17℃-23℃左右。可我们希望将温度控制在19℃-20℃。
 
记者:提供如此精确的温度,要克服哪些困难?
 
刘自军:弄清月球的温度分布,是我们遇到的第一个困难事儿。
 
“嫦娥一号”面临的空间环境很复杂,要面对月球红外辐射,和月球所反射的太阳光(即反照)的考验。以前在地球轨道环境下,尽管地表一样有红外辐射和反照,但地球大气使温度变化并不像月球那么剧烈。月球环境中,温度可低到-180℃左右、高到130℃以上;两三百度的温差,要将温度控制在很窄的范围,难度较大。此外,还要考虑太阳电磁波辐射、卫星自身工作模式等。
 
记者:如何对付这些麻烦?
 
刘自军:我们给“嫦娥一号”和它的设备穿上“衣服”,把太阳辐射、月球红外辐射等挡在外面。卫星表面金灿灿的部分,就是我们为它制造的“外衣”。
 
对有效载荷,我们还配置了加热器和散热板,冷了把温度升上去,热了再降下来。我们进行过很多次试验,模拟了从卫星发射到其寿命终结的各种状态。
 
记者:试验是怎样进行的?
 
刘自军:我们在空间模拟器中用液氮降温模拟空间环境;用发热量很大的红外辐射热源模拟空间辐射。将设备放入,通过温度传感器检测各部件的温度。
 
“嫦娥一号”上,我们布置了大量温度传感器采集温度。现在,我们每天都在关注卫星上设备的温度变化。后面还有大考验——月食,很长时间内没有阳光照射,卫星的温度会下降很快,但我们很有信心。
 

分享到:

0
一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