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琳

科学时报:经度、钟表和一个孤独的天才
2007-11-22 06:18
来源:科学时报(http://www.sciencenet.cn/)
 
大航海时代总是充满扣人心弦的冒险故事,一望无垠的大海时常让探险家迷失方向,海上定位变得至关重要,于是“经度问题”成为18世纪最棘手的科学问题。在科学家们争相试图从宇宙中寻找答案时,一个普通的钟表匠却用一个几乎不存在摩擦的时钟神奇地化解了这个世纪难题。
 
美国著名科普作家达娃·索贝尔从历史中发掘出这段传奇,在《经度:一个孤独的天才解决他所处时代最大难题的真实故事》一书中生动活泼地讲述了钟表匠哈里森奋斗的真实故事。
 
经度、钟表和一个孤独的天才

《经度》是达娃·索贝尔的成名作,1995年出版时在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上雄踞数十周,曾获多项殊荣,并被拍成了纪录片等多种影视作品。上海人民出版社北京世纪文景文化传播公司把这部引人入胜的科普读物介绍给广大中国读者。
 
不是小说 胜似小说
 
达娃·索贝尔曾担任《纽约时报》科学专栏的记者,并为《奥杜邦》、《发现》、《生活》、《纽约客》以及《哈佛杂志》等期刊撰写过大量以科学研究和科技史为题材的文章。
 
除了一炮打红的《经度》之外,达娃·索贝尔后来又出版了《伽利略的女儿》和《行星》等畅销科普著作,并接二连三地获得大奖。美国国家科学委员会还向她授予了2001年度“个人公众服务奖”,以表彰她在提高普通民众科技意识方面所作出的卓越贡献。
 
达娃·索贝尔说,《经度》“是一本科普读物,不是为学术研究而写作的”。的确,她用环环紧扣的小说般精彩的情节,带领读者在轻松的阅读中了解到了一项重大科学发现的过程。
 
《费城问询者报》评价这部作品“是一个饶有趣味的故事,也兼顾了科学……凡是对历史、地理、天文、航海、钟表制作,以及人类自古以来就有的野心和贪欲感兴趣的读者,都会悠游其中,流连忘返”。而《新闻周刊》更是盛赞它“活灵活现,没有哪个小说家还能为索贝尔的《经度》锦上添花”。能够获得如此众多好评,本书的翻译肖明波认为它的成功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作者“高超的文字驾驭水平、引人入胜的讲故事能力以及从科学史中发掘绝妙素材的才华”。他说,作者的文笔相当优美,书的故事性很强,还会很特别地将自己的亲身经历写进书中,这就吸引了很多读者的兴趣,甚至是那些对相关知识知之甚少的读者。
 
然而在精彩的故事背后,也蕴含着作者大量的心血,她经过了大量调研,从各种材料中搜集出详实的史料。书中很多细节都有着确切的数据,体现了她严谨的治学作风。不同于真正的小说,《经度》涉及大量科学知识,肖明波认为,正是由于作者广博的知识面,才能融合天文、地理、钟表学等各方面知识,做到如此深入浅出。“我自己也在翻译的过程中学到了很多东西。”肖先生坦言,由于本书对众多科学领域的涉猎,翻译中遇到了不少难题,这同时使他很佩服作者的博学。
 
看待地球的新目光
 
《经度》在出版10年之后,不仅没有被遗忘,反而因再版引起了热烈的反响,第一个登上月球的宇航员阿姆斯特朗还为10周年特别版撰写了序言,足见其影响力。
 
达娃·索贝尔显然没有满足于只讲述一个历史故事,她提出,回顾这段历史,“也可以让我们以一种全新的目光来看待地球”。她告诉记者,看过哈里森的故事,人们也许会对于GPS技术和导航卫星有一种新的认识,因为现代GPS的科技正是18世纪解决经度问题两种思路的完美结合。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还能感觉到作者对权威的冷嘲热讽,因为很多时候,恰恰是权威的固有思想影响到新生力量的生命力,书中的反面角色内维尔·马斯基林就是最好的例子。其实作者对这位天文学家并没有偏见,她甚至在自己的新书《行星》中赋予了马斯基林一个正面得多的形象,但是从哈里森的挫折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马斯基林的顽固差点埋没了天才钟表匠的惊世发明。约翰·哈里森的奋斗史可谓是最形象地阐释了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精神的可贵之处,这对于当今科学家的治学态度不失为一种生动的启迪。
 
肖明波说,哈里森那专注到近乎完美主义的严谨态度,对如今很多学者浅尝辄止的功利心态简直是当头棒喝,而当时某些机构对于革新的阻碍对当今的科研制度和学术氛围有着很多警示作用。“哈里森让我联想到了咱们的一个电视剧《神医喜来乐》,一个乡巴佬靠自己的天才和勤奋取得了成功,同时也备尝了艰辛和屈辱。”肖明波认为这不仅是对当时社会等级观念的一种挑战,更是对自由平等民主思想的一种呼吁,对我们的科技管理机制和创新型人才培养都很有教育意义。他还谈到对于此书,中国读者可能会有不同于外国读者的独特感受,正是因为哈里森的“精密时针”,英国迅速崛起为世界第一强国,而曾经是世界中心的中国却因为闭关锁国反而沦落到被外国坚船利炮打破国门,由此可见科技发展的重要性。
 
“业余”的翻译者
 
肖明波是一位教通信网络的大学老师,既不是英语专业出身,对于天文、地理等方面也只是“感兴趣”而已,可是这位酷爱读书又钟爱科普文学的“业余翻译”所翻译的《经度》一书,却得到了出版社、作者和读者的一致认可,作者不仅特地为这版中译本作了短序,还委托肖先生继续承担她的新书《行星》的翻译工作。
 
肖明波在谈到本书的缘由时说,责任编辑请他翻译时,他很快欣然应允了,因为他之前看过此书的海南出版社译本,觉得这是一本很有价值的书,因为航海时代的天文、地理等科学领域迅猛发展,本身对于当今世界就有着积极意义。
 
面对如此的成功,肖明波却是非常谦逊的。他说,自己动用了多条渠道来查资料,理解各种专业术语和相关知识。他依靠自己的专业长处,充分利用互联网的强大功能,找到了哈佛大学的Mario Biagioli教授,获得了他的帮助,并进一步联系到了作者索贝尔女士本人。此后他每译一章都会向她核实、求证一些疑难问题,尽量保证译文的准确性。肖先生对有助于理解的术语和科学家都作了较详细的注释,有时还会列出多种译法与读者探讨、共享,并在必要时列出原文对照以供读者自己理解、判断。
 
在这个利益至上的躁动社会中,这种严谨务实的翻译态度着实令人感动,然而肖先生却轻描淡写地说,翻译就是“慢工出细活”,要仔细琢磨,所以他很感谢责任编辑并没有催促他,而是让他按照自己的节奏翻译。肖先生特别强调了很多次索贝尔女士对他的耐心帮助,他说两人建立了良好的关系。索贝尔女士更是被肖先生介绍的中国风俗和文化深深吸引,决定明年3月来中国参加上海文学节。
 
记者手记
 
如今这个高科技社会中,整个世界被紧紧连在一起,精确定位可以在几秒钟内轻而易举地完成。我们知道得太多,便忘却了那些花费了无数先辈毕生心血换来的成果是怎样得之不易;有太多事情需要去忙碌,便没有时间坐下来思考,甚至没有时间去看一本书。有幸仍旧有一些清醒的人,透过这个花花世界的繁华,看到了更实在的存在。
 

本书作者达娃·索贝尔,Libi Pedder拍摄 

分享到:

0
一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