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明伟

华南虎事件评论:学术界能否学习网民好榜样
2007-11-19 02:52
来源:科学时报(http://www.sciencenet.cn/)
 
11月16日,一位网友提供的一张名为《老虎卧瀑图》的年画,再为陕西镇坪华南虎事件掀起高潮。几天来,挺虎派和打虎派你来我往、交锋不断。最新的进展是,似乎多份证据都能证实年画生产日期早于虎照拍摄日期。虽然尚未一锤定音,但我们离真相已越来越近。
 
在事件发展过程中,学术界人士并非完全缺位。中科院植物所研究员傅德志就大胆站出来,用自己的专业知识质疑虎照,法律界人士也通过诉讼等强力推动,据说4位虎专家已赶赴陕西着手调查。但我们也要注意到,网民一直就是推动事件发展的重要力量。而广大网民围绕此事进行的持续热烈的讨论和争辩,无疑值得学术界学习。
 
争论有利于学术进步,这一道理大家都懂。在科学发展史上,也有很多关于争论的佳话。比如,以爱因斯坦为代表的物理学家对量子力学的反对,就促进了量子力学的快速发展。然而,在时下的学术界,类似争论,尤其是对学术不端行为的质疑与评判,尤其是公开的质疑与评判已不多见。
 
争论和质疑,某些领域做得相对较好,比如娱乐界。笔者几乎可以肯定,很多学术界人士对此领域的论争持“鄙视”态度,认为那是“八卦”甚至无聊。正因如此,在某些人看来,如果争论影响了某些具有标杆意义的大科学家或学术界整体形象等,那将是了不得的大事。殊不知,学术界所欠缺的,恰恰就是对争论与质疑的坦诚开放,唯此,学术界的肌体才能在健康的争鸣中得到锤炼。
 
最典型的案例莫过于韩国的黄禹锡事件。在韩国民众眼中,黄禹锡曾是国家的希望和未来,从此出发,很多人坚决不相信黄禹锡造假,坚决反对对黄禹锡的质疑和揭露,哪怕揭露者就来自学术界。当韩国MBC电视台播出质疑节目的时候,民众甚至对电视台不满,直接影响了该台的广告收入。幸运的是,电视台等媒体、学术界有良知的人士顶住了压力,使争论得以持续,整个事件最终水落石出。这一事件影响了韩国学术界的形象么?当时似乎有一点儿,但从长远看,说它从某种程度上推动了整个韩国的进步也不为过。
 
面对争论不彰的现实,我们也不得不正视其中的一个原因,那就是学术界争论各方可能并不理性,甚至有“小动作”。对此,学术界更应该向华南虎事件中的网民学习。南方某报指出,尽管打虎派和挺虎派都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了网络暴力,但在推进事件发展的每一个节点上,都是逻辑、理性和科学求证的态度在起作用。不论是从树叶比例,还是从虎眼的质感,打虎派一直都在寻找扎实有力的证据。而挺虎派网友也同样以较真的精神,不断提出质疑,将争论不断精细化,维持了双方的热情和韧性。学术界最欢迎别人说自己讲科学,从整体上看,其对不同观点的尊重、对科学精神的坚持,理应超过一般网民。
 
当然,学术之争还不完全等同于华南虎事件之类的社会事件之争,前者圈子更小、专业性更强,也很难吸引大众媒体的持续跟进。但这不能成为减少争论的理由,恰恰相反,这需要我们作出更多努力、想出更多办法,共同推进学术争论的进步。
 
在华南虎事件中,科技进步无疑是重要推动力。比如,正是网络这一科技进步的产物,才为虎照事件的持续深入探讨提供了可能。当自己的发明正在创造神奇的时候,学术界却没能借此与时俱进地张扬“百家争鸣”的学术民主的魅力,不能不让人深思。
 

分享到:

0
一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