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若玲

郑若玲:以平常心看待“高考状元女多于男”
2007-11-16 06:25
来源:科学时报(http://www.sciencenet.cn/)
 
中国首份高考状元调查报告《1999-2006中国高考状元调查报告》日前出炉。调查显示,今年高考状元男女性别比例为3∶7,女状元远多于男状元。而在过去8年,这一比例基本持平。调查报告甫一出炉,社会各界即广泛关注,指责现行教育评价标准利于女生者有之,惊呼“救救男生”甚至呼吁教育要“重男轻女”者有之,感慨此乃社会进步者亦有之。依笔者看,在中国朝“男女平等”的目标努力了近60年、各级教育飞速发展尤其是高等教育已步入大众化的今天,我们无须惊诧于“高考状元女多于男”,而应以平常心看待它。
 
马克思曾说:“社会的进步可以用女性的社会地位来精确衡量。”女性接受高等教育是反映其社会地位高下的重要指标,也是社会平等和文明发展的重要标志。在漫长的封建社会,我国女性连接受正规识字教育的机会都没有,接受高层次教育更无从谈起。1920年,北大率先“开女禁”,招收女生,中国女子高等教育自此真正起步。建国后,“男女平等”思想写进宪法,妇女受教育权有了法律保障,女子普通教育发展迅猛。不仅参加高考的女生人数逐增,女大学生的比例也逐年提升,目前已超过四成。基于这样的教育成就,高考女状元人数增多乃至女多于男也就不足为怪了。由于女性在子女教育上所起的核心作用,从国家和民族发展的角度看,女性教育水平的提高,于国民整体素质的提升有百利而无一害。
 
事实上,女子高等教育迅猛发展是世界性的普遍现象。欧美一些发达国家如美国、法国、芬兰、挪威等,早在20世纪80年代女大学生比例便已超过了50%。不仅如此,近年来美国还出现了所谓的“性别新差距”,女大学生在数量和质量两方面都胜于男生,男性几乎要沦为“第二性”。今年,美国教育部的一份调查报告更是预计,2008年美国女大学生与研究生将达920万人,而男生仅为690万人。就连高等教育相对保守的英国,19世纪还有一种观点认为女性不能接受高等教育,因为这会导致女性不育、大脑受损,甚至会引起女性神经紧张以至于崩溃等等,而今,英国女大学生的数量也超过男生,而且这一现象几乎遍及所有学科,无论是工程学、医学,还是法学和心理学。
 
从我国情况看,虽然建国后女子高等教育成就瞩目,但相比男性仍然层次偏低。笔者曾对比过1986年和1999年的本专科、硕士和博士3个层次的男女生比例,发现层次越高,女生比例越低,性别差距越大。而且,目前女大学生比例仍未过半。不知惊呼“救救男生”者何以为据?
 
对高等教育领域出现的“女多于男”现象,也有不少人从教育评价上找原因,认为现在的考试有许多知识点都需要死记硬背,女孩舍得下力气,因而将这一现象说成是教育评价标准无能的结果,男生成了教育体制压抑发展的受害者。这一解释实在牵强得很。的确,很长一段时期,我国高考命题基本上以知识立意为主,即以学生掌握了多少知识为考核目标。但20世纪90年代后,高考命题的立意开始由知识关注到能力。尤其是1999年进行“3+X”的科目改革试点后,更加注重对考生能力和素质的考查。只要去看看现在的高考试卷,就不难想见,没有较强的逻辑推理、综合思维、融会贯通能力,仅凭死记硬背中学12年学过的知识点,却终成高考激烈竞争赢者的女生能有几人?
 
文行至此,笔者禁不住要反过来诘问,20世纪90年代以前高考命题的知识立意几乎成为记忆立意代名词的时候,无论是在校大学生还是高考状元,男生比例都远高于女生,为何无人指责教育评价标准有利于男生以及教育体制对女生发展的压抑?反倒在考试内容日重能力与素质的现在,男生竞争力减弱,便怪罪到考试内容和教育体制上?对女生竞争力的增强,为何不从她们的勤奋刻苦、耐心细致、懂得珍惜学习机会等优良品质,自我发展意识的增强,以及因“女生没有潜力”等传统观念、女生家长更强的忧患意识和就业性别歧视所带来的压力变动力等方面去追根溯源呢?
 
美国著名社会学家戈登·李斯特针对高等教育领域的“阴盛阳衰”现象曾指出:“如果说21世纪内,大学仍是通向财富与地位的重要基础;那么,越来越多美国男子将忍受二等公民之辱,就如从前美国女子曾长期忍受的那样。不过,待到越来越多女子成了家庭主要挣钱者,又会有越来越多男青年努力争取考大学了。”美国如此,中国亦然。面对高等教育领域“女胜于男”这一世界普遍现象,理性的态度应是以平常心看待,并以社会竞争为自然调节手段,激发人们追求更优质的生活,无论男女。
 
(作者为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副教授)
 

分享到:

0
一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