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记者赵亚辉:单车探秘罗布泊
2007-11-15 14:20
来源:人民日报
此次科考队成员共4人 ,包括人民日报教科文部记者赵亚辉(左三)、中国科学院沙漠与沙漠化重点实验室研究员董治宝教授(左二)、中国科学院沙漠与沙漠化重点实验室副研究员钱广强博士(左四)、汕头大学长江新闻与传播学院胡国球(左一)。
穿越茫茫荒漠,陷车成了家常便饭。
在罗布泊首遇的活物——蜥蜴,给生命禁区带来一丝温情。
科考队员深入大漠腹地采样,旨在进一步揭开生命禁区的神秘面纱。
楼兰古城标志建筑三间房,原为官署,经岁月剥蚀,仅剩下断壁残垣。
一路虽然经历几多惊险,但幸运的是,我们最终完成了对罗布泊的单车横穿科考计划,基本实现了预先设定的7项科考目标。
15天的科考对探究罗布泊的奥秘来说,实在太短,但这15天浓缩了我们一行对自然、对生态、对环境、对人类的深深敬畏……
罗布泊地区的变化、罗布泊人百年的搬迁史,明白无误地告诉我们,生态对人的重要性,我们不能让干涸的“地球之耳”在异地重现,这是对当代人提出的一个严峻历史命题。与此同时,我深信,经过我们的全心努力,罗布泊地区一定会重现生机!
10月17日 星期三 晴
陷车!罗布泊的见面礼
我们正处于库姆塔格沙漠的边缘地带,一整天奔袭了300多公里。没想到,刚进入沙漠北沿地带,就因为流动沙丘太多,沙子又太软,导致路极不好走。我们驾驶的奥迪越野车陷车快两个小时了。
穿越罗布泊是我很早的梦想,并且客观来说,现在穿越相比以前条件好多了,只需要一部卫星电话、一部GPS、一辆比较好的车,再经过精心准备,单车穿越是可以实现的。
我们这次想要实现7项科考目标:一、实现单车自东向西横穿罗布泊无人区,其间择机进行罗布泊湖区的南北穿越,再穿越阿尔金山、柴达木盆地,返回兰州;二、记录罗布泊地区的地理标志、生态标志、人文纪念地的准确经纬度,进行标志性地物的地理定位,绘制出罗布泊地区地物坐标图;三、进行生态考察和环境评估,结合卫星影像和过去的照片进行对比研究;四、进行各种雅丹、戈壁、丹霞等地貌的考察、采样和研究;五、带上祭奠用品寻找彭加木失踪和余纯顺遇难地点,对两位科学考察和探险的前辈进行纪念;六、进行沙漠、戈壁地区的动植物考察;七、进行人文、历史遗迹考察。
古诗云:“西出阳关无故人”,“春风不度玉门关”。玉门现在虽只剩下一个城门,周围全是茫茫的沙漠和戈壁,但从它的雄伟依然可以看出当时西汉的强大和繁荣。
10月19日 星期五 晴
多彩沙漠邂逅蜥蜴
库姆塔格沙漠是全国第四大流动沙漠。按面积算,它是我国的第八大沙漠,也是我国科考活动最少的沙漠。
我们今天在沙漠考察时发现一个新现象,库姆塔格沙漠竟然是一个多彩沙漠,沙子有红、黄、蓝、黑、白、绿等各种颜色,与我们最初想象的黄沙漫漫相去甚远。多彩沙漠的形成要追溯到沙漠的来源,跟风凌石也有密切关系。巨大的岩石经过上百万年风的剥蚀,慢慢成为小岩石,而五彩的风凌石就是被风化的岩石,岩石再风化就碎成了沙子,逐渐形成沙漠。
今天在沙漠深处抓住了一只小蜥蜴,这可是进入罗布泊以来我们见到的除人以外第一个活的动物!我们把它放在一个大瓶子里观察了很久。这是一只很奇特的蜥蜴,腹部白色,背上颜色很丰富,还会根据环境的变化不断变幻色彩。在彩色沙漠上,变化起来就更有趣了,如果在黑沙上,它身上的黑点就多一些,在黄沙上,身上的黄斑就多一些。我们想,小蜥蜴能在这种地方生存下来真是非常难得,于是到晚上就把它放掉了。
突发奇想,我和董教授在沙漠上用脚写出了7个大字“重走中国西北角”,能在库姆塔格沙漠的中心地带留下如此纪念,对我而言是意义非凡的。
10月20日 星期六 晴 有风
大漠无言祭奠英魂
中午时分,我们到达库木库都克,也就是著名科学家彭加木的失踪地。我们先找到当年搜救队员立下的那块“寻找彭加木的碑”。董治宝教授去年来时,曾经在这里埋了一瓶没开封的酒。为防挥发,当时还在外面缠了很多胶袋。等我们在一年后再把这瓶酒挖出来时,酒还是挥发了约1/4,可见这里的干旱和炎热程度,随后我们又埋了一瓶新的酒进去。
离这个碑大概四五公里,有一个用木栅栏围起来的碑,木栅栏里放有很多塑料花,有一只香炉,还有一些干瘪的祭奠食物。因彭加木的遗体目前仍没找到,这个碑只能算是纪念碑。
荒唐的是,我们在墓碑附近居然发现很多高尔夫球!据说是广东某商家一次商业活动的遗留物。这显然是对为科考献身的前辈的大不敬。40分钟时间,我们捡起四五十个高尔夫球,带离这片英雄安息之地。
拜祭完彭加木,我们开始从“地球之耳”的“耳垂”向“大耳朵”中心进发,途中发现几处很奇特的地貌,还发现两个很壮观的雅丹,在地图上没有记录,也没有名字,我们就根据它们的形状命名为“圆宝山”、“百兽城”。
10月21日 星期日 晴 有风
开发打破千古寂静
中午12点半抵达罗布泊镇。以前,这里还是个彻底的无人地带,但受益于西部大开发,这里数亿吨钾盐矿正被开发。一个五脏俱全的小镇,在距罗布泊湖心70公里的大漠中诞生、成长、繁荣。
这个镇是中国最奇特的一个镇。就面积而言,全国最大,有5.2万平方公里,比海南省还要大。
这里没有一个常住居民,流动人口有200人左右,有一个派出所,还没建立户籍制度。它也是我国建得最晚的镇之一,2006年2月7日才正式挂牌。没有银行、邮局,不过路政机构已经有了,我们当晚就在路政员工宿舍借宿。镇上目前还没有电,但手机信号特别好。
小镇在当地名叫“罗中”。所谓的镇其实只有一排小房子,镇上马路虽然有40多米宽,但尽头就只有这排小房子。镇政府是一栋二层小白楼,旁边有两三家修车铺、两家小餐馆、两个小超市,有个小加油站,这就是全镇的风貌。
可以说,罗布泊镇是中国最大的一个镇,也是中国最小的一个镇。
与罗布泊镇相距约三四公里就有一个钾盐矿矿区,目前仍在筹备期。预计2009年,钾盐厂正式投产。按照计划,钾盐矿最终会达到220万吨的年产量,成为我国最大的钾盐生产基地。届时,小镇将呈现一派繁荣景象。
10月22日、23日 星期一、二 晴 大风
新脚印踩痛楼兰城
22日下午,我们到了由小刘一个人守候的楼兰文物保护站。他带我们去了18公里外的另一个保护站,那里有两个值班人员老魏和小崔。从保护站到楼兰古城有30公里路。我们开着已经受伤的汽车,一路不断陷车,不断挖车,走了4个小时,终于到了楼兰古城附近。
已经是晚上了,我们宿营在楼兰古城外几公里处。罗布泊地区有“世界旱极”之称,但我们却和雨不期而遇。23日一大早,我们就徒步前往古城考察,前后步行超过15公里。
楼兰古城占地很大,但真正保留下来的遗迹主要有三处,一是三间房,是过去的官署遗迹;二是6米高的大佛塔;三是小佛塔和一小段城墙。里面还有很多木制的民居遗址、人为雕空的木头,地上还有很多碎陶片。
古城是正在形成的雅丹,土都风化了,踩上去脚印非常明显。大佛塔前有一个小石牌标明“请勿攀登”,但分明能看到旁边斜坡上有许多新的脚印。这种情景让人忧心。有句古诗:“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我们一万个不希望楼兰像古城河边那些成千上万枯死的红柳般一去不还!
罗布泊地区丰富的自然和人文遗产,正期待着被现代人重新认识。国家投资5个多亿将水从楼兰古城引到罗布泊镇。这条水线就是生命线。楼兰文明因水而消失,我们也有理由相信,它也会因水而重焕生机!
10月27日、29日 星期六、一 大风 晴
穿越成功,庆贺一下!
27日,为了翻越罗布泊南沿最重要的地物标志——阿尔金山,我们赶了六七百公里路,一路上走得磕磕绊绊。
一大早启程,路上经过一片绵延10多公里的胡杨林。胡杨林周围有栅栏围着,应该是个保护区。当我们下车拍照时却发现很多苍凉的场面。有一种苍凉是人为严重破坏造成的,我们视线所及就有几十棵胡杨树被人砍断,这种场景还有四五处,很多树有新砍的痕迹。
胡杨是生命力极其旺盛的植物。有一个非常出名的说法:“胡杨千年不死,死后千年不倒,倒后千年不朽”,实际上如果被人为破坏了,胡杨几年就会消失,这些被人砍伐的场面触目惊心。
29日晚上10点钟,终于到了兰州,我们决定庆祝一下,庆祝活着出来,庆祝终于成功完成了此次单车横穿科考。
于是找了一个小馆子吃了一顿大盘鸡。
这一路上经历了不少磨难,大家每人都说了一句话,钱广强博士说:“带着这把铁锹太重要了,没有它我们就惨了。”董治宝教授说:“今天狼狈得都不好意思进餐馆。”我的助手胡国球说:“终于可以睡一个好觉了。”
我则觉得:“第一,很幸运;第二,坚持就是胜利。”
新闻背景
10月15日,人民日报记者赵亚辉“重走中国西北角”单车横穿罗布泊科考行动启程。这是我国罗布泊科考历史上首次单车横穿科考。历时15天,行程逾5000公里,完成7项科考任务。
罗布泊曾经是我国的第二大内陆湖,1964年断水,1972年完全干涸。其神奇之处在于,退缩过程中,罗布泊逐渐形成了耳轮(湖水退缩蒸发痕迹)、耳孔(深入湖中的半岛)、耳垂(喀拉和顺湖三角洲),面积有1200多平方公里,非常类似人类耳朵的外形,因而被称为神秘的“地球之耳”。罗布泊是干旱区环境演变的缩影,自19世纪以来吸引了无数探险家、科学家前来考察,著名科学家刘东生院士更是将罗布泊称为“第四纪地质学实验室”。
精选自赵亚辉科考日记,更多内容请登陆:www.zhaoyahui.cn
横穿路线
兰州——敦煌——阳关——玉门关——汉长城——三垅沙雅丹地貌——黑山口——库木塔格沙漠——库木库都克(彭加木失踪地)——阿奇克谷地楼兰丝路古道——罗布泊镇——白龙堆雅丹——罗布泊湖心——余纯顺遇难地——楼兰古城——土垠遗址——龙城雅丹——罗布泊盐湖——米兰古城——若羌——铁布里克——营盘遗址——老开屏——太阳墓——龙城雅丹——铁布里克——胡杨沟——阿尔金山——花土沟——柴达木盆地——“外星人遗址”——青海湖——西宁——兰州
一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