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时报:听两则野生动物小故事有感
2007-11-09 03:47
来源:科学时报(http://www.sciencenet.cn/)
关注华南虎事件,笔者不禁想起此前采访时听过的两则小故事。当然,这些故事都和野生动物有关。
先听“保护国际”中国项目代表吕植讲的故事。娇娇是一只雌性大熊猫,现在十八九岁。1989年以来,娇娇一直是吕植和“中国熊猫之父”潘文石等人观察研究的对象。1989年娇娇在栖息地产下第一只幼崽后,基本上每隔一年产一胎,11年里共生育6个孩子。娇娇和她的孩子多次在《新闻联播》亮相,成为美、英、法、日、意等多国科学杂志的“封面人物”。
娇娇的科学价值很高——通过娇娇和“男朋友”们以及子女,潘文石等人发现了野生大熊猫社会的多夫多妻制。吕植说娇娇胆子大、好奇心强、喜欢探索新鲜事物,生小崽后还作为主角拍摄纪录片。2002年夏天,当地想发展旅游业,让游客观赏大熊猫。可看到大熊猫需要耐心(即便是冬天,最多也只能一周),而游客大多没有这样的耐心,于是,林业局工作人员抓来娇娇和她第六个小崽“当差”。
吕植跟国家林业局反映这个问题,林业局和陕西省都强烈要求把娇娇放回去,得到的答复却是娇娇太老了,放归有生命危险,小崽太小了也不能放归。野生动物保护者认为这是打着保护熊猫的旗号满足自己的贪欲——熊猫生小崽总是一件风光的事情,媒体都会来报道。
野生动物摄影师奚志农讲述了云南某县“软禁”滇金丝猴的故事。1995年底,德钦县为解决财政困难,决定在白马雪山保护区南侧砍伐100平方公里的原始森林。这片森林里栖息着200多只滇金丝猴,占其野外总数的20%。为保护滇金丝猴所剩无几的家园,奚志农联合环保人士梁从诫、环保作家唐锡阳等奔走呼号,上书北京并公诸社会,引起中央重视。最后,财政部直接拨款补贴德钦县,制止了采伐计划。很快,德钦某邻县拍了一些滇金丝猴的录像送到云南省林业厅,希望也能得到补贴。
1999年世博会将滇金丝猴作为吉祥物,某电视台的工作人员去拍摄滇金丝猴,但爬山能力不够,当地林业部门就组织围赶,其中两只小猴在逃跑时脱离猴群,被抓到动物园。虽然动物园甚至请“奶妈”提供奶水,但小猴不适应,最终都死掉了。
当地政府认为滇金丝猴能吸引更多的旅游者和财政补贴,就把200多只滇金丝猴圈在5平方公里的林子里——这样数量的滇金丝猴至少需要100平方公里森林。当地组织了“护猴队”,一旦滇金丝猴出界,就进行干涉。奚志农说自己跟该县交涉过,也批评过他们,但那群滇金丝猴还在被“软禁”。
听完这两个故事,笔者不胜唏嘘。显然,说当地政府利用野生动物谋取利益,吕植、奚志农等人也许没有过硬的证据,甚至可能仅仅是一些猜测。但面对种种做法和说辞,他们有猜测和质疑的权利。
面对质疑和猜测,相关地方和部门有责任进行澄清,而不是漠视。最好是各方一起坐下来,心平气和地沟通交流,互通有无。只有这样,才能共同推进野生动物保护事业——毕竟,猜测和质疑止于公开,公开才能进步。
一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