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孝文

《天体物理学杂志通讯》:两颗垂死恒星碰撞爆炸产生超新星
2007-11-05 10:41
来源:新浪科技
 
北京时间11月5日消息,据国外媒体报道,最新研究显示,太空深处的一次大爆炸并非源于一颗垂死的恒星,而是源于一场两颗垂死的恒星,是它们在漫长的轨道舞会达到高潮时发生碰撞所致。
 
该研究报告的首席作者马尔科姆·西肯表示,两颗白矮星缓慢地互相盘旋着上升,引起了一颗叫SN 2006gz的超新星的爆炸,去年,他们还发现了一团距地球大约3亿光年的旋涡星云。哈佛大学史密森天体物理中心的研究生西肯说:“这一发现表明,由于让一颗白矮星爆炸的方法不止一种,自然界可能比我们怀疑得还要丰富多彩。”该研究报告刊登在11月1日出版的《天体物理学杂志通讯》(Astrophysical Journal Letters)上。
 
一颗白矮星是一颗自身质量太小的恒星以超新星的形式结束自己的恒星生命时的残骸,这一大爆炸将物质重新散布到太空中。太阳及质量是其8倍的恒星最后将以白矮星的方式终结。天文学家将超新星分成两类:一颗年轻的其核心瓦解的大恒星爆炸的产物,或一颗白矮星恒星从另一颗恒星吸走气体直到它自己也瓦解产生的结果。
 
最初,天文学家以为,超新星SN 2006gz只是一颗从其另一颗恒星“偷取”物质的白矮星的另一个例子。但更近距离的一次观测显示出更多的碳和硅的迹象,这是两颗白矮星恒星之间发生碰撞的典型特点。SN 2006gz也比研究人员预计的更亮,这表明它的起源包括比一颗达到1.4个太阳质量上限的白矮星恒星更多的物质。
 
这些观测为直到现在对超新星的形成的理论提供了新证据。西肯表示,自从个别白矮星产生的超新星,也就是Type 1a爆炸被用作判断宇宙距离的一个标准以来,将它们从那些由两颗白矮星碰撞产生的超新星分开对未来的研究将是至关重要的。他补充说:“我们必须小心谨慎,不要误把两次白矮星爆炸当成一次爆炸。SN 2006gz易于观察,但也可能有不太清晰的时候。”

分享到:

0
一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