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大明

朱大明:科学评论促进“公众理解科学”
2007-11-02 03:04
来源:科学时报(http://www.sciencenet.cn/)
 
随着科技发展的日新月异和科技对社会、经济以及文化影响力的增强,公众对科技的关注和参与度越来越高。可以说,科学普及和社会整体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对科学事业的繁荣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但在科学社会化、社会科学化的发展趋势之下,科学普及不能仅仅是单方面地向公众传播或灌输科学技术知识,而是要促使公众全面、深入地理解科学的价值、科学思维的方法与过程,让公众理解高科技时代的本质及科技与社会复杂多样的相互影响和作用,并反映公众对科学技术的态度和意愿。早在1985年发布的名为《公众理解科学》的报告中,英国皇家学会就对“公众理解科学”作了如下阐述:“在于缩短一般公众与科学的距离,使他们不仅能有效地享受科学的成就,而且能对科学活动本身作出价值判断,提高科学社会问题的个人与公共决策力。”
 
在现代社会,公众(也包括管理者、决策者、投资者以及某专业技术领域以外的科技工作者)作为科学事业的支持者以及科技应用效益的享用者或后果的主要承受者,有权客观认识科技对社会、生产、生活、健康、环境、生态以及人类未来等各方面的作用和影响,了解科技发展的状况和趋势,以及科学共同体内部的管理机制、学术规范和伦理道德水平。“公众理解科学”已成为现代科学事业发展和科学普及的必然要求。反观我国目前的科学普及,主要还是专家向公众单向传播或灌输科学文化知识,对“普及内容”或“宣传报道”缺乏深度的剖析和多视角的评价,更少与公众互动、交流或反馈公众的意愿,其效果在促进“公众理解科学”方面差强人意。
 
而科学评论具有专家主导、面向社会、公众参与等特点,对促进以“公众理解科学”为主旨的现代科学普及能够发挥积极作用。这是因为“评论”具有介绍、分析、阐释、评价或批评、探讨以及交流、反馈等多方面的功能,不仅要分析优劣、判断是非、辨别真假,还要基于评论主体的能动性,以评论为“讲坛”发表自己的真知灼见。科学评论的“评论对象”也是广泛的,不仅针对科研成果、学术思想、理论学说、学科发展,还包括重要科学新闻、重要科学人物和科研管理、科技体制、学术规范乃至科学哲学、科学社会学等问题;尤其是以科学哲学、社会学、伦理学、文化学、美学等为视角的科学评论,可以超出专业学术交流的局限而面向社会公众,起到科学传播和普及、提高全民科学文化素质的独特作用。因此,广义的科学评论是兼有专业学术性和大众科普性的现代科学文化活动。
 
为促进“公众理解科学”,科学评论应充分利用报纸、杂志、广播、电视和互联网等大众传媒,以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生动活泼的形式走向社会,针对公众关注的科技新闻、重大科学进展、重要科学成就、重要科学人物以及科学规范和伦理道德展开评论。
 
科学评论不仅要体现科学技术为社会服务、为人类造福的崇高目标,展示科学技术在促进生产力、发展经济、创造物质财富、改善生活质量等方面的正面成就,对科学技术的负面后果也需要实事求是地揭示和评估,要帮助公众理解科学的局限性和滥用技术的负面效应。
 
更重要的是,科学评论要促使公众理解科学的探索过程,领会科学理念和科学价值的实质,培养科学思维能力和求真务实的精神,促使公众全面理解科学,更好地支持科学事业沿着造福人类的方向健康发展。同时,要增强社会公众对科学技术的认知和价值判断能力,促进科学建制的合理运作以及监督机制的实现,并形成不可忽视的社会舆论导向,使科学家和科学团体以及决策者更加强烈地意识到其肩负的社会责任,谨慎地审视和预测科学探索和技术开发的社会效益和影响,并强化其科研道德伦理的自觉,从而更好地促进科学事业健康发展。 (作者为总参工程兵科研三所高级工程师)
 

分享到:

0
一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