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评论:铲除假“文凭”滋生的土壤
2007-09-14 17:49
来源:长沙晚报
在韩国接连传出公务员假文凭丑闻之后,我国媒体最近对官员假文凭现象的讨伐声也不绝于耳。其实,官员假文凭现象在我国早已不是什么新闻,2001年全国人口普查发现,填写具有大专以上学历人数比国家实际培养的人数多出50-60万人。2002年中组部等4部委也曾联合下文,在全国范围内用两年时间清查干部学位、学历,可见当时假文凭为祸之烈。
几年的清理,假文凭现象并无消停的迹象。这表现在具体的事例上。不久前,广东省某中心鉴定潮汕地区某市送来的15名官员的学历证书时,仅凭肉眼即确认其中7份是假的。更有甚者,一个地级市的银行选拔干部,将36名中层干部及业务骨干的文凭送去鉴定,结果只有6个人的是真的。
假“文凭”的识别并不难,毋须将眼光盯在文凭的制作工艺上,只须停留在持证者本人身上。“假的真不了”,是骡子是马拉出去遛遛,问问校况和专业知识就会真相大白。那三、四年的青灯枯坐得来的知识面、知识深度、学到的专业知识,绝不是任何一个假冒者能从容应对的。如果打假者本身水平有限,可打一个电话到发证学校核对姓名和编号,也可通过“键对键”查询……很快就能水落石出。
假“文凭”识别不难,却清而不绝,自有它滋生的土壤。这土壤不是来自造假者、持假者,而是用假者——用人的心理和用人的机制。
用假者的问题大抵有以下三种。一是迷信文凭。文凭只是学历证明,它不等于水平,更不等于某种能力和政绩,拥有真文凭者也只能说明他(她)曾接受过某种程度的教育,掌握了一定的知识和专业技能,并非就样样精通,具有多方面的实际工作能力,而且,高学历者也并非都适合从政。可是,我们的一些单位和领导却因迷信文凭而陷入了文凭取“仕”的误区,动辄将文凭高低做为选人用人的首选甚至惟一条件。二是以假庇假。这是一些单位的专利,用人时打着面向社会招聘的幌子,干的实际上仍是任人惟亲、私利摆中间的假招聘勾当。招聘告示上,文凭、年龄、经历等具之昭昭,而实际上,所招之人早已内定,不管他(她)拿的是真文凭还是假文凭。三是姑息养假。用人时只重“文凭”不重真才实学造成的错误,本可以通过试用来检验来纠正。但传统的“请神容易送神难”的用人习惯和人事制度中缺乏竞争和淘汰机制的弊端,造成了明知是假仍维持原“判”的现象。按道理,持假“文凭”者道德低下,应是唾弃不用的对象,但因为用人单位的姑息迁就,反而造成了持假者不仅得不到惩处,还能稳坐钓鱼台、甚至青云直上的怪现象,这种有大利益而无丁点风险的作假行为,自然会被人们广而传之、乐而为之了。
上述滋生假文凭的土壤不铲除,假“文凭”这株罂粟就会花开娇艳。长此下去,“文凭加工厂”仍将兴旺发达,公平和信用就会受到愈加严峻的挑战。
一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