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首次对海岛保护与开发进行全面规划部署
2007-09-13 06:14
一旦国家和地方级规划完成,切实解决海岛基础设施建设的大批量工程也将进入真正的实施阶段。
全国海岛保护与开发规划编制组近日在山东烟台召开第一次会议,正式启动了全国海岛保护与开发规划编制工作。这也是我国首次从国家层面上对海岛的保护与开发进行全面的规划与部署。
“同蓬勃发展的沿海地区整体经济水平相比,沿海岛屿的开发与建设差距很大,基本处于困难的起步阶段。针对海岛开发中的问题,国家将采取一系列措施,从政策层面、法律层面、技术层面,加快推进海岛的保护、管理、开发、建设。”从此次会议传来的信息表明,一波围绕海岛开发而来的工程热潮即将风起云涌。不过,值得深思的是,这股开发热潮究竟应该遵循怎样的路径呢?
我国东部的“西部区域”
海岛由于受地理位置、自然环境等因素的影响,生物多样性程度低,生态系统脆弱,加上面积较小,环境容量有限,生物种群相对孤立,生态平衡一旦被破坏就很难恢复。在生活条件上,海岛一般缺乏淡水,交通、通信、电力等基础设施落后。
虽然如此,“以前从国家层面对海岛的关注相对较少,特别是无居民海岛”。国家海洋技术中心技术经济室主任齐连明研究员在接受《科学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长期以来,海岛的开发利用基本处于自然经济状态,具有很大的随意性,致使一些海岛的自然环境、生态系统遭到破坏。”齐连明是全国海岛保护与开发规划编制组成员之一。
据记者了解,有些岛由于气候等自然变化和海平面上升或人为随意挖沙、炸礁等而面临灭顶之灾;有些岛则是渔民季节性利用地,由于缺乏管理,植被遭破坏,礁滩被毁,酷渔滥捕,已使岛屿陆域资源和邻近海域渔业资源趋于枯竭;有的岛主权遭到严重的侵犯,目前南沙群岛已有40多个岛礁被周边一些国家无理侵占,钓鱼岛及其附近岛区的实际控制权也遭侵犯。
是什么原因造成部分沿海岛屿开发无序、无度的现状呢?
国家海洋发展战略研究所经济室主任刘容子研究员认为,一是沿海地区人口的趋海性移动规律和生产力布局向临海推进态势越来越强劲,使得对海洋空间资源需求空前高涨;二是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经济利益和经济发展目标成为人们关注的主要问题;三是人们的海洋环境意识、资源意识淡薄,在开发利用海岛资源的同时,不懂得保护海岛生态系统,不懂得可持续地利用海岛资源;四是管理水平低,有关法律制度极不完善,对于破坏海岛的行为不能给予应有的制裁。
打好“特色牌”
1988年,经国务院批准,我国开展了全国海岛资源综合调查和开发试验,取得大量基础性资料,成为我国海岛开发利用的主要依据。第一次海岛调查距今已经10多年了。在这期间,由于自然和人为因素,我国海岛情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现有基础数据资料已不能正确反映当前我国海岛的真实情况。
刘容子告诉《科学时报》记者,正在进行的海岛资源和环境综合调查,采用高新技术手段,飞机、遥感、地面相结合,目的就是要全面查明、摸清我国的海岛家底,包括海岛自然地理和自然环境状况,资源的种类、储量、质量和分布,海岛环境承载能力等,全面更新我国海岛资源环境的基础信息。
刘容子表示,海岛调研就是为了更好地保护、开发和利用海岛。根据海岛的区位条件、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状况对海岛进行分类、甄别、规划安排,明确哪些海岛是要限制开发的,哪些是要有条件地开发的,哪些是可以鼓励开发的,这是开发利用海岛、编制规划和发展海洋经济的基础工作。
“海岛的个性特别强。”齐连明认为,要按照海岛的不同功能予以分类保护和管理,找到最适合的开发方式。如开发旅游的海岛要注重海洋景观,而且要距离大岛或大陆较近;海水养殖对水质有较高要求,要选择符合水质要求的海岛作为养殖基地;科学实验用海岛需选择具有较大科研价值的周边生态环境;作港口开发的,要选择有良好岸线的海岛等等。
齐连明还指出,必须首先对海岛的功能进行科学评价后给予定位,并按功能进行分区,明确各个区域的海岛适合干什么、不适合干什么,然后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发利用,就不容易失控。开发海岛看似很简单,但实际上是一个系统工程。
以保护为前提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在有需求、有能力、有技术的情况下,海岛开发逐渐升温,这是很自然的。”刘容子说。
但是,目前我国海岛开发利用尚处在粗放型阶段,不外这样几种形式:一是海岛旅游,如上海的滩浒岛、茂名的放鸡岛;二是海岛港口、海岛仓储,如大亚湾的马鞭洲岛、惠州的纯洲岛;三是发展海岛渔、农、林业,如温州的大平岗岛、舟山的西霍山岛;四是海岛矿砂开采,如温州洞头海域的部分无居民海岛。
“不能一提开发就一股脑儿把所有资源都用光,要有可持续发展的理念。”齐连明说,不能想开发就开发,要在保护中开发,有效地开发。条件好的,先开发利用;条件欠缺,创造条件后再开发;条件一时不能达到开发要求的,就要先放一下。就像我们挖掘历史文物一样,如果挖掘出来的文物在现有条件下难以保存,还不如不挖掘。
“开发利用一定要以保护为前提。”齐连明认为。任何开发都不能破坏海岛原有的生态资源。同时,要保护好环境,使被开发的海岛不被污染。另外,由于海岛的资源非常有限,海岛的开发要依托沿海陆地,让岛陆形成一种联动式关系。
齐连明认为,海岛的开发建设不要一哄而上,而要好好谋划。对于海岛来说,海域养殖是第一产业。若要改变第一产业来发展第二产业,比如建造船厂、发展工业,或许可以拉动海岛区域经济,但是环境资源承载力够不够?人才够不够?污染处理设施够不够?这些问题都要考虑。不能以牺牲海岛、海域的环境为代价。他指出,发展绿色农业、绿色养殖业、绿色观光生态旅游以及高附加值的渔业产品深加工产业可能更适合海岛。
国家、地方统一规划
齐连明向记者介绍,全国海岛保护与开发规划的基准年为2006年,规划期为2015年,展望到2020年,与“十二五”规划有效地衔接起来。规划编制组力争在今年10月首先完成“全国海岛保护与开发规划大纲”;在2008年6月前,完成规划的编制及相关图集的绘制工作。
规划内容显示,国家将争取用10年时间,使海岛地区的交通、水、电等基础设施得到明显改善,垃圾及污水处理妥善解决,全面改善和提高海岛生活、生产及投资环境。到21世纪20年代,将我国海岛地区建成经济发达、社会繁荣、环境优美、生态良好的海上明珠。
据悉,此次规划还将以海岛资源属性和社会属性为基础,按照海岛的战略选择与区位重要度、生态脆弱性、交通可达性、可利用水资源及生态重要性等条件,从保护的角度考虑,与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相衔接,将海岛功能划分为禁止开发类、限制开发类、优化开发类和重点开发类。
齐连明说,本次全国海岛规划是国家级的专项规划,无法做到具体要求每一个海岛如何规划。因此,在保护、开发、管理方面,地方上应该有配套的规划出台,在国家规划的基础上来完成地方自己的规划,与国家的规划有效地结合起来,从而形成一个宏观指导性和可操作性统一的规划体系。
据记者了解,地方级规划正在陆续展开。记者从浙江省海洋与渔业局海域管理处了解到,浙江省正在对海岛的基本情况作一个全面的调查,摸清底数,将用差不多一年时间完成浙江省海岛保护与利用规划的编制工作。
齐连明表示,地方级规划待国家规划批复后就进入了实施阶段。一旦地方规划完成以后,地方的需求、该投入哪些建设就是下一步需要好好研究的问题。届时,切实解决海岛的基础设施建设工程也将进入真正的实施阶段。
基础的建设
海岛一般远离大陆,交通不便,淡水资源短缺,生存条件与临近大陆的沿海地区相比差距很大。如何解决海岛居民吃水难、行路难、出航难、电力不足等问题呢?
“由于海岛的自然条件较差、交通不便,海岛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比大陆大,工程难度也相对较高。”浙江省海洋与渔业局海域管理处副处长傅舒在接受《科学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据傅舒介绍,海岛上普遍存在缺水情况。原来海岛上的淡水来源主要是靠水库蓄积雨水,如果遇到干旱,供水就会出现紧张。现在,有条件的海岛从大陆引水上岛,还有的则通过海水淡化。
此外,傅舒还表示,交通不便是制约海岛发展的最大障碍。大陆连岛工程,即架桥将大陆与海岛、大岛与小岛连接起来,海岛就会更多地接受沿海地区的产业辐射,信息技术的交流、物流、资金流也会更畅通。
傅舒指出,电力电量的短缺影响了海岛居民的日常生活,制约了海岛经济的发展。如果充分利用海岛资源优势,建设大中型港口电厂,加强电网建设;同时利用海岛丰富的风能资源,发展风电产业,重视绿色能源的建设和应用,就能弥补不断增长的电力电量缺口。
相关阅读:我国海岛概况
海岛是我国国土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人文地理学的分类角度,海岛可以分为有人居住海岛和无人居住海岛。2003年7月1日起开始施行的《无居民海岛保护与利用管理规定》首次对我国无居民海岛作出界定:无居民海岛,是指在我国管辖海域内不作为常住户口居住地的岛屿、岩礁和低潮高地等。
我国海岛星罗棋布,极不均匀地散布在浩瀚的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据调查统计,东海岛屿最多,约占全国海岛总数的58%;南海次之,占28%;黄海、渤海最少,仅占14%。我国无居民海岛占全国海岛总数的94%,而总面积仅为全国海岛总面积的2%左右。
一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