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静

科学时报:大学生,请别把宝押在股票上
2007-09-13 06:14
 
据9月9日《海峡导报》报道,福建省委教育工委、中国证监会福建监管局联合下发《关于加强高校和中职学校学生参与资本市场风险教育的通知》,要求各地教育部门及相关学校必须指导学生正确面对资本市场的财富效应,不要轻易参与高风险的股市投资,更不得将投资股市作为勤工俭学的捷径,避免因投资失败影响家庭和社会稳定。
 
近一个时期以来,受社会上财富效应的影响,很多大学生已耐不住寂寞,纷纷加入炒股大军,成了高校里的另一道“风景线”。一项统计资料表明,全国在校大学生中有17%的人在炒股。
 
诚然,在校学生适当掌握点理财知识无可非议,尤其是那些金融类专业的学生,接触一下股票债券知识对所学专业会有一定帮助。但是,如果大学生进入炒股“实战阶段”,就值得商榷了。
 
首先,大学生炒股会直接影响学业。在校大学生应以学业为主,若把过多精力投入炒股,势必影响学业,这是一种本末倒置。如果沉湎其中不能自拔,最后落个鸡飞蛋打的结局,会给自己的心灵和身体带来伤害。一位炒股的大学生就告诉笔者,他现在天天盯着股市,根本无心读书和学习,每天想的,就是股市一有风吹草动就赶紧“跑路”。他开玩笑似的总结自己的心态是:“股票升了,心花怒放;股票跌了,脾气无常。”
 
其次,大学生尚不具备承担风险的能力。证券行业是高风险行业,永远不会只赚不赔,如果有限的资金打了水漂,代价将是巨大的。大学生在经济上并没有独立,要靠家长接济,在这种情势下,更应静下心来圆满完成学业,以不辜负家长的殷切期望。现实生活中具有相当经济基础的人都承担不起股票市场的“风吹草动”,何况经济基础十分脆弱的学生。学生手里的炒股钱都是家长们节衣缩食节省下来的,学生们应该学会珍惜。尤其需要注意的是,据报道,目前甚至有大学生拿学费去炒股,其危险性不容小视!
 
再次,这不利于高校良好学风的形成。大学的职责是培养人才、研究学问,如果学生群起仿效,都以炒股为乐事,校园成为名副其实的“股票市场”,只能是不务正业、误入歧途。在这个问题上,我们一定要注意大学生容易和同龄人攀比、容易受到周围人影响的特点,看到同学从股票市场里赚了钱,就觉得自己也应该去股市证明自己,于是,炒股的风气形成了,良好的学风也丢掉了。
 
早在今年5月25日,教育部新闻发言人王旭明就明确表示,大学生炒股不宜提倡。他也认为大学生还处在学习阶段,需要集中时间和精力来掌握知识、掌握本领,提高科学思想、文化、道德素质等。同时,他也认为大学生没有自己的经济收入,不具备炒股的经济条件,缺乏抗风险的能力。
 
也有人说,股票也是一门科学,大学生研究一下这门科学也能提升研究能力。这话当然没错,但看看我们炒股的大学生,有几个是把股票当做科学来研究的?有几个能够认识到股市的风险而不随波逐流的?在这种情况下,所谓研究股票很容易就成了一种托辞。还有专家指出,崽花爷钱不心疼。如果不知道父母挣钱的难处和辛苦,用父母给的生活费或学费炒股,一旦亏了,“心疼指数”较低,其参加社会实践的目的也会大打折扣。
 
我们应该对高校炒股族有个基本判断,不能让所谓的财富效应整晕了当下的大学生。媒体上时常传出这样的新闻,某某学生炒股发了大财,成了百万富翁,对这种宣传,我们更应该用理性的眼光去看待。
 
国家发展、民族振兴,都要靠当代大学生的努力。希望我们的大学生看清自己的发展方向,莫为股票遮望眼。大学生要想赢得人生的光彩,靠的是辛勤和努力,要把“宝”押在自己的学业上,而不要押在股票上。
 
面对大学生炒股的热潮,高校也应该担负起自己的责任。要对大学生进行引导,帮助教育学生把精力放在学习和多种多样、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上。
 
(作者单位:河北师范大学河北国际事务咨询服务中心)
 

分享到:

0
一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