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瑞山梁文娟:飞机意外事故中不可轻视的应急撤离
2007-09-12 03:42
本期关注:逃离失事飞机
日前,我国台湾华航一架波音737客机在日本冲绳那霸机场爆炸,机上165人在94秒内全部成功逃生。9月,民航总局发出通知,要求各航空公司对所有参加波音737系列飞机运行的机组成员,在正常训练的基础上加强应急撤离训练,确保机组成员熟练掌握使用客舱紧急出口撤离旅客和紧急逃生的技能。
本月9日,一架北欧航空公司的班机在丹麦奥尔堡机场紧急着陆后起火。所幸在飞机右侧发动机起火前,全部乘客和机组人员已成功疏散,消防人员很快扑灭了火苗。
孙瑞山 中国民航大学教授,民航安全科学研究所所长,中国交通运输协会青年科技工作者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梁文娟 中国民航大学讲师,安全技术及工程硕士
8月20日上午,我国台湾华航一架波音737-800型客机在日本冲绳那霸机场着陆后爆炸起火,机上165名乘客和机组人员在94秒内全部安全撤离,这一速度受到媒体的关注和称赞。
90秒内撤离是要求
这次成功的撤离是民航事故中的“奇迹”吗?事实上,这是民航业界的安全标准。
现代民航对飞行安全提出很高的安全要求并制定了许多保障措施,除在技术、人员、程序等方面积极预防事故的发生外,还制定了一旦发生紧急情况如何最大限度地保证人员安全的具体措施,应急撤离程序就是其中之一。
通常说,飞机发生事故后的90秒是逃生的最佳时机,也就是俗称的“黄金90秒”。其依据是中国民航规章《大型飞机公共航空运输承运人运行合格审定规则》。规章要求,载客飞行中所用的旅客座位数大于44座的飞机,能够使包括机组成员在内的满载乘员在90秒(含)以内撤离飞机。同时,在《航空运输运行监察员手册》中也明确要求进行实际模拟演示,以证明符合要求。
在国际民航界,发生事故后成功撤离的例子还有很多。比如2005年8月2日,从法国巴黎飞往加拿大多伦多的法航空客A-340在多伦多皮尔逊机场降落时冲出跑道,并立即燃起大火。该客机上共有297名乘客和12名机组人员。在不到两分钟的时间里,机组人员沉着冷静,打开紧急逃生通道,疏导惊慌失措的乘客成功逃离可能爆炸的飞机。而副机长在弃机逃生前,还在飞机里从头到尾检查了一遍。
不是一发生事故就机毁人亡
一些人谈起飞机事故,就觉得一定是机毁人亡,“在天上出了事,想逃也没处逃”是很多人的想法。实际上,巡航是飞行中最安全的阶段。在所有事故中,只有大约6%发生在这个阶段。大约有35%的事故发生在飞机起飞与爬升阶段,将近60%的事故发生在下降、进近和着陆阶段。
另据NTSB(美国国家运输安全委员会)的统计数据,飞机遭意外事故,95%的人能脱险。在1983年到2000年间美国发生的568次坠机事故中,只有71次有人死亡,近95%的乘客(5.1万人)生还。在26起有起火、飞机全毁与严重损害的事故中,2700名乘客有一半以上幸存。比如1999年6月,美国一架客机在阿肯色州着陆时遭雷暴天气失事,机上145人只有11人遇难。事实上,民航在事故率大幅降低的同时,致命事故中人员生存率也不断提高。上世纪90年代,在致命飞行事故中人员的生存率已经从上世纪30年代的18%提高到32%。
成功撤离:乘客该做什么
但是,同样的情况也不是每一次都如此幸运。一个相反的例子是2005年9月8日,一架沙特阿拉伯航空公司的波音747客机,在科伦坡国际机场的跑道上滑行,准备起飞,塔台突然接到炸弹恐吓电话,飞机随即停飞,机组人员立即打开多个紧急逃生门疏散乘客。但惊恐的乘客一片混乱,酿成踩踏事故,一名女子死亡,64人受伤。经搜查,飞机上根本没有炸弹。
成功疏散惊慌失措的旅客,需要民航当局、航空公司和乘客的共同努力。民航管理当局应制定严格、适度的安全法规、标准和监管机制;航空公司提供符合法规、标准要求的设备、人员和应急程序并定期演练,严格实施应急出口旅客特殊要求、安全带的使用等规定,一旦紧急情况发生,应按照应急程序有条不紊地进行撤离。
在撤离过程中,乘客的积极配合和自救对成功撤离也非常重要。起飞前,乘务员会通过多媒体或亲自向乘客讲解相关的安全知识,并演示一些紧急情况下的处置方式,但往往没有引起乘客的足够重视。有些乘客认为发生事故就凭这些安全知识也没有用;另外有部分乘客认为,以前乘坐飞机时曾听过讲解的内容,因此没有必要每次听;甚至有人把注意安全知识演示与紧张、不老练、乘机“新人”等联系起来,反把不关注安全信息当做有优越感的行为。这显然都是错误的认识。
其实,作为乘客,应该尽可能多地了解乘机安全常识,比如乘客登机后,应该数一数自己的座位与出口之间隔着几排座位,这样即便机舱内烟雾弥漫,也可以摸着椅背找到出口。也应该尽早阅读前排椅背上的安全须知,就算已倒背如流,多看一遍也没坏处。万一遇到飞机出现紧急情况,也千万不能惊慌失措,要信任机上工作人员,服从命令听指挥,积极配合撤离工作。
一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