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鹰 胡胜友

高校换专业:一块渐渐融化的冰
2007-08-21 00:01

 

[科学时报 赵鹰 胡胜友 报道]专业的选择,曾让很多家长和学生伤神,几乎成为一锤子买卖,跨入大学之后,就没有再选择的权利了。而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高校尝试改变这一状况,让考生在进入大学后还有一次或两次的机会重新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兴趣爱好选择专业。这表明,高校的教育机制已经开始出现部分革新,虽然这离完全按照学生意愿自主选择专业的路还有一段距离,但毕竟有越来越多的学生从这一革新中受益。
 

希望更多转专业的学子能在毕业时绽放如此灿烂的笑容。陈胜伟/摄
 
以兴趣为主导
 
“如果不转学物理,还不知道我现在会是什么样?”即将出国留学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物理系03级女生马金秀见到记者时,一脸的灿烂:“学校允许学生转专业,给我们的个性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
 
刚上初中时的马金秀便疯狂地迷上了物理,曾获得过山西省物理竞赛二等奖,但过分的谨慎让她在填报高考志愿时选择了化学。“进了大学,到了化学院,虽然一直好好学,但总是感觉与自己的兴趣不太符合,痛苦、彷徨,成绩也只在中上等徘徊。”幸好,一年后在学校安排的专业重新选择中,马金秀向学校提出申请并通过考核,顺利地回到了自己非常感兴趣的轨道——成为一名物理类的转系生。
 
转到理学院后,尽管要花大量时间补落下的线性代数和模拟电子线路等课程,但马金秀还是感觉如鱼得水,学得很轻松,成绩由此前的中上等一跃成为班级第二名,年年获得优秀学生奖。大二下学期,学校又把专业的选择权交给了她,她再次自主选择了凝聚态物理专业,并进入张裕恒院士的实验室,参与老师课题研究,接受科研素质的训练。大三上学期,作为交换生,马金秀去台湾清华大学作了两个月有关超导物理的研究。这个学期,她又成为科大最高奖学金——郭沫若奖学金得主。
 
“学自己喜欢的东西,就能真正发挥潜能。”马金秀说。从理学院的成绩统计看,2004年转入理学院同学的学习成绩都很好,平均成绩点数(GPA)超过3.6。据2003级班主任芮锋老师介绍,转入的55名同学的毕业选择很能说明一些问题,其中有30多人将去国外著名大学深造,15人考取国内知名高校的研究生。
 
在中国科大,最近几年每年都要提供500个转专业指标,但实际报名的只有300多人,最终有200人左右进入了新的专业。
 
保障学生发展
 
国内其他一些高校,类似马金秀这样幸运的大学生已经越来越多。
 
西安交通大学教务处长、招办主任程光旭介绍,新生入学后,如果学生感觉所学专业不感兴趣或不合适,新生入学时和学生在校期间还可以有3次转换专业的机会。第一次是为了体现“快乐学习”的原则,该校的新生进校后,即可以重新进行专业选择,报名参加软件工程、ACCA(国际注册会计师)的选拔,另外建筑学和工业设计等专业组织选拔具有良好绘画技能的新生,相关学院根据考试成绩择优录取,合格的学生可调整到相应专业。
 
第二次机会是在一年级末,学生还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申请调整专业。条件是学生志愿申请、原专业学习成绩优良,转入新专业组织的考试成绩合格。转专业学生比例大约为12%。
 
第三次则是在二年级末,根据毕业生就业的实际情况和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必要时学校还会引导部分二年级学生转专业。例如,近几年人才市场对核工程与技术专业的毕业生需求量很大,学校从全校范围内引导学生转入核工程与技术专业,使该专业毕业生的数量增加。
 
程光旭表示,其实现在的学生甚至在高考报名时就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考虑跨专业的选择,有了更多的选择机会。比如,在今年的招生中,该校管理科学与工程和工商管理专业还根据管理类人才市场需求及管理人才培养规律,实施先理工后管理的教学思想,实行综合基础+研究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模式。即不直接从考生中招收本科生,考生如想就读管理科学与工程和工商管理专业,可报考机械类、材料类、能源动力类、电气信息类和电气工程及自动化理工类专业。录取到西安交通大学后,先在这些理工专业进行宽口径跨专业培养;入学第二年末,通过自愿报名和选拔进入管理学院学习,开始按导师负责制培养;第四年、第六年实行弹性分流,成绩合格并通过论文答辩,可相应地获得学士或硕士学位。
 
而在上海交通大学,按学院招生的方式已经在很大程度上突破了专业的限制。据该校招生办罗哲介绍,在该校,学生有两种选择专业的机会。第一种是考生在招生时按学院招进来,一年半以后可以在这个学院的范围内选专业。第二种则是新生进校第一年可以有一次重新选择学院的机会。这时学生不是选择专业,而是选择学院,即可以从机械学院选电学院,也可以选管理学院。任何人都可以申请,学校不设门槛,但接收的学院会有一些基本要求,对学生在学习、社会活动等各个方面进行考察。“学校在转专业上来说,应该讲自由度还是比较大,而且成功的几率还是很高的。”
 
复旦大学把转专业的门槛降得很低。据该校教务部门负责人介绍,学校取消了成绩的限制,不再将平均成绩点数低于2.5的学生拒之门外;转专业的名额也提高了,从以往的10%扩至10%~15%。该负责人表示,取消平均成绩点数门槛,是为了适应学生个性化培养的需要。一年的成绩不能代表大学四年的学习水平,取消绩点这一硬性标准,能使全体学生享受此项政策,他们将不再为了获取申请资格而去学习自己原本并不喜爱的专业。审核权力将从教务处下放至各院系,审核标准以“是否在本专业有发展前景”为主。
 
避免盲目选择
 
然而,在从一考定终身到自主选择专业的过程中,还是出现了一些让人担忧的现象。比如,部分学生选择专业缺乏理性,形成一窝蜂地选择就业前景看好的热门专业,而一些处于科学发展前沿的基础学科、长线专业将受到冷落,导致学科发展的失衡。
 
对此,中国科大采取了有针对性的指导。据该校教务处处长刘斌介绍,该校每年都通过校内电视、广播、墙报、专题讲座、专家访谈等各种形式,向学生全面介绍各个学科专业的内涵、学科发展前景、科研进展和毕业生去向,校领导、教务处以及各院系负责人也针对大学生如何正确对待专业选择等问题接受咨询,有关职能部门和院系也通过校园网络BBS开展咨询活动和交流;各班班主任也分别与每个学生进行谈话和沟通,充分了解学生重新选择专业的原因和心理状况,有针对性地做好引导工作,让学生对申请转入专业的课程设置情况要详细了解,在其对课程的难易程度、能否跟上进度以及学习年限是否需要延长等了解清楚之后,再作出理性抉择。
 
同时,该校还在学科建设上花力气,寻找各自的“卖点”,避免冷门过冷、热门过热的情况发生。“没有引起学科之间太大的波动的主要原因,就是我们在学科建设、教学改革和专业调整等方面下了大功夫。”刘斌表示,宽口径培养方案的出台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选择空间,同时,学生的流向也反过来促进了各院系的学科建设。
 
而在上海交通大学,罗哲表示,调专业是在学生入学一年以后,学生能够知道自己所学的是什么,然后通过同学之间了解到别的专业学的是什么,最后作出一个判断,看看自己究竟适合干什么。同时,由于进校时没有具体专业限制,一个学院可能有冷一点的专业,也有比较热门的专业,要想读自己比较喜欢的专业,还存在一定的竞争关系,学生会继续努力,等于给学生创造了一个继续竞争的平台来表现自己。因此,学生选专业时会更加慎重。
 
在复旦大学,学生申请转专业的时段虽然扩至二年级,让学生有更长的时间、更大的空间来考虑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但是,为防止学生的盲目性,该校还有一招,即第一年错过申请的学生第二年仍有机会,但第一年曾申请却未获批准的学生则不在此列。该校教务部门负责人解释,由于“教学资源有限”,此举是为了“让更多的学生享用此权利”,做到“人人有机会,人人机会唯一”。
 
“允许学生转系,在一定程度上,是把学生应有的权益重新交给学生,这就要培养学生自我负责的精神,教会学生如何选择,避免盲目性。”中国科大分管教学的副校长窦贤康表示。
 

分享到:

0
一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