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承祐

哈承祐:还我一川淮水向东流
2007-08-13 08:08
来源:科学时报

 

本期关注:淮河治理
 
今年6月下旬以来,淮河流域连续出现强降雨。淮河发生了自1954年以来第二大的流域性洪水。据初步统计,仅安徽省就有15个市、69个县受灾,受灾人口高达1581.8万人。
 

哈承祐 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研究员。1956~1961年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所任职,1989~1996年任地矿部环境地质研究所所长,现任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高咨中心委员、《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第四届编委会委员。
 
淮河位于中原腹地,是我国七大江河之一,也是历史上洪涝灾害最为严重、最为频繁的河流之一。每到洪水季节,全流域人民总是要为防汛抗洪付出巨大代价。痛定思痛,在肯定治淮成绩的同时,有一些问题是值得我们推敲的。
 
被扭曲了的河道:
 
还我一川淮水向东流
 
淮河发源于河南省桐柏山,流经河南、安徽,至江苏扬州的三江营入长江。但春秋战国时期的地理著作《禹贡》对淮河水系明确记载:“导淮自桐柏,会于淮阴,东入海。”这就清楚表明,从河源到入海口,自古以来便有一川淮水向东流。
 
直到唐代,淮河仍河宽槽深,独流入海,且尾闾通畅。
 
公元1128年(南宋建炎二年),为阻止金兵南下,统治者决黄河,黄河从泗水携带大量泥沙南侵,从此淮河诸多支流蒙受黄泛之害,直至入海通道被泥沙淤积成地上悬河,淮河失去了深广的水道。
 
洪泽湖是矗立在淮河下游的一座平原水库。由于入海通道被堵塞,淮河洪水没有出路,洪泽湖湖底不断淤高,目前底板标高在10~11米之间,与洪泽县城处在同等标高水平上,高出里下河洼地4~8米,变成了里下河100万人头顶上的一个大“水盆”(30亿~40亿立方米)。
 
虽然明代试图“蓄清刷黄”,但并没有扭转洪泽湖底不断被淤高的趋势。1851年(清代咸丰元年),洪泽湖终于不堪重负,南大堤被冲毁,淮河从此向南由高邮湖,经扬州入长江出海。
 
黄河夺淮700年,淮河原来经淮阴入海的尾闾渐渐被掩藏,并逐步被人们所遗忘。
 
但是,1931年到2007年的水文资料显示,淮河最大洪峰流量为每秒12700到16200立方米。虽然1953年建成苏北灌溉总渠,但设计排泄入海流量不过每秒700立方米;2003年建成的入海通道设计泄洪能力为每秒2270立方米,二者加起来,不过每秒约3000立方米,只占洪峰径流量的1/5。淮河洪峰入江的水头和径流量则往往低于长江洪峰水头及径流量,常常导致里下河洼地蒙受回水淹没的局面。
 
因此,应集中力量在苏北总灌渠和现有入海水道之间挖出一条新的河道,将入海通道的总宽度拓宽到1000米左右,保证百年一遇的洪水顺利入海,这是治理淮河和改变淮河下游多年来落后面貌的关键。
 
被误解了的洪泽湖:河湖应分家
 
淮河干流与洪泽湖是一对联系在一棵大树上的“苦果”,有解不脱的“姻缘”。不要误以为只要上游来水,自由注入,就可以顺利浇灌沃野千里。实际上,洪泽湖库容有限,每当中上游来大洪水,洪泽湖就要告急,不得已只好开堤泄洪,以保洪泽湖大堤的安全。于是年年加不完的大堤,抗不完的洪水。
 
水利专家林一山老先生曾提出实行河湖分家,核心是疏浚刷深淮河干道,使洪水顺利出海;而且,河湖分家还可以控制入湖洪水。
 
被“错爱”了的防洪大堤:不要千篇一律死死封住
 
淮河冲积平原类似一个反向簸箕,来自大别山的河流,水流短促,比较容易渲泄入淮河干流。而淮北平原则是一片凹凸不平、向南倾伏的大地。建国后,我们围绕淮河干支流修建了5万公里大堤,以保护这块绵延千里的沃野。
 
但正像人们常说的“没有攻不破的马其顿防线”,每当汹涌的洪水快速袭来,不得已总要启用蓄洪区分蓄洪水。
 
其实,淮河王家坝以下完全可以择其有利地形作为永久性或半永久性湖面,甚至可以考虑永久性或半永久性搬迁一部分居民,就像长江中游的洞庭湖、鄱阳湖、巢湖、太湖,及其他一系列大大小小的湖泊、沼泽,它们呵护着长江,调蓄江湖,互补遗缺。既可以缓解洪水压力,又可以渔利;既可以就地灌溉,又可以涵养当地浅层地下水,甚至可以改变局部小气候。
 
当然,笔者不是一概否定干支大堤的作用,而是建议大堤不要一律千篇地死死封住,而是可以在有些地方留出余缺,便利蓄洪,不必年年抗洪、年年分洪。
 
被污染了的淮河干支流:不能靠洪水“洗澡”
 
2001年,中国地质调查局主持,南京地矿所及江苏、安徽、河南地调院联合开展的淮河流域地下水污染调查,证实淮河王家坝以下主河道及部分干支流受到比较严重的污染,有的已恶化为Ⅳ类水,几乎不能饮用。邻近河道的浅层地下水也受污染波及,大面积浅层水受农业化肥氨氮污染,所幸50~200米以下的中深层地下水水质优良,尚可作为应急饮用供水水源。
 
这次继1954年以后的又一次大洪水,虽然也可以看作是淮河“洗了一次澡”,但这种“洗澡”方式显然是我们不愿意看到的。那些小化肥厂、小造纸厂以及一切不符合国家环保标准的企业必须一律停办,这样才能让灾民回到家园后重新享受蓝天、白云、沃土、净水,继续劳作养息的生活。
 
我们也必须进一步重视地下水调查、地下水污染的防治,把中深层地下水作为流域饮用应急水源,防患于目前很多地区饮用水安全告急的被动局面。
 
被遗忘的淮河三角洲:
 
亟待唤醒和开发
 
淮河和长江、珠江、黄河一样,有自己的形成、分布、演化规律,有自己的归宿地——三角洲。历史上的淮河三角洲曾经济繁荣,唐代淮安是重要的港口城市。但由于黄河上下七百年肆虐入侵,导致入海通道为高高悬起的废黄河故道所取代,似乎一川淮水向东流不再,淮河三角洲长期以来也被遗忘了。
 
科技工作者通过区域地质构造、第四纪沉积历史演变、海侵海退的变化以及水文地球化学与环境同位素研究,特别是与全球海平面变化有关的研究,证实淮河三角洲是存在的——它包括淮阴、盐城地区在内,面积约1.2万~1.5万平方公里。
 
淮河三角洲及毗邻苏北地区,东临黄海、西接中原,是江北沿海经济带与陆桥经济带的交汇区域,在全国生产力布局中具有承接东西、沟通南北、梯度推进的独特区位优势。区内土地广袤、沃野坦荡、气候温和、物产丰富,并拥有相对丰富的自然资源,包括油、气、岩盐、地热等矿产资源,湿地、海洋及其水下油气资源,还有良好的生态环境。据研究,淮河三角洲及10万平方千米的南黄海海域(水深在200米以内),可能赋存中生代石油、天然气资源,是中国第二大海上油、气藏盆地,是油气资源开发利用的潜在接替地。淮河三角洲地区还赋存有丰富的地下淡水资源,有些甚至达到优质矿泉水标准。合理开发利用这些优质地下水资源,也是今后该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保障之一。
 
唤醒淮河三角洲,开发淮河三角洲,可促进江苏境内南北区域协调发展,也可与长江三角洲取长补短,共同发展、共同富裕。建议兴建开山港,以港带动三角洲中小城镇的发展,充分发挥江苏境内长江三角洲与淮河三角洲互补性错位发展空间。重视三角洲湿地生态系统的保护,在现有基础上大力发展珍稀动植物种,发展旅游休闲产业,定位为大上海的后花园。开发利用沿海滩涂资源,走出一条现代化农业的新路子。还要合理开发利用油气资源、盐矿资源,为三角洲经济振兴作出贡献。
 
(本报记者易蓉蓉/采访整理)
 

分享到:

0
一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