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荻秋

对《高考状元职业状况调查报告》的两点怀疑
2007-08-10 00:57
 
《中国高考状元职业状况调查报告》日前正式对外发布。“中国校友会网大学评价课题组”对1977~1998年我国各省市自治区高考状元的职业状况进行调查后发现,高考第一名尚未出现在主流行业的“职场状元群体”中,大部分高考状元大学毕业后都“销声匿迹”了,高考状元毕业后“能见度”偏低与现今高考状元“高曝光率”形成鲜明对比。(《法制晚报》,8月7日)
 
单从调查结论上看,“学业状元”成不了“职场状元”,对热衷于状元炒作的当今社会,无疑是一贴清醒剂,可以引导人们理性看待高考分数与能力之间的关系。然而,通读这个耗时6个月“调查与研究”的“报告”,不能不说,其严谨性值得怀疑。
 
首先,数据来源可疑。报告承认,本次调查所统计到的状元总数为350多人,只占到1977~1998年我国高考状元总数的25%,其中能够统计到其职业状况的更少,只占1/10。依笔者看,实际情况可能更糟。以笔者供职的大学为例,恢复高考后招收的各省理科状元不下150名,且他们毕业后的学术、工作情况基本上都有据可查,而这样的信息却没有体现在这个报告里。这不得不让人怀疑,课题组很可能并没有花费精力到相关大学和教育主管机构进行跟踪调查和专业化的数据采集,而更有可能是在网络新闻报道中收集数据。我们知道,计算机界有一个很有名的说法,叫“Garbage In Garbage Out”,翻译成汉语就是“垃圾进、垃圾出”。当然,我们不能说报告研究者收集到的信息是垃圾,但用不够严谨的数据来作研究,其结果自然值得怀疑。
 
其次,分析意见有先入为主的嫌疑。课题组用来证明状元职业发展不理想的理由有二:一是1952年以来美、英、法、俄等国科学院院士和我国两院院士,以及1998年以来我国高校“长江学者”等群体中没有高考状元的影子;二是状元所学专业与从事职业脱节,很多属于中途转换专业,因此职业发展缓慢。笔者认为,这样的理由是站不住脚的。且不说要求1977年以后的状元当选1952年的院士本身就已经很荒唐,单说其中40%选择出国留学深造或定居海外的状元,他们如何当选国内院士?至于说专业与职业脱节,科学教育更多的是培养一种宽厚的基础和理性的思维,“学非所用”、“中途改行”其实是学术界司空见惯的事情。反倒是一丝不苟地“学以致用”,有悖于现代教育培养创造性人才的基本规律。
 
状元不是“神童”,“高考状元”未必是“职场状元”,作出突出成就的未必是学业上的前三名。这个现象是科学史上的共识,我国的高考状元也未必能够走出这个定律的阴影。这是可以肯定的。但状元也并不一定等于“高分低能”、“书呆子”。因此,对“状元热”应该泼冷水,而对“状元”则要客观认识,既不要“捧杀”,也不要“棒杀”,要以理服人、用事实说话。
 

分享到:

0
一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