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招生角逐 高额奖学金打头阵
2007-07-24 00:36
[科学时报 孙琛辉 李爱华 宋京 报道]随着各省第一批次本科招生录取工作的结束,各高校提高奖学金比例的情况逐渐明朗。以清华为例,比去年提高了3倍。然而,对于内地高校提高入学奖学金的举动,多数考生似乎并不领情,因为他们选择高校时,看重的还是学校的整体实力。有专家表示,提高奖学金虽符合国外一些高校的惯例,也是高校招生竞争的结果,但并不是上上之策。
也许,家长和考生期盼的,不一定是高额的奖学金。
从今年起,被清华录取的各省前5名新生,每人将获得2万元的奖金;2006年该校对各省第一名奖励5000元,这意味着,今年各省高考第一名的身价为去年的4倍。其他高校也不甘示弱,纷纷提高了高分考生的奖金额度,如北京大学今年的奖学金总额增加了一倍;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宇航学院今年也推出新措施,奖励各省第一名1万元;在暨南大学的招生网站上,明确注明高考成绩综合分在所在省(市、自治区)第一名者,奖励4万元,高考成绩单科分在所在省(市、自治区)第一名者,奖励1万元;而南方医科大学则用10万元来重奖高考状元(似乎去年就这么做的)。
考生和家长:奖学金只作参考
7月18日,河北某中学的王旭(化名)领到了清华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将于8月22日到校报到。尽管是意料之中的事情,王旭仍然难以掩饰内心的兴奋。
河北省的考生是在高考分数出来之后报志愿,王旭的高考成绩排在河北省的第十名左右,成绩刚一出来,清华大学河北招生组的老师就给他打电话,表示以他的成绩,除了清华大学建筑系和计算机系有成绩更靠前的考生报考外,其他专业可以随便选择。就这样,没有经历过多填报学校与志愿的斟酌和悬念,王旭考上了他向往已久的清华大学。
虽然他的成绩距离前五名仅有十分之差,没有拿到清华的奖学金,但是王旭一点也不觉得遗憾。以王旭的成绩,上国内其他重点大学,也能获得比较高的奖学金,但是,在王旭看来,清华大学的校风、教学质量、学习氛围都是全国最好的,在北京读书离家又近,对他而言是最好的选择。他说:“文科班的同学也许有不同的想法,但在我们理科班的同学中,清华是最好的学校!”或许是家境良好的缘故,王旭的妈妈甚至对记者说:“不要说获得2万元的奖学金了,即使让我们多交2万元,能够进入清华学习,我们也非常愿意。”
以685分获得北京市2007年高考文科第一名的张玥,日前被北京大学中文系录取。在前不久的一次高考研讨会上,记者见到了她。据张玥介绍,她出生在知识分子家庭,自小就广泛阅读各种书籍,即使在高三仍然抽空读些课外书。张玥表示,她在填报学校时对于奖学金有所考虑,但不是主要因素。高考成绩出来后,也有香港的大学给张玥打电话,邀请她到香港读大学,都被她婉言谢拒了,因为在她心中,早有一个目标,就是读北大中文系。喜爱中文的张玥认定,在北大可以接受最好的教育。“上北大中文系是我的一个梦想,而且自己也比较适应北大的学习氛围。如果以后进一步深造的话,也许会考虑到香港的大学。”
也许是奖学金的覆盖面太窄的缘故,接受记者采访的多数考生都表示,不会过多关注各个学校的奖学金,会更多考虑学校所在的城市、学校实力、教师的好坏等等。“没有太多的关注,因为那毕竟只有少数人可以得到。”一位河北考生直言不讳。
也有另一位山东考生说:“对一个家庭条件比较好的考生来说,更看重学校对学生的培养方式及内容等,而不太看重奖学金。”
北京二中教师吴京梅今年带了一个毕业班。她发现,对班上的尖子生来说,首先要决定是否上国内的高校,没有奖学金也不会影响他们的选择。从家长反馈的情况来看,历年来只把奖学金作为一个参考条件,重点考虑的还是高校能否给孩子提供其感兴趣的专业以及该专业在国际上的地位和影响。吴京梅表示:“今年的学生更趋理性,会从各个方面衡量利弊。”
也有一位考生认为,现在各高校都在争抢优秀生,提高奖学金额度,应该是校方相互竞争生源的一项举措,对考生而言也是一种鼓励。
高校:重在鼓励学生
清华大学相关负责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表示,2万元奖励相当于4年学费,这只是对学生的一种鼓励,并不是“靠金钱来吸引考生”。报考清华的考生大多有一种“清华情结”,而考生们最看重的应该是学校的实力,而不是奖学金。
事实上,设立新生奖学金,鼓励优秀考生报考是我国高校的一个传统。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从1994年开始每年出资50万元设立优秀新生奖学金,以奖励入学新生中成绩突出者:新生入学成绩排在前6名的可获得特等奖8000元并赠阅4年《航空知识》杂志;当年高考考分在其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排名前30名者和在校优秀生选拔考试中名列前30名者可以获得一等奖奖学金4000元。
记者发现,几乎在所有高校,对于高考成绩靠前的考生都有一定的奖励。而近年来,随着新生入学学费的提高,新生奖学金的额度也有所上升。尤其在香港高校高额奖学金的影响下,给国内的高校招收高分考生造成了一定的压力。
香港城市大学内地与海外学生招募经理卓燕对于国内提高奖学金的现象没有作出评价,“不同体制下的高校,无从比较”,但卓燕表示,为优秀生源提供入学奖学金的方式,不仅是香港的大学,在国际上也是一种常见的做法。
在香港城市大学,奖学金标准提前公开,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分数判断,自己是否能够拿到香港城市大学的奖学金。奖学金没有任何神秘性,没有名额限制,达到香港城市大学奖学金的分数线,就能拿奖学金,其“入门奖学金”完全根据高考分数决定。
卓燕表示,奖学金政策是种鼓励,不是诱惑,鼓励这些高质量的学生报考该校。更重要的是保障学生不会因经济状况而影响到大学就学,保障学生能顺利完成学业。根据香港政府批准的非本地学生学费标准,香港城市大学每年学费维持6万港币,加上生活费,一名学生1年大概要支出10万到11万港币。因而,即使是拿到全额奖学金,也仅够保障学生在校4年的生活学习费用。
卓燕同时表示,提供奖学金只是吸引优秀生源的众多手段中的一种。学生与学校之间是一种双向选择,香港城市大学以应用研究和专业教育见长,学生在报考时必然要考虑自己的兴趣及学校的师资、国际化程度、专业设置等。
“好的大学必须有好的学生。用奖学金抓来一批好学生不是我们终极目的,我们希望这些好学生进入香港城市大学接受教育之后变成真正有用的人才。”卓燕说。
另据了解,即使在香港高校,获得奖学金的新生只占整个招生名额的一小部分。从近两年的情况看,报考香港城市大学的内地学生,其家庭一般有一定的经济基础。因为在香港读大学,除了支付学费、生活费,还有每年的往返费用。这些学生,更看重香港国际化的学术资源。
专家:高额奖学金有吸引力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教育专业人士认为,经济补偿方面的高成本不是高校之间竞争的核心所在,教学水平、科研实力、文化底蕴,甚至是人文精神乃至服务意识的高下,才是至为关键的核心竞争力所在。
对于内地高校提高奖学金额度的现象,厦门大学高等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刘海峰教授认为,这种方法很正常,对考生也会有一定的吸引力。因为现在各国大学都采取这一做法,港校也有,所以内地高校也会相对地采纳并实行。但是除了提高奖学金之外,高校还应有一些其他的方式来吸引学生,比如说教师敬业、学术氛围好、学校声望高等等。
华东师范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长唐安国则认为,这是各个学校之间相互追逐的结果,由于其他学校纷纷提高奖学金,因此这也是一种迫不得已的办法。唐安国同时提到,“不要对各省的状元或者前几名考生进行炒作,而对于前几名过分关注,进行重奖,无疑也是推波助澜。”
甘肃某大学一位教授则认为,不应把奖学金的范围定得这么窄,只是奖励前几名之类的,因为走进象牙塔只是考生人生旅途中比较关键的一步。实际上,高校应该重奖的是在校期间对重大科研有所贡献的学生。
一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