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时报:“治水”还是“理水”
2007-07-23 01:15
江淮熟,天下足。淮河是我国七大江河之一,古代与黄河、长江、济水齐名,并称为“四渎”。淮河流域跨越河南、安徽、江苏、山东四省,自古就是富庶地。但低洼的地理位置,使它渐变成一条多灾多难的河流。今年夏天,淮河遭遇了50年一遇的大洪灾。截至7月20日,安徽启用第九个行洪区,洪灾受灾人口升至1589万人,倒塌房屋8万间,各项直接经济损失100亿元。(7月21日新华网)
在中国大地上,每一条河流都是我们的家园。淮上人家,几多艰难几多辛酸。老电影《淮上人家》说的就是洪灾对人的影响和浩荡大军如何治淮。1951年5月,毛泽东发出了“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号召;半个多世纪过去,治好淮河的理想尚未实现。“水利”好在“利”,“水患”糟在“患”,淮河在“水利”与“水患”两者之间摇摆依然。
文明发源于江河,人类依存于江河。至宋代,淮河流域的气候还十分温暖,雨量充沛,水利利人。尔后淮患渐渐频繁,1400年至1900年的500年间,发生大水灾350次;20世纪发生较大洪水灾害9次。近代以降,诸多人为因素致使淮河流域环境蜕变,特别是黄河夺淮,后来扒开花园口、形成黄泛区,使淮河两岸百姓吃尽苦头受尽苦难。淮上人家,寻常百姓,能“像花生壳里的两颗花生一样幸福”就很不错了。
不仅是洪灾,淮河水质污染也日益严重,曾被央视多次曝光;淮河流域有些村庄,整村整村百姓患上污染病。治涝与治污,淮河有着双重的任务。但我们似乎至今还没有摆脱“运动式治淮”。大治理一时,好上几天;全放松更久,老病复发。比如淮河面临着“千里之堤,溃于采沙”的严重隐患,可治理方式依然只停留在“打一阵管一段”的运动式状态。运动式治水,就是间歇性发作;如果沉浸在“大话西游式”的治理情态中,那最终还得“待从头收拾旧山河”。
更深层面的问题是:治理治理,有治有理,核心观念应该是“治”还是“理”?鲁迅有小说名篇《理水》,讲的就是“大禹治水”的故事,但小说为什么叫“理水”,而不是“治水”?人与水,人类与自然,应该是和谐、顺应的关系,还是对抗、统治的关系?“淮河治水”的理念如果演变为“淮河理水”,“人定胜天”的理念如果演变为“天人合一”,“未来水世界”会是什么样的情景?
“橘生淮南则为桔,橘生淮北则为枳”。一山之隔,形成分水之岭;一河之隔,构成霄壤之别。淮河的今天就像昨天,淮河的明天还是今天吗?让我们好好揣摩一下美国前副总统戈尔在名作《难以忽视的真相》中的一句话:“失去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忘记我们曾失去了什么。”
一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