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砀山高考积弊成患:替考传统至少20年
2007-06-27 14:10
来源:青年周末
郑州一个高考考场外贴出的警示。砀山县的考场外是否也有同样的告示?不得而知
◎供图/CFP
面对记者,砀山县教育局局长拿出了一份《考区主任、副主任保证书》
◎供图/谷岳飞
报名、体检、户籍、监考,每个环节都出了问题
解决问题不能只关注领导问责
2007年夏季高考,安徽省砀山县12445名考生中有703名缺考。缺考原因是砀山县警方开始的一场清理高考秩序的行动。高考第一天6名替考者被抓后,剩下的替考者不敢再顶风作案。
首报此事的《中国青年报》安徽记者站站长黄勇对此毫不惊讶,以他驻皖十年的采访经验,砀山事件绝非偶然,皖北地区的高考替考“传统”可以“追溯”到上世纪八十年代。
《扬子晚报》记者谷岳飞则以一个特派记者的眼光,审视着这个在他看来可以被作为标本剖析的县城。这里的高考积弊远不止“替考”,买卖录取通知书、高考移民、私传答案,都是常事。
新华社安徽分社记者周立民至今仍很困惑,替考需要都打通所有环节,“中介”如何一一做到?他希望当地官方能查明并公布。
三位记者都谈到,从报名、体检、户籍,再到监考、招生,只要任一环节被守住,都不至于出现如此恶劣的高考丑闻。砀山为何会成为孳生高考舞弊的沃土?
25年前就有人替考
◎面孔◎
黄勇 《中国青年报》安徽记者站站长
◎声音◎
高考改革中在很多环节采取了放宽限制,但是这种宽松就会被不法分子利用,撕开一个大肆舞弊的空间。
6月17日,我在宿州地区的一个线人告诉我,他们正在查一起高考替考案。我的稿子完全来源于他的信息,但有一些细节他也不便透露,而且当时整个案情不是太明朗,但是他告诉我,肯定有招生办的人参与其中,因为所有替考学生用的准考证,都是真证件,只有招生办的电脑能够做出来。所以我在文末提了一句“而替考者和被替考者同时拥有‘正规’的准考证,则说明除学校之外的其他报名资格认证环节也存在重大问题”。现在县教育局招生办主任、副主任因失职、受贿行为,移送司法机关处理,证实了我当时的判断。
读者报料称砀山替考传统至少20年
稿子发出之后,有一个大学老师给我打来电话,说自己是砀山人,1982年参加高考,考上了山东大学。当时他们中学的同学里就有通过替考上了大学的现象。我一点也不惊讶,不仅仅是砀山,在我的采访经历中,皖北地区发生这种事的频率相对高。砀山县只是其中的一个典型。
去年,我们写过一个内参,关于一个淮北的大学生亲历的买卖高考录取通知书。淮北也是皖北的一个城市,离砀山非常近。这个学生是前年考上大学后,就有同学找到他,希望打听一下同学里有没有人想卖录取通知书的。 这位准大学生就当起了中介,光他自己就做成了三笔生意,其中卖出价格最高的是一张某江苏二本高校的录取通知书,价格是五万元人民币。而且购买别人的通知书的学生都顺利地进入大学学习,没有一例被退回的。
高考报名限制放宽在砀山被利用
高考进行到第三十年,一直在改革。很多环节没有以前限制得那么死,有利于更多人接受高等教育,但是在砀山等地,就被某些人钻了空子。比如报名资格,以前只能在校学生报名,后来改成社会考生也可以报名考试,这样就给“中介”的运作留下了空间。
我在当地采访时还发现,准考证不是由高考监管部门统一制作,而是按学校和班级报上来的数字,招生办发下那个数量的白纸,由学生们自己贴照片,这给老师、家长的运作提供了很大的便利。
改户口在砀山很容易
◎面孔◎
谷岳飞 《扬子晚报》记者
◎声音◎
高考三十年,各种积弊在这个小小的砀山县都暴露出来了。应该把这次事件和这个地区当作一个典型案例来剖析深层的原因,而不要把注意力过分地集中到领导问责上。
我在砀山县采访的第一天,没有任何固定的采访对象,几乎都在县城里和各种各样的人聊天。当时这件替考事件已经在当地闹得沸沸扬扬。我乘坐的交通工具主要是小面的,一元钱就能跑全城。高考期间他们经常接送学生,也从他们那里知道了很多考试的事情,而且很多人自己的儿女就是考生。
“高考是有钱有权的人玩的游戏。”一个司机跟我说。除了这次的替考,大多高考中能想到的积弊都能在砀山找到。
四省交界让砀山成为高考移民重灾区
在砀山中学的老师们看来,相比“替考”,高考移民是他们谈论更多的话题。
虽然相对于内蒙古、海南等分数更低的省份,安徽只是低那么十几分,但在这里,甚至有三个省的居民喝一口井的水,他们之间的迁徙、通婚也非常普遍,“高考移民”的容易程度可想而知。因此很多隔壁省的学生跨过一座桥,翻过一座山,到砀山高考。
我从几个砀山中学的考生家长那里得到一个该校考生移民的数据,因为没有经过教育部门的证实,我不好说,但比例不算小。
砀山县所处的皖北地区的教育水平在整个安徽是下游,上大学的机会原本就少,这让许多相对处于社会底层的家长对高考移民深恶痛绝,这些外来孩子挤占了他们自己孩子的机会。不可能指望他们说出一些特别具体的案例,都是很多情绪化的言论,骂人。
面对这种不公平,家长们不平,同时给自己找其他的补救方法。买录取通知书算是其中一种。我采访了一个砀山中学高三的毕业生,他的家长就告诉他:“你放松,好好考,没考上也不要紧,我给你买一个录取通知书。”在我第一天的采访中,接触的大量市民、学生,大家都觉得很正常的,我要求找一个这样的孩子,但他们说:我亲戚里就有,但我不会告诉你。
那个高三的学生给我讲了买卖录取通知书的过程。假设A一向成绩很好,高考发挥失误,被一家二批的本科院校录取了。B想进大学,靠自己的能力又考不上,就找上A,谈好价格之后,A把自己的通知书给B,到了开学的时候,B就以A的身份,拿着录取通知书去学校报道。当然了,这时候B所有的档案资料全部被重新办理了。第二年,A要再次参加高考,也是以另外一个全新的身份出现,姓名、户口,都会发生变化。
擅改户口,两位户政民警涉案
在砀山,户口是很容易改的,前提是有熟人,有打点。目前就有两名派出所户政科的基层负责人牵扯其中。一般二本的院校录取通知书价格是五万,我听到传言说砀山旁边的一个地方,当地一个干部给自己的儿子花20万元送进了清华。
当地纪委书记接受我的采访时也讲到,出现这么大的事情,绝对不是一个环节出问题,而是高考的各个环节全部出了问题。到目前为止砀山纪委公布的11名涉案人员被处理的11人里面,还包括县教育局招生办的主任、副主任,这两位的角色是提供真实的准考证,另外还有砀山二院的一名医生,他负责让替考学生体检“通关”。
人情关系让一些老师被牵扯进来
“中介”能从替考中得到哪些收益?这个问题是这个事件之所以存在的直接原因。但由于在刑事拘留阶段,我没能采访到“中介”。据警方介绍,中介和砀山中学的老师有亲戚关系,有两个班主任都被牵扯到里面去。
我在学校采访老师们的时候,他们的反应一方面很愤慨,另一方面也很不理解。在这样的小县城,在重点中学的老师是不缺钱的。而且根据现有的调查结果来看,受贿最大的也只有一两万元人民币,若不是因为亲戚朋友的这层关系,应该也不至于会铤而走险。
前年的舞弊案没有抓出幕后黑手
我的采访取得突破进展是因为我拿到了一份2005年砀山高考发生的一起集体舞弊案的处理通报,监考老师用手机短信的方式给学生传答案。检察院解释说今年6月以前,这个案子一直在检察院,到6月份才给了纪委。可见这个小县城的工作效率。而且,对2005年舞弊案的处理结果仅仅是内部警告、计入档案,没有查出幕后的操纵者。在今年高考,当地相关部门公开了县委书记的手机,只要发现任何线索都可以直接向政府举报;而且,6月1日监考人员培训工作会议上,砀山县教育局局长蒋连才把2005年舞弊案的通报结果念给所有的监考人员,实际上是表明了领导层的一个态度,就是说你不能再像以前那样做一些猫腻。
即使如此,一个星期不到,就爆出了涉及的人更多,层面更广的这么一起恶性事件。我专访砀山县新任教育局局长蒋连才的时候,他跟我说的第一句话是:“我感觉自己很冤。”
举报至教育部,今年才彻查
◎面孔◎
周立民 新华社安徽分社记者
◎声音◎
我至今没弄明白这个替考产业链的所有细节。太有才了。
砀山考场被省里注意至少两年
我采访安徽省教育招生考试院院长张培银的时候,他告诉我砀山县高考风气不好是出了名的,特别是2005年出了那起老师用短信帮助学生舞弊案,处理了11名涉案人员后,砀山县的考场混乱就在省里挂名了。在他上任院长的2个多月里,接到的举报信息中有一大半都是关于砀山县的。因此去年高考巡场,他报名巡视砀山县。
大学生举报至教育部导致此次事发
在高考前,有一封举报信寄到了国家教育部,举报了砀山县有“中介”威逼利诱大学生给高中生替考。这封信被教育部转发到了安徽省教育厅,随后又被转到公安部门。在一层层布置下,才有了砀山当地6月7日高考第一天现场抓获2名替考大学生的一幕。
(另据《中国青年报》记者黄勇介绍,写举报信的学生是遭到了“中介”的威逼,不肯就范才写的。)
新官上任严查高考 结果出乎意料
实际上,在大学生的举报信发出之前,2007年4月份,也就是审核高考报名的环节开始时,砀山新上任的教育局长等政府官员就打算整顿考风加强监管。在报名资格审查的第一个环节,就踢了585人,原因包括尚未到高三年级、在砀山当地没有住满一年的等等。替考被发现的并不是很多。在之后发放准考证的时候,又刷掉了260人。和往年相比,今年的力度确实大了不少。但在考场上还是发生了703名学生缺考,可想而知钻高考漏洞的人有多少。
我一直特别期待采访“中介”,那个砀山县黄楼乡的农民王文贤和他在安徽读大学的侄子。在我们想象中,以前的替考是替考人拿着假的证件蒙混过监考就行了,被当地人称为“硬替考”,但在砀山这里发生的替考,却能够在各个环节公务人员的“帮忙”下弄到真实的证件,“合理”替考。最让我不可理解的是在最后那关,高校招生关如何通过?他们太有才了。这里面应该有很严重的问题。
一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