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质大学 殷鸿福
我国现行高考制度存在诸多的弊端,如高考分定终身、高分低能缺创见、应试教育,造成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择校风和高收费等,束缚了一代代人的创新精神,已成为广大青少年全面健康发展的一大障碍,并将影响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后劲。为此,特建议对现行高考制度作如下改革:
一、改革录取标准
将高考录取标准由一项标准(高考分数)改为三项标准,即考试分(必要分),社会服务分(必要分),创新、特长分(加分)。
考试分要引入多样化的考试方式以补充单一的闭卷(或书面)知识性考试定分,如:
1.将高中各科教学中的经常性考试成绩列入参考;
2.结合平时学习成绩和学习能力进行面试,这方面复旦大学、上海交大已开始试行(见光明日报2005年4月12日报道);
3.建立不同专业考试定分的模式,以适应不同学生的天赋类型,如中文专业的招生,语文和政治考题难度或成绩应为A,历史为B,而有些学科可以为C等。这种考试允许学生按自己情况选择相应的发展方向,而不必每一门科目都必须学得一样好,特别是那些对某些学生来讲永远也学不好的学科。
二、增设社会服务分(必要分)和创新、特长分(加分)
在美国,参与社会服务的经历和能力是名校录取学生的主要标准之一,这对于引导青少年德智体全面发展,而不是只追求高考分数尖子,有很强的指挥棒作用。社会服务分不仅是现在所说的“三好学生”、“德育标兵”等,因为这些名目一旦被折算成分数,就会有一系列的造假行为使之名实不符,故只能供参考。社会服务是指你做过多少义工(如医院、街道、老弱病残福利),担任过什么班级或社团工作,组织过什么活动,对社会和人生有过什么经历等。最高的分应给予到穷乡僻壤去生活过,甚至为西部、农村和扫盲工作服务过的学生。社会服务分的设立虽然可能使学生从事社会服务带有上名校的功利目的,但通过这种强制性的诱导,对于“小皇帝们”真正认识社会,建立正确的人生观有很大作用。老三届的经验证明,懂得社会,经历过人生的青年,才是我国社会真正需要的精英后备军。针对独生子女渐成青年一代主体的现状,社会服务分显得十分必要。
同时,设立创新、特长分为录取加分也很有必要,对此教育部已有现行的加分办法。对所有非考试科目,如文艺、体育及其它有创新和特长者均可加分,因为当前我国最需要加强的就是自主创新精神。
以上三种分的比例大致可以考试分占60%-70%;社会服务分20%-30%(但不可缺);创新分5%-10%,特殊情况下可高达50%以上,例如世界冠军或发明专利获得者。
三、降低高考试题的绝对难度
改变由最高分往下,按录取名额划定录取分数线的办法。降低高考试题的难度,使得按考分标准可录取考生的数量,数倍于实际录取量,使高校能在其中进一步按另二项标准选择录取学生。比如高考满分600分(考六门课,每门满分为100分),考题的难度要适中,让5%的考生能考满600分,10%的考生能考到重点大学录取分,比如550分。这样一来,少数向世界一流大学冲刺的大学可以在2-5倍于招生额的满分考生中挑选(挑选标准为三项,见上);重点大学可以在同样倍数的够分考生中挑选。这样做的目的是,消除单纯以最高考分的尖子数量向下划线为录取标准。使相当一部分优秀学生在自信可达到满分或重点大学分后,既有压力也有余力去发展做人应有的心智、道德和体格,不再光去争考分上名校档次。使家长不再仅仅争取子弟上能得高分的重点中小学,而造成择校风,并从而降低教育的乱收费、高收费热。这样一来,少数向世界一流大学冲刺的名校,招收的不一定都是各省市高考状元、探花,但肯定仍是Top10。历史证明,高考状元不一定成为社会精英,真正的精英人才,考大学也不一定都考得前几名。名校需要的是精英学生,而不一定是高考尖子。实际上高考分差十来分,并不代表智商差,所以这样做一点不会降低其质量。
四、设立严格健全的社会服务分和创新、特长分评议标准和辨伪打假措施
在中国办实事,最头痛的是假冒伪劣和权力代分。可以肯定社会服务分和创新分一旦设立,立刻会冒出千种假证明、万张“条子”,来非法攫取这两种分,从而使改革名誉扫地,不能再执行下去。但是正如不能因为作弊技术越来越高而取消高考一样,我们也不能因为怕权力滥用和假冒伪劣而不推行合理的政策。正确的做法应是在与之斗争中不断改进,使之完善。初步建议以下三种办法:
1.阳光录取。如各类社会服务按质与量有明确的分数值,考生的社会服务明细到具体地点(村社、单位)及时间,均上网公布,受社会及舆论监督;
2.存档备查。每个考生这两种分的详细资料在本地区教育局存档3-5年,容许任何人检查;
3.失信惩戒。鼓励揭发造假者,且一经证实,应如对待作弊一样给予惩戒(例如建立作伪学生档案备查,或取消几年考试资格,已录取入学者退学等)。
五、建立考分二年有效制和一年二考制(或多考制)
现今的一次集中高考弊端甚多。在美国,高校考分标准SAT(ScholasticAssessmentTest)可以重复考。一次付费可以考三次,一年有四至六次SAT考试。学生可将其中考分最高的一次作为成绩。学生被录取后,可以推迟一年入学,打工挣学费,或做义工、到海外游历、从事自己的特长或创造性劳动。这些记录应当可记入加分。我国实行这一制度变迁,有利于贫困家庭子弟挣学费上学;有利于对在中小学为分数而奋斗了十二年的学生去补足他们的社会服务经历,从而对其人生观有好的影响;有利于广大青少年从分数—考试怪圈中解“乏”,带着从社会实践来的新鲜求知欲来上大学。一年两考或多考制则可使高考生们不必过度为分数发愁,不至于一考定终身,有心思去挣社会服务分或特长分,以促进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