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醒民:小议课题申请、学术评价及其他
2007-06-29 00:37
荒谬的逻辑 荒诞的考核
面对这种流行的现状,我总是十分纳闷:还没有动手研究,怎么能知道哪年、哪月、哪周做什么?八字还未见一撇,怎么会晓得将要发表的论文或出版的专著的标题、篇章、小节?根据我自己将近30年的学术研究经验,在拟议开始某一问题的研究时,顶多只有个大致的研究范围、模糊的初步设想、粗略的概念框架,根本不可能有精确到年的计划,遑论精细到月、到周,更不可能有未来成果的细目和前景了。
何况,稍微大一点的研究课题,并不是三年两年就能成功的。常言道:“十年磨一剑”,“板凳须坐十年冷”,说的是学术研究只有持之以恒,方能修成正果。当下通行的课题申请制度,岂不是鼓励立竿见影、揠苗助长和打“短平快”吗?岂不是违背学术研究的基本规律吗?
一年一度的类似申请和评审把一小批“研究人”异化为吹牛作假的“市场人”(同时也把课题资金异化为群起争抢的“唐僧肉”),也使得一部分老实人耍起小聪明——用已经研究到七八成的题目申请课题,用获取的资金再从事另外感兴趣和有意义的研究,如此循环往复。为什么非得把好人逼得干坏事呢?为什么非得刺激人家不学大聪明而耍小聪明呢?
荒诞并不仅此而已,还有各个大学、研究机构的各种学术考核。这种考核与获得的课题资助金额和发表的论文数量直接挂钩,至于论文的质量,甚至连主事人也懒得看一眼,仅仅根据到账的资金多少和论文的篇数(还有发表论文的杂志的所谓“档次”)打分,按分奖惩。于是乎,拿了纳税人一大把钱,而没有做出像样成果,只是制造了一大堆学术次品或学术垃圾(他们本来早就打算以此忽悠恩主的)的市场人,不仅不受批评,而且还得高分、受表彰,名利双收。要知道,他们的投入产出比是零,甚至是负数啊。相反,没有花纳税人一分钱,而做出高质量、高水平成果的研究者,他们的投入产出比可以说是无限大,却不仅得不到奖励,反而因考核不合格或落伍备受压挤。这岂非咄咄怪事?
明眼人都清楚,招标或公示的所谓学术课题,相当一部分是“假问题”——既无理论价值亦无实践意义。以这样的课题诱使学人“愿者上钩”,既劳民伤财、败坏学风,又浪费学人宝贵的时间和精力,尤其是吞噬青年学子珍贵的学术生命,可谓罪莫大焉。即使是真问题,你规定了严格的进行时段和完成时限,三天两头地要汇报检查,逼人写命题作文,如此这般怎么能写出好文章?要知道,真正的好文章——更不必说宏文巨制和经典之作了——都不是来自“要你写”的指令,而是出自“你想写”的冲动。而且,无论科学研究还是学术研究,探索性极强,偶然性很大,每每是在黑暗中摸索行进,中途更改路线、掉转方向乃至彻底放弃原来意图的事,是经常发生的。按照固定而僵硬的申请课题作研究,顺着一条胡同走到底,能行吗?更何况,在对未知的探索中,“过五关斩六将”是罕见的,而“走麦城”倒是家常便饭,研究课题的主管者要求只许成功、不许失败,合理吗?
这种荒谬的逻辑和荒诞的考核还是早日寿终正寝为好。我建议,除了一些应用性和实践性的课题外,对于科学中的基础研究和学术中的理论探讨,不妨把课题申请的“事前招标制”改为“事后收购制”,即根据已经发表的成果进行公正评价,以奖励或资助优秀者。对于长期在某一学科或领域潜心做学问的学人,经过必要的评议程序,认为他有学术水准和研究潜力,完全可以采取“诚信资助、自由探究”的政策,不妨连续性地给予5年、10年乃至更长时间的支持,且不必年年检查进度、索要成果,有论著随时交上来就行了。我想,只要照此办理,不需太多的资金投入,肯定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作者为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
一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