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鹤

陈竺联名21位院士向国务院提议:构筑我国预防医学创新体系
2003-05-15 16:47
来源:科学时报
 
4月22日,陈竺等22位中国科学院院士联名向中国国务院提交了《以非典型肺炎(SARS)防治为切入点,构筑预防医学体系,全面加强中国医学科学研究》的报告。该报告对当前非典型肺炎防治的研究、构筑中国预防医学体系、建设强大的国家医学科学创新体系等提出了意见和建议。国务院领导对该报告作了重要批示。
 
构筑预防医学体系
 
根据中科院学部网站的资料,这些院士全部属于中科院生物学部,在生物学部现有的112位院士中占了近1/5。他们在报告中一致认为,构筑预防医学体系是当前中国医学科学研究的重中之重,国家决定加大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的建设投资十分必要。
 
事实上,预防为主一直是中国卫生工作的重要方针。预防医学不仅是传染性疾病控制的核心环节,而且对于非传染性的各种人类疾病均十分重要,因为预防是最有效、也是最经济的疾病控制方法。中国古代医学就有“上工医未病”(即高明的医生能够在疾病出现之前就对之治疗)的论述。在这一方面,科学和技术的作用是具有决定意义的。
 
预防医学包括了对疾病病因、流行病学、疾病预防和控制等。但多年来,中国在这些领域的研究未能得到足够的重视和支持,造成一些机构的工作重心转向,学科萎缩、人才流失、研究力量分散等情况十分严重。
 
对此,院士们建议,在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体系建设中,要加强有关科技体系的构建。一方面,发挥中国疾病预防和控制中心的作用;另一方面,也要发挥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科学院、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等国家科研机构的力量。
 
这一思路的效力已经在中国抗击SARS的战役中显现。中国军事医学科学院与中科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筹)的科技人员夜以继日地奋战,仅用两天多的时间就完成了取自中国患者的SARS冠状病毒全基因组序列的测定,并于4月16日联合发布实验结果;中科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已经完成来自广州和北京患者样品中分离出的6株病毒株全序列基因序列测定,广东来源的两株与加拿大和香港发布的相近,北京的4株与广东的有一定差异。
 
对突发性传染病病原体的分离、鉴定及其致病机理、免疫机理的研究是一项关乎全球人类公共卫生、具有重要社会公益性的研究,同时也充满着国际竞争。院士们呼吁,中国学术界必须以人民和国家利益为重,摒弃部门观念,迅速形成一支SARS研究的国家队。
 
此前,国务院在SARS防治工作会议上就强调过要打破部门界限,组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科技部、中国科学院、军事医学科学院及研究型大学和重点医学院校等力量联合攻关,由卫生部来统一协调。
 
目前,科技部已与卫生部联合启动了“非典型肺炎防治紧急科技行动”研究计划,中科院根据路甬祥院长的指示已启动了SARS相关研究的紧急行动计划,并将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军事医学科学院联手协作。中科院还准备以武汉病毒所、北京微生物所和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为依托,建立针对新生疾病的研究单元和高等级生物安全实验室。
 
建设强大的医学科学创新体系
 
对于中国突发性疾病防治的中长期研究,院士们建议,将医学科学的研究放到国计民生的高度加以重视,建设强大的国家医学科学创新体系。
 
据悉,卫生保健不仅是重大社会需求,也是现代经济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保健市场约占发达国家第三产业的1/4—1/3,占这些国家国民生产总值(GDP)的15%—20%。在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人类社会对其自身价值和生活质量的重视达到空前的程度,各发达国家均有国家层面的医学研究资助渠道。美国的国立健康研究院(NIH)2002年的拨款为273.35亿美元,占当年美国政府科研拨款总额的24.5%,仅次于占科研拨款总额48.8%的国防拨款。NIH并不只是一个研究机构,而更重要的是一个资助渠道。英国、加拿大等有医学研究理事会(MRC),法国有国立健康和医学研究院(INSERM)和巴斯德研究院,均得到政府的巨额资助。
 
中国至今未设立国家层面的医学研究专门机构和资助渠道。虽然“863”计划、“973”计划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均有关于生物技术和生命科学的资助渠道,但其中只有很有限的部分用于严格意义上的医学研究,其力度远远不能满足一个13亿人口大国防病治病研究的需要。
 
院士们建议,中国应成立国家健康和医学研究院或国家医学研究理事会这样一种专门的医学研究资助机制。在各部门的核心医学和健康研究力量之间建立战略联盟,形成中国国立医学研究资助机制的研究基地,统一规划,给予长期稳定的支持,定期进行评估和必要的调整;同时开辟竞争性资助渠道,对全国范围的医学研究院校和机构进行择优支持。
 
建立这样一个统一的、在国家层面具有权威性的机制,可以保证中国基础和临床医学研究进行系统、全面的规划和开展前瞻性、战略性的布局,而不至于处于各自为战、重复建设、甚至于无序竞争的状态。
 
在报告的最后,院士们表达了他们最强烈的愿望:把构筑预防医学体系、建设强大的国家医学科学创新体系纳入国家中长期科技规划,并作为其最重要的方面之一,放到与国防、民用高技术、基础科学研究等并列的高度予以重视和 支持。
 
22位中国科学院院士
 
陈 竺 陈宜瑜 陈可冀 强伯勤 韩启德 鞠 躬 吴祖泽 孙曼霁姚开泰 王世真 薛社普 曾 毅 陆士新 毛江森 陈慰峰 陈中伟
 
贺福初 金国章 沈自尹 韩济生 吴 旻 吴孟超
 

分享到:

0
一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