骆继宾:从美国国会关于人工影响天气的议案说起
2007-06-06 00:15
●20世纪70年代初期,为了阻止越南北方军队通过胡志明小道进入南方,美军曾经在胡志明小道上空进行人工增雨,使得河流泛滥,山区的崎岖道路变得泥泞难行,运输车辆无法通行等。美军的这一行径一经揭露,就受到了国际舆论的谴责。世界气象组织和其他一些国际机构作出了相应的决议,反对将天气和人工影响天气技术作为武器,反对气象战。
●近十多年来,美国各界,包括政府机构、地方政府、私人企业和军方都有要求开展人工影响天气的呼声和计划,企望政府有个宽松的政策环境,以支持它们的活动。
●美国政府有关机构多数支持美国国会关于人工影响天气这两个议案。尽管一些民间团体在强烈反对,但似乎作用不大。预计两个议案在内容上作某种程度的修改后,可能会得以通过。
事件源起
2005年3月,美国得克萨斯州参议员胡奇森(Kay Hutchson)在第109届参议院会议上提出了关于人工影响天气问题的提案——《人工影响天气研究和发展政策授权法2005》。同年6月,美国科罗拉多州众议员乌达(Mark Udall)也向众议院提出了一个类似的提案——《人工影响天气研究和技术转让授权法2005》。
目前,两议案仍在审议过程之中。
两个议案的标题虽有些不同,但宗旨和内容大同小异、基本一致。
为何参议院和众议院几乎同时提出两个相似的议案?这可能是由美国议会制度本身造成的。因为在美国,重大问题必须由参众两院都通过才能有效。
该议案的宗旨是要在美国发展和实施一个全国性综合的、协调的人工影响天气政策,建立一个全国联邦和州政府的发展人工影响天气的合作计划。
为此,议案建议在全国科技政策理事会下设立一个人工影响天气专门委员会,统筹和协调全国人工影响天气的计划。
议案还要求美国联邦政府每年拨款支持该方面的工作和活动。看来两个议案的实际用意在于:成立一个机构,授权其制定一套全国性的人工影响天气政策,放开人工影响天气的试验和作业。
目前,对于两个议案出台的背景还不清楚。显然,这不是两个议员的个人行为,而是有某些机构或利益集团在背后游说、策划和运作的结果。
事件背景
事实上,从上世纪40年代中期人工降雨的理论研究走出实验室之后,美国是最早在大气中进行人工影响天气试验的国家。50年代,它们进行了多次的和多种类型的试验,并取得了不少理论和实践成果。
上世纪60年代美国政府和军方还在加勒比海和墨西哥湾进行人工削弱飓风的试验,也未取得明显成效。70年代中期,美国政府和军方计划在西太平洋进行人工削减台风的试验,即所谓的“狂飙计划”,由于中国、日本、韩国等国的反对而未能实施。
上世纪70年代初期,美国在越南战争中使用了人工影响天气技术打击敌人。为了阻止越南北方军队通过胡志明小道进入南方以加强对美军的游击战,美军曾经在胡志明小道(越南、老挝、柬埔寨边境一带)上空进行人工增雨,使得河流泛滥,山区的崎岖道路变得泥泞难行,运输车辆无法通行等。
美军的这一行径一经揭露,就受到国际舆论的谴责。世界气象组织和其他一些国际机构也于上世纪70年代中作出了相应的决议,反对将天气和人工影响天气技术作为武器,反对气象战。在此基础上,联合国大会于1976年12月10日通过了一项公约:禁止将影响环境的技术用于军事或其他敌对行为,其中所说的影响环境主要就是指人工影响天气。
事件进展
美国又起开展人工影响天气研究计划呼声
然而,近十多年来,美国各界,包括政府机构、地方政府、私人企业和军方都有要求开展人工影响天气的呼声和计划,企望政府有个宽松的政策环境,以支持它们的活动。
美国中西部近些年来干旱比较严重,十多个州政府声明,它们希望通过人工增雨来缓解旱情;美国主要河流之一的科罗拉多河水管部门声明支持两院的提案。
美国在加勒比海和墨西哥湾海面有上千座海上石油开采平台,每年飓风来临,许多平台被迫停工,有些平台被摧毁,特别是2005年“卡特里娜”飓风袭击新奥尔良,几个大炼油厂遭严重破坏,不仅石油价格猛升,石油财团的损失也很惨重。有的公司声称,他们可以在飓风经常生成的海面覆盖一层油脂,阻止海水的蒸发,从而减少飓风的生成;还有公司声称他们可以用飞机在空中撒播上千磅的白色粉末,用以大量吸收空中水汽,从而阻止飓风的发展、加强。
美国的专业团体如人工影响天气协会(WMA)等,更是希望国会和联邦政府能出面推动一下人工影响天气工作的发展。他们特别强调指出,过去多年来美国约有10个州政府和私人企业所支持的大量人工影响天气项目经费主要花在作业上,而在人工影响天气的物理过程及对影响效果的测试方法上投入极少。
他们还抱怨,联邦政府在上世纪70年代之后大量削减了人工影响天气的研究经费,致使对人工影响天气物理过程的认识和效能判别技术严重滞后于现实需求。他们认为,目前组织大型人工影响天气试验研究计划的时机已经成熟。
美国军方有人扬言:谁真正掌握人工影响天气技术,谁就将取得战争制胜权
美国军方对人工影响天气技术的试验研究从未停止过。它们搞了一个20年的发展规划。有军方人士甚至扬言:到2025年,谁真正掌握了人工影响天气的技术,谁就取得了战争的制胜权。
近几年美军在伊拉克饱受了摄氏40~50度酷热干旱的煎熬,体验到了天气环境对战斗力的影响,因而对把人工影响天气技术用于战争的积极性有增无减,完全不顾美国政府已经签署了联合国“禁止将影响环境技术用于军事或其他敌对行为”的公约。
从已经透露的一些零碎资料看,它们试验的项目有:在敌方机场制造雷电,阻止敌机的起落;在战场制造浓雾,既可以隐蔽自己,又可利用激光武器和毫米波段的武器透过浓雾杀伤敌人等等。
事件分析
对两个提案的反对意见也不少。有关机构提出,在建议方案中的人工影响天气专门委员会和咨询理事会中排斥了环境保护部门、水利部门和农业部门的代表是不合理的。按照他们的理念,天气就是一种自然环境,不应该人为地去改变。天要下雨,该下在哪儿就让它下在哪儿,不论它是祸是福。不能因为有的地区、企业或大农庄主有钱有势,就人为地把本该下在别的地方的雨,移到他们那里。
环保人士的主要意见是人工影响天气的试验和作业恶化了自然环境。长期和大量的人工影响天气试验和作业会在土地、水域沉积如三甲基、铝、钡等化学物质,对作物、人类健康都有不利影响;为削弱飓风,在海面上洒油或在空中播撒不明粉末更是明显地污染环境,其后果将难以估量;如果飓风真的被削弱了,大陆上降雨就会减少,又会出现水资源不足的问题。因此,他们强烈要求停止或禁止人工影响天气的试验和作业。
美国学术界一直认为人工影响天气技术至今还不成熟,其有效性还难以客观、定量地评估。美国气象学会就曾经发表过一个声明,认为人工增雨的有效性约在10%,个别情况下甚至还可能减少降雨。
但是,由于美国近些年连年出现大范围干旱,中西部一些州发生水资源短缺。因此,美国政府有关机构多数还是支持这两个议案的。尽管一些民间团体强烈反对,但似乎作用不大。预计两个议案在内容上作某种程度的修改后,早晚可能会得以通过。
到目前为止,还没有见到参众两院对这两个议案作出正式决议的报道或公告。很可能由于美国政府和参众两院近来都为伊拉克的撤军和军费问题以及明年的大选忙得焦头烂额,而一时还无暇顾及。
倘若两个议案真的得以通过,那么,美国的人工影响天气的试验研究和业务就有可能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作者为中国气象局原副局长)
一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