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NAS:基因差异或影响声调语言形成
2007-05-30 11:05
汉语为什么是声调语言?神经学家也许能告诉你答案。
众所周知,婴儿在哪种语言环境中长大,就学会说哪种语言。但是一项最新的研究显示,基因上的差异也许影响了不同文化发展出不同的语言。
所有的语言都由辅音和元音组成。但是像汉语这样的语言还必须依靠声调,这种所谓的“声调语言”包括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以及东南亚地区的诸多语言,而在欧美等地区极少出现。然而,即使在讲声调语言的人口中,区分声调的能力也有显著差异。美国东北大学(Northwestern University)的神经科学家Patrick Wong等人发现,讲非声调语言英语的成年人在区分一种人造语言的声调时,表现出不同的能力,而且那些表现较好的人的听觉皮层拥有更多的灰质。
英国爱丁堡大学(University of Edinburgh)的Dan Dediu和Robert Ladd等人因此试图了解这种分辨声调的能力是否与基因有关。他们通过分析49个不同人群的基因数据,研究了983个基因变异与26个语言特征的相关性。结果发现,其中绝大多数相关性都非常弱,但是两个基因变异ASPM-D 和 microcephalin-D的相关性非常强。也就是说,拥有这种基因变异的人分辨声调的能力较差。论文作者称,也许这两个基因变异引起了与声调分辨相关的大脑结构的细微变化,从而导致拥有这种基因变异人口比例较高的文化发展出非声调语言。相关论文在线发表在本周的《美国科学院院刊》(PNAS)上。
该项研究的重要意义在于它将基因组学、大脑解剖学与语言学结合起来。尽管论文作者仍然需要排除其它影响因素,但是如果研究结果能够得到证实,将是一个重大的发现。
研究人员下一步计划研究这两种基因变异是否影响个人学习声调语言的能力。(科学网 何姣/编译)
更多阅读
一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