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云

科学时报:“逃离工科”令人忧
2007-05-10 09:55
 
时下,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热门话题。其根本原因在于文科过热与工科过冷,即“工冷文热”。其具体表现则是文科热门专业报考过热和过度扩招,毕业生远远超过社会需求,而传统工科专业的报考人数则大大下降,毕业生无法满足社会需求,严重影响相关产业的发展。
 
文科热门专业扩招泡沫开始破裂
 
若以文、理工两大类划分,这几年高校文科毕业生就业难度远大于理工毕业生,且文科生就业难度越来越大。
 
文科生就业难的根本原因是文科过热,具体表现为文科热门专业报考过热和过度扩招。据了解,文科生就业难度最大的当属仍十分热门的经济类专业,如经济学、会计、金融、外贸等。在很多家长看来,既然当前和今后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自然需要大量经济类专业人才。这个想法本无可厚非,但读的人太多,也会“货多不值钱”。
 
从高校方面说,自高校扩招以来,不少高校受利益驱动和短期行为,不管自己是否具有培养能力,一哄而上新办和扩招文科热门专业。几乎所有的高校都大量招收上述几类热门专业的学生,使这些文科热门专业毕业生数量急剧膨胀,大部分毕业生特别是专科毕业生就业十分困难,有些专科毕业生一次就业率不足10%,导致文科热门专业毕业生待业和隐性失业现象十分普遍。
 
冷工科热就业
 
与热文科相对应的是冷工科。与热门文科专业扩招泡沫破裂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这几年传统工科专业一直显得很冷:考生不愿报考,高校相关专业招生困难。
 
工科专业可划分为高科技专业(如计算机、生物、通讯、新材料等)和传统工科专业(如机械、化工、冶金、纺织、轻工、地质等)两大类。由于高科技专业回报相对较高,考生报考相对踊跃,而传统工科专业除建筑专业外普遍报考过冷,招生人数偏少,这必然导致严重供不应求。
 
以我国纺织业为例:一方面纺织业生产能力严重过剩,另一方面高品质服装面料却生产不出来,每年得进口几十亿美元高品质服装面料。而科技人员在纺织业员工中的比例仅为4%。纺织业科技人才太少,直接制约了我国纺织业开发高档产品的能力。而我国传统工业要向深加工、高科技、高附加值方向发展,没有较多的科技人才是难以成功的。这预示着传统工业对一直偏冷的传统工科专业毕业生需求非常大,可谓冷门不冷、冷中有热,而且现在正由冷转热。
 
为何逃离工科
 
“逃离工科”现象除我国外,在其他国家也普遍存在。不少英国人认为工科教育过于专业,只数学一科就得啃上整整两年,其努力程度与由此得来的社会地位和报酬不相称。同时,在美国、英国等西方国家,机械、造船、钢铁、化工等传统工业发展缓慢,甚至处于停滞状态,对工科生需求有所减少,因此现在美国只有5%的在校大学生学习工科,英国只有12%。
 
而我国处于工业化进程的中期,有不少经济学家认为我国已进入重化工业发展阶段。这几年机械、造船、钢铁、化工等传统工业迅速发展,对工科生需求急剧增加。
 
1985年,美国工程界从业人数达到巅峰状态,而到上世纪90年代中期,工程师队伍仅剩60万人,主要原因是“寂寞”和“待遇差”。如今,美国工程师中“老外”越来越多。美国最热门的职业是“三师”(医师、会计师、律师)与工商管理,有相当数量的学生都去报考与“三师”、工商管理相关的专业。但是,美国拥有世界上数量最多的留学生,于是在美国高校读工科的学生中,有1/3左右是外国留学生,其中最多的是中国和印度留学生。美国大学有些工科专业的外国留学生比美国学生的数量还要多。此外,美国还可用高额报酬到全世界去挖顶尖科技人才来为美国效力,全世界有相当数量的顶尖科技人才都被收罗到美国去了。
 
对比之下,中国却没有这个条件。中国学生“逃离工科”、不读工科,是没有外国留学生“替”中国学生去读艰深的工科的,更不可能出高额报酬让外国人替中国人搞技术开发。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的教育政策必须向工科高等教育倾斜,要鼓励中国学生去读工科,特别是传统工科专业。
 
(本文作者为成都益林管理咨询公司管理咨询师)
 

分享到:

0
一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