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行勇

吴晓民:守护天路上的生命通道
2007-05-08 08:36
 
[科学时报 张行勇 报道]举世瞩目的青藏铁路格尔木至拉萨段于2006年7月1日胜利建成全线通车,青藏铁路沿线原始生态环境独特、脆弱、敏感,穿越其间的钢铁巨龙是否会对这里的珍稀濒危野生动物造成影响?在国家对这一世纪工程即将验收之际,《科学时报》记者采访了主持“青藏铁路野生动物通道对藏羚羊等高原有蹄类动物有效性监测研究”课题负责人、西北濒危动物研究所研究员吴晓民。
 
33处通道创世界之最
 
吴晓民介绍说,青藏高原是世界山地生物物种一个重要的起源和分化中心,青藏铁路通过的沿线主要是草甸草原—寒漠动物类群,分布的野生动物具有种类少、数量大、特有种多、食草动物多群居等主要特征。在铁路通过的区域内有哺乳类动物16种,其中青藏高原特有种11种;沿线两侧活动较为频繁的珍稀濒危野生动物约有14种,以哺乳动物和鸟类为主。
 
受青藏铁路影响,种群繁衍扩大的代表种有藏野驴、野牦牛、藏原羚、岩羊等,特别是其中的藏羚,俗称羚羊或长角羊,它是青藏高原特有的珍稀大型哺乳动物,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藏羚有长途跋涉的迁徙行为:每年的6~7月份藏羚沿着千百年来踩踏出的路线,成群结队地迁往可可西里腹地产仔,8~9月份带着幼仔从原路返回,完成生育使命。这一固执的生性,使它们一年年周而复始地往返于栖息地与产仔地之间。
 
为了能让野生动物自由迁徙,不受铁路阻隔,保证栖息于铁路两边的动物穿越铁路方便,正常地进行觅食、繁殖和基因交流,减小铁路对野生动物的影响,青藏铁路格尔木至拉萨段共设计修建了33处野生动物通道,长度总计59.84 公里。以唐古拉山为界,青海省境内25处、西藏境内8处,其中桥梁下方通道13处、缓坡平交通道7处、桥梁缓坡复合型通道10处、桥梁隧道复合型通道3处,建设如此规模及难度的野生动物通道在国内外铁路建设史上还是首次。
 
世界各国都采取不同的方式为野生动物设置修建通道。北美为野生动物挖“路下通道”,如蛙、蛇等小型动物的“管状涵洞”,驯鹿、野羊等大型动物的“桥下涵洞”等;欧洲一般为大型动物搭建上跨的“过路天桥”,其间种植花木,模拟成自然的山坡地形。吴晓民介绍说,在青藏铁路上,几乎采用了所有国际主流的动物通道模式。对于高山山地动物群,选择隧道上方通道形式;草地动物群,选择桥梁下方通道形式;动物种群结构复杂地区,选择路基缓坡和桥梁下方,或隧道上方和桥梁下方的复合型通道。
 
动物适应性逐渐提高
 
修建的野生动物通道是否能满足野生珍稀濒危动物的迁徙和生活习性的要求,能否起到有效利用和保护高原野生珍稀濒危动物种群的作用?为了得到科学的回答,2004年至2006年,受青藏铁路建设总指挥部、国家林业局委托,西北濒危动物研究所(陕西省动物研究所)成立项目组,对野生动物通道及其栖息地环境进行了监测。
 
项目组在极为艰苦和监测设备有限的条件下,采用自动录像、动态监测、定点监测相结合的方法,选择青藏铁路沿线具有代表性的昆仑山通道、清水河通道、可可西里通道等7处通道,对这里的野生动物种类、分布、数量、活动规律等进行了为期3年的监测与研究,获得了大量第一手的翔实科学资料。特别是青藏铁路通车前后的2006年6月和8月,在青藏铁路格尔木至拉萨段沿线,进行了2次、行程17485公里的监测考察,对藏羚群“上迁”和“回迁”时期进行了监测。
 
3年的监测结果表明,3种类型的动物通道位置、形式设置合理,均在野生动物迁徙的主要区域,能够满足野生珍稀濒危动物迁徙,种群交流、活动的需求,藏羚等的迁徙畅通无阻,随着时间的推移,使用效率将会显著提高。其中桥梁下方通道使用效果最佳;隧道上方对生境没有破坏,山地动物生存几乎没受影响。
 
藏羚等野生动物对栖息环境的变化非常敏感,对活动、迁徙路上的地形、地貌、植被因铁路的修建而产生的改变,特别是对新出现的野生动物通道,都有一个适应的过程。吴晓民等3年的监测表明,野生珍稀濒危动物对通道的适应性在提高,特别是藏羚群迁徙穿越可可西里通道时行为上的恐惧感在缩小,适应能力在提高,穿越时间在缩短,穿越群体在缩小。
 
让通道发挥更大作用
 
保护藏羚等高原野生珍稀濒危动物就是要保护它们的迁徙路线,保护它们栖息、繁殖的生态环境。为了使天路上的生命通道发挥应用的作用,吴晓民研究员建议:要进一步提高野生珍稀濒危动物通道的利用率。为进一步“诱导”野生珍稀濒危动物对通道的适应和利用,应在藏羚迁徙时段,在迁徙路段内采用“休工”法,调整铁路、公路、光电缆、输油管道的施工、维修时间或停工,阻止各种人为干扰,加强藏羚穿越青藏公路的管理。尽可能地为藏羚顺利迁徙创造安静、安全的环境条件,提高通道的利用率,保护生物多样性,达到人与野生动物及其栖息地环境的和谐发展。
 
同时,继续加强铁路运营期间对野生珍稀濒危动物影响的监测工作。青藏铁路已建成营运一年,环境条件已发生变化,3年的监测结果还不能对野生动物通道的有效性进行全面科学和系统的评价,应继续进行此项监测工作。特别是在监测野生动物对通道有效性、适应性的基础上,开展对青藏高原野生珍稀濒危动物种群状况的年度变化、铁路运营对野生动物的影响的监测和研究,不断完善优化野生动物通道,更好地为青藏铁路的生态环境和野生动物保护提供科学系统的依据,并以此为示范推动我国大型工程对野生动物及环境影响的监测支撑体系的建设。
 
此外,各部门要加强合作,共同做好野生动物的保护和管理。青藏铁路、青藏公路、输油管线、通讯光纤等管理、经营、维护部门要同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纳木错自然保护区加强联系与合作,联合起来,加大藏羚等野生珍稀濒危动物的生活习性和迁徙规律的宣传,在它们迁徙经过的铁路、公路要安装警示牌,提高人们对高原珍稀动物保护的自觉性,以共同做好青藏高原野生珍稀濒危动物的保护和管理工作。
 
链接:青藏铁路沿线野生动物种群
 
青藏铁路沿线地区有着特殊的地理环境,决定了沿线野生动物的种群主要分为高山山地动物群、高寒草原草甸动物群和沼泽湿地动物群3种不同的生态类型。根据栖息地生境地类型和动物种群分布,可将青藏铁路格尔木至拉萨段划分为纳赤台——昆仑山、昆仑山——沱沱河、沱沱河——唐古拉山口及唐古拉山口——拉萨4段。
 
纳赤台——昆仑山段:包括野牛沟、东大滩、西大滩,主要分布着高山山地动物,如野牦牛、岩羊、盘羊,也可见到少量藏原羚、白唇鹿、藏野驴、沙狐和高山兀鹫。
 
昆仑山——沱沱河段:包括不冻泉、索南达杰保护站、楚玛尔河、五道梁、风火山等,是铁路沿线野生动物数量最多、密度最高的地域之一,主要分布着高寒草原草甸动物,如藏羚、藏原羚、藏野驴、野牦牛以及少量的盘羊、岩羊和狼。藏羚是该地段数量最多的优势种群,在昆仑山南麓到风火山段是藏野驴集中分布区。
 
沱沱河——唐古拉山口段:主要分布有藏原羚、藏野驴、野牦牛、盘羊和白唇鹿。藏野驴在通天河附近较多。
 
唐古拉山口——拉萨段:四周属农牧区,人口相对稠密,经济活动频繁,沿线两侧极难见到大中型野生动物。在错那湖及拉萨、当雄等湿地,河流两边栖息着黑颈鹤、斑头雁、赤麻鸭等多种湿地鸟类。高原猛禽如鵟、鹰、鹫、隼等主要分布于此。
 

分享到:

0
一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