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瑞启动科技合作项目 15位中国数学博士生获邀赴瑞
2007-04-25 04:25
来源:科学时报
[科学时报 王莉萍 报道]应瑞士政府邀请,中国一批优秀的数学博士生即将赴瑞访问,此消息是在4月23日于北京举行的“瑞士科学家莱昂哈德·欧拉诞辰300周年”纪念活动中公布的。瑞士政府、中国科学院和中国教育部联合推出这一活动,为双方即将展开的科技合作拉开了帷幕。
这15位获瑞士政府资助的中国博士生将参加今年7月在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大学举行的第六届国际工业与应用数学大会。他们还将参观访问瑞士的一些研究机构,探索与瑞士同行开展合作的机会。
中国科学院副秘书长郭华东表示,“这种合作对双方都有利,并期待合作取得丰硕成果。”
瑞士代表团领队、瑞士教育与研究国务秘书查尔斯·克莱伯向《科学时报》记者介绍了两国间的合作,他说,“两国之间的合作是自上而下的,政府间首先达成合作协议,这使两国关系更为密切。在这把大伞下,科研机构之间再开展进一步的合作,之后,科学家间的协作就会相对容易、顺畅。”
这种自上而下的合作,将由政府来决定课题方向,并投入科研经费,同时给予科学家们研究的自由和激发其能力的平台。
据瑞士驻华使馆介绍,瑞士与中国已联合启动科技合作项目,初期项目主要集中在纳米、生物技术及环境可持续发展方面,并将在今年7月与科技部等洽谈合作细节,合作方式将包括合作举办研讨会和为相应研究团体提供资金。明年将在科学家层面展开具体项目。
克莱伯认为,“科技合作的前提是建立一个好的机制,只有在好的机制下,才会出现最富有创造力的成果。比如,一个有效的评估体系,能让科学家们在一个友善的氛围内以更好的状态协同作战。”
这是克莱伯第三次访华。他说:“我每次都会参观中国科学院、政府机构和中国最优秀的大学,中国在科技和教育领域的进步随处可见。”
作为一个自然资源相对贫乏的小国,瑞士的成功主要取决于创新能力。人才资源是瑞士的一项主要资源。瑞士人非常清楚,在当今的世界,合作比已往更为重要。
瑞士保持着高水平的科研,但政府依旧实施了许多措施来推动科技合作。为了提升瑞士科研在国外的形象,瑞士政府建立了一个“科学领事馆”的网络,称为“瑞士馆”。第一家瑞士馆于2000年成立于美国波士顿,其后第二家成立于旧金山,第三家则成立于新加坡。瑞士馆的工作目的在于鼓励教育和发展高科技产业。这一目标通过不同的途径得以实现。例如,组织大学的学术交流及合作,鼓励瑞士研究所参与当地的教育会议,以及举办关于瑞士科技的小型展览等。
对于瑞士政府大力推动科技合作,克莱伯分析,一方面是科研所需的设备庞大,没有一个国家能承担得起建造的重任。某些领域——如太空观测——的工作可能包括不同国家的科研基地或实验室的工作网络。另一方面,传统学科之间的界限变得模糊。例如,最新的纳米技术建立在物理学、化学等其他学科之上,并且在生命科学、通讯技术及其他很多领域中得以运用。
瑞士科学家积极参与许多由瑞士资助的国际项目,他们参加国际会议,与来自其他国家的科学家交换想法和技能。而来自世界各地的科学家则在使用瑞士研究所的设备进行研究。克莱伯说,“中瑞的合作将使人才有效流动起来,而不是普通意义上某一方的人才流失。”
瑞士的职业教育因其良好的体制闻名于世,此次来华,克莱伯与他的同事也在寻找与中国开展相关领域合作的机会。
一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