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任气象局局长:气候变化舞台上的中国声音
2007-04-16 15:47
来源:中国气象报
“受水资源短缺影响的人数将从千百万上升到数十亿,部分国家粮食产量可能减半,上亿人将面临饥饿的威胁,每年将新增数百万人受海岸洪水侵害,而这些灾害性后果最大的受害者是发展中国家的贫困人群。”4月6日,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四次评估报告第二卷《气候变化2007:影响、适应与脆弱性》在世界范围内引发了轩然大波,而率领中国代表团前往布鲁塞尔参加IPCC第二工作组第八次会议,对该报告进行最终评审的中国气象局局长郑国光却保持着一贯的冷静,“全球变暖已经成为了一个不争的事实,然而气候变化在科学上仍有很大的不确定性,要以科学研究结论和客观观测事实为依据,以科学的态度对全球变暖给经济社会环境带来的影响做出正确的判断。”郑国光说,在关于全球气候变化问题的国际舞台上,中国发出了最坚定、最勇敢、最负责任的声音。
最坚定的声音——
“以科学的态度正视气候变化对经济社会环境影响,一切结论都要有理有据”
“以科学的态度正视气候变化对经济社会环境影响,一切结论都要有理有据。”郑国光如是说。IPCC第四次评估报告第一卷《气候变化2007:自然科学基础》指出,近50年全球气候变暖有超过90%的可能性是由人类活动(尤其是化石燃料的使用)引起。之后,关于全球变暖对经济社会环境的影响成为焦点,而IPCC第四次评估报告第二卷《气候变化2007:影响、适应与脆弱性》作为《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政府间谈判的技术基础,它的形成要持科学的态度,要实事求是。
郑国光说,在前往布鲁塞尔之前,中国已经做好了充分的准备。评估报告初稿出来后要送往各个国家进行评审,中国政府对此高度重视,先后组织国内气候变化领域的专家以及科技部、发改委、外交部等部门领导进行评审,最终形成中国的评审意见反馈给IPCC。3月15~16日,相关人员又进行了两天的封闭讨论,对第二卷的决策者报告、技术报告、主报告进行了进一步的深入分析,提出了相应的观点和意见。
在布鲁塞尔为期四天的闭门会议中,来自190个国家的约400名代表逐行审议20页左右的决策者报告,但这一使决策者报告具有结论的正确性和描述的准确性的过程很艰难。科技部全球环境办公室副主任、联合国清洁发展机制执行理事会(EB)副主席吕学都解释说,IPCC的报告是由全世界几百名科学家共同完成的,他们并不是在做新的研究,而是将已发表的科学文献进行总结概括,这其中的分歧很大。例如,此次科学报告中分析自然系统和生物系统以及地表温度变化(1970~2004)的结论,是从577项研究所涉及的80000个数据中挑选出29000多个数据分析得出的,其中有28000多个数据来自欧洲。以这些数据说明全球自然系统、生物系统和地表温度变化及其影响,难免有以偏概全的可能。此外,IPCC关于全球升温的结论是运用全世界30多个模型进行预测的,再根据预测结果对其影响进行判断,结论本身就存在被放大的可能。全球变化受到温度、降水量、海平面上升等诸多因素影响,而决策者报告主要强调了温度的影响。吕学都十分感慨,针对决策者报告,中国代表团提出以科学的态度考虑多种可能性,要求修改报告当中的不准确字眼,讨论的过程是很艰苦的,一些西方国家甚至指责我们是在淡化气候变化对自然的影响,但在气候变化的国际舞台上,中国代表团的声音很坚定,气候变化对经济社会环境影响的一切结论都要有理有据,都要在主报告和技术报告中有据可查,要向决策者提供准确完整的信息。
最勇敢的声音——
“作为温室气体排放大国,我们以科学的态度对待气候变化问题”
在参加IPCC第二工作组第八次会议诸多国家的代表团中,最庞大的当属16人的中国代表团,涉及外交部、发改委、科技部、农业部、水利部、林业局、气象局等多个单位,基于对气候变化问题的深入研究,他们代表第三世界国家发出最勇敢的声音,也进一步表明了中国多部门联手应对气候变化问题及其影响的决心。
在布鲁塞尔,由于报告内容涉及诸多敏感因素,来自190个国家和地区以及相关国际组织、环保团体的多名官员、专家和观察员们一直在报告最后文本的措辞上争执不下,“我们要以科学的态度对待气候变化问题”,郑国光说,虽然气候变化的影响是深远的,但还没有像电影《后天》那么夸张,决策者报告当中的任何不准确、不正确的描述,都不能在中国代表团这里顺利通过。作为代表团团长,郑国光被所有成员表现出的认真负责、科学严谨的工作态度所深深感动,从抵达布鲁塞尔的那一秒钟开始,代表团的每一名成员都处在紧张的工作状态中,查找事实、了解情况,不放过任何一个可能。
关于决策者报告的定夺是一场夜以继日的车轮战,不管任何时候,会场中都会有中国代表团成员的身影,在表决的每一时刻,只要存有疑义,会场中都会响起中国代表团勇敢的声音。吕学都忘不了在布鲁塞尔的一幕幕,4天3夜,他只睡了不到十个钟头,饿了就到会场外拿个三明治,或者吃点自带的牛肉干和巧克力,这是一场智力、体力与毅力的较量。在中国代表团所有成员的努力下,最终形成的决策者报告中减少了很多夸大事实的字眼,中国人用最勇敢的声音引起了世界的关注。
作为温室气体排放大国,中国没有避讳,而是勇敢接受了挑战。郑国光介绍说,中国成立了国家气候变化对策协调小组,国家制定了有利于减缓气候变化的节能法、可再生能源法等,实施了一系列的减缓温室气体排放的政策和行动,颁布了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等等,我们以一个负责任大国的胸怀,以科学的态度对待气候变化问题。
最负责任的声音——
“中国对气候变化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我国拥有发言权”
郑国光说,中国对气候变化问题进行了长时间并且十分深入研究,得出了很多有科学价值的研究成果,在IPCC的三个工作组中都有中国人的身影。近二十年来,中国气象局主持参与了一系列气候和气候变化方面的科研项目,例如“长江、黄河流域旱涝成因与预测原理研究”、“气候系统的动力学与数值预测研究”、“中国短期气候预测系统研究”、“南海季风试验研究”、“青藏高原科学试验”、“中国重大气候灾害形成机理与预测理论研究”等,具有很高的科学研究水平,取得了一系列进展。
2006年12月26日,一份历时四年,九易其稿的《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正式发布,该报告由科技部、中国气象局、中国科学院等12个部委联合组织实施,共有17个部门88位专家参与编写工作。详细介绍了中国气候变化的科学基础、气候变化的影响与适应对策,以及气候变化的社会经济评价,全面反映了我国气候变化研究领域的重要新成果,代表了国家水平和发展趋势,可为国家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长期发展战略提供科学决策依据,为我国参与气候变化领域的国际行动提供科技支撑。郑国光介绍说,这是我国首次组织编写这类报告,而在世界范围内也只有少数几个发达国家曾经发布,在气候变化领域中国拥有发言权。
一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