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雁

李雁:严重春旱背后 全球变暖威力无所不在
2007-04-13 08:47
来源:科学时报
 
本期关注:2007年春旱
 
今春以来,由于降水偏少,我国西北中西部、西南大部以及海南等地发生严重旱情。截至3月28日,全国耕地受旱面积2.03亿亩。截至4月初,海南省农作物受旱面积154.9万亩;云南农作物干旱受灾面积至3月底达410万亩;四川省水利厅则称该省“春旱非常严重,饮水困难人数已上升至590万人,严重春旱将诱发特大夏旱”。
 

李雁 北京大学生态学专业硕士 绿色和平组织气候与能源项目主任
 
四季如春的旅游胜地海南省今年春天遭受了严重的旱灾侵袭。截至4月初,海南省农作物受旱面积154.9万亩;水库干涸415座,因旱情发生饮水困难人口达到19.99万人。在严重旱情的背后,是全球变暖无所不在的威力。
 
3月底,我和绿色和平的同事从海口出发,沿海南岛西线高速公路深入儋州、昌江、乐东等遭受旱灾侵袭的市县,亲眼见证了这场愈演愈烈的春旱对这个美丽岛屿的影响。虽然来之前已经陆续看到一些相关报道,但真正脚踩干渴的土地还是令我们感到震惊。
 
我们的第一站是海南最大、全国十大水库之一的松涛水库,位于南渡江上游,上世纪60年代末建成,滋润着周边近130万亩农田,每年还能供电1.57亿千瓦时。岛屿星罗棋布的秀丽湖景也使水库成为海南省一个叫得响的旅游景点。但现在水库水位只有173米,比正常水位190米低很多,接近165米的死水位。岸边、岛屿很多原本在水下的部分裸露出来,同上方的植被形成了鲜明对比。因为水位太低,游客不来了,游船生意萧条停靠在岸边。船上的工作人员告诉我们说,水位是从四五年前开始下降的,近两年没什么台风,干得越来越厉害,去年一度接近死水位。2001年,他所供职的水库电厂还有6000多万元人民币的利润,但现在已减少了近3成。水库灌区的灌溉也成了问题,一些农民干脆把稻子种到了水库边上。
 
松涛水库所在的儋州市尚处在受旱区县的外围。南边的乐东县则是旱情最严重的县之一,境内河流大多已断流,水库里存的水不到正常库容的15%,还不到全省水库蓄水比例34.5%的一半。在乐东,我们看到了完全干涸的三曲沟水库,人们正忙着在库底龟裂的土地上打井抽水。10个管子抽出来的水可以浇三五十亩地,每个管子都要打近10米深,农民为了给山坡上的芒果、香蕉浇水花了不少钱。而因为干旱,今年的虫害特别多,需要多打药,这更增加了水的开支。农民告诉我们,这里抽出来的水不够干净,吃的水还得去低的地方挑。
 
在附近的佛罗镇,水泵同样成为必不可少的农具,一个村,10米左右深的田头井就有上百口,深达八九十米的清水深井也在打。绿油油的水稻就靠这些电泵、水管维系着。但即便如此,还是有不少农田因为缺水只好荒着。乐东县原本计划种14万亩早稻,春耕时节过去,仅插秧3.6万亩,才到计划的1/4。
 
面对干旱,除了打井开源,人们也得节流——改种其他抗旱省水的作物。佛罗镇的小餐馆里,苦瓜、圣女果等等耗水的蔬菜已经从菜单上拿下,取而代之的是长豆角。我们的摄影师还拍下了丰收的哈密瓜,这是早先旱情开始显现时,人们大量改种收获的。
 
佛罗镇镇长告诉我们,今年的旱情很像2005年的大旱。我想不如说,2005年的旱情一直没有得到真正的缓解。
 
刚过去不久的2006年,被世界气象组织称为“全球有记录以来的第六个暖年”,我国气象专家也认为去年是从1951年以来最暖的一年。2006年,海南省也过了一个“特暖”年,年平均气温25℃,为1961年以来仅次于1998年的第二高值。与此同时,与常年比较,海南省各地年降水量接近常年或不同程度偏少,其中南半部的乐东、五指山、保亭、三亚等地偏少2成以上,五指山偏少3成多。随着高温,地表蒸发量居高不下,通常在5月~11月汛期光临的台风却迟迟不来,两相叠加,可用水资源越来越少。大量砍伐天然植被来种植树种单一的速成人工林或经济作物,更导致自然生态系统的水土保持能力遭到破坏,使旱情雪上加霜。
 
海南省气象局的专家告诉我们:干湿季节交替是海南的自然气候规律,2006年汛期台风数量少、强度不够大,带来的降雨不足。“这属于气候异常,符合全球变暖的规律”。因为全球变暖,各地在升温的同时,降水格局也会发生改变。
 
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预测:旱灾的发生频率和范围都会增加,这会导致农业减产和水资源匮乏加剧。报告也特别指出,对低纬度地区尤其是季节性干旱以及热带地区来说,即使1摄氏度的升温也会使得作物生产力下降。对旱灾本就频发的中国来说,这不是个好消息。
 
“十五”期间,我国农田受旱面积年均达3.85亿亩,平均每年因旱减产粮食350亿公斤。而2005年山东省的全部粮食作物产量也不过390亿公斤左右。今年的春旱不止发生在海南,云南、四川、重庆等地都遭受旱灾袭击,春耕及人畜用水紧张。截至3月底,全国2.03亿亩耕地受旱,占耕地总面积的11%!
 
在三曲沟水库,看水泵的小陈曾这样表述他对干旱的理解:“这是天的问题啊,总不下雨。”干旱的起因确实在于气候变化,而推动这个变化的还是人类的手。大量燃烧煤炭、石油等化石能源,向大气中排放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这是全球变暖的根本驱动力。
 
对抗危险的气候变化是全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面对日益频繁的干旱等极端气候,除了打井改种等适应办法,下大力气节能、发展可再生能源、保护森林才是治本的举措。应对行动开展得越早,我们将来不得不承受的负担就会越轻。
 
(记者易蓉蓉 采访整理)
 

分享到:

0
一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