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霄鹏

《自然》:NASA新装置助力类地行星探测
2007-04-12 17:32
来源:科学网
 
 
 
图片说明:“高对比成像试验台”在实验室中得到了三颗用激光模拟的“行星”图像。最亮的一颗与木星亮度相当、次之的一颗亮度为木星的一半、最暗的一颗与地球相当,*号代表恒星的位置。
(图片来源:NASA/JPL-Caltech)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研究人员首次在实验室中证实,利用特殊的遮蔽装置和可形变镜片,太空望远镜将能够捕捉到太阳系外类地行星的图像。这标志着人类在类地行星及域外生命探测方面迈出了重要一步。相关论文发表在4月12日的《自然》杂志上。
 
捕捉太阳系外行星图像是一件极其困难的工作,因为行星发出的微弱光热会被它所围绕的恒星的强大光芒轻易掩盖。这就好比在探照灯下面寻找一只萤火虫。
 
迄今为止,科学家已经利用各种技术探测到200多颗太阳系外行星。不过,这些行星大多数比地球重5至4000倍,而且要么很热,要么很冷,还有可能存在着巨大的气团,它们都不太可能孕育有生命。截至目前,人类还无法捕获类似太阳系的域外星系图像,因此,科学家迫切希望能够清楚地“看到”太阳系周边的恒星系统,以期找到具备生物生存条件的类地行星。
 
这一最新开发的装置系统名为“高对比成像试验台”(High Contrast Imaging Testbed)。NASA喷气推进实验室(JPL)的两位研究人员发现,结构简单的日冕仪(coronagraph)配合一层调整镜片,就能够使太空望远镜拍到域外行星的图像,即便行星的发光强度只有其恒星的一百亿分之一。论文第一作者John Trauger表示,“它比之前论证的其他方法至少要好一千倍。”
 
“高对比成像试验台”逾越了此前太空望远镜拍摄域外行星时面对的两道障碍——衍射光和偏振光。衍射光会使视野内的行星图像模糊不清,而偏振光则会使图像上的一个行星出现多个模糊的幻影。研究人员利用一对遮蔽装置阻挡了恒星的光线,并清除了衍射光所造成的影响。此外,利用电脑控制可形变的望远镜镜片,偏振光的干扰也得到了补偿。
 
论文的合著者、JPL的科学家Wesley Traub表示,“该研究成果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太空望远镜将能够探测和描绘出太阳系周围恒星系统中的类地行星。”Trauger和Traub下一步将开始改善装置的衍射抑制效果,并使新的方法能够适用于更多波长的光线。
 
 
更多阅读(英文)
 
NASA报道全文
 
《自然》报道摘要
 
 

分享到:

0
一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