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鼎生:离开科学,生态审美难以实现
2007-04-05 08:33
来源:科学时报
随着现代工业的快速发展,环境生态已成为当今全球高度关注的问题。广西民族大学从增强人类环境生态意识和时代使命出发,于2003年,在该校文学院硕士研究生和本科高年级学生中,开设生态美学课程,开创了中国高校首开生态美学课之先河。几年来,经过专家、学者们的辛勤耕耘,该校在生态美学研究领域取得了一项又一项成果。日前,记者采访了该校副校长、生态美学学科带头人袁鼎生教授,请他谈了科学与生态美学的有关问题。袁鼎生已撰写出版《生态审美学》、《生态视域中的比较美学》等6部生态美学研究著作。
一门正在兴起的新学科
生态美学是一门正在兴起的新兴学科。袁鼎生说,生态美学是生态学与美学有机结合的产物,是生态学理论在美学研究中具体应用的新美学形态。任何一个学科领域的探索与研究,其目的是为了给人类社会带来福祉。生态美学是在地球环境生态灾难日趋严重、人类生存环境危机日益加重、人类文明冲突加剧的背景下产生发展的。进入20世纪中期,地球自然生态和人类精神生态呈现出重重危机和令人堪忧的景象。面对环境生态恶化给人类带来的各种威胁,西方的一些学者提出了“生态批评”(也称“文学与环境研究”),作为一种新批评潮流开始在美国出现,反映了西方思想文化领域对生态问题的关注及反思。他们在历史、哲学、法律、社会学和宗教等诸多人文学科研究中,都显现出“绿色化”态势。与此同时,中国学者以“地球只有一个家”的人类整体生存的责任意识,面对地球生态危机的严峻挑战,提出了“生态美学”问题,与西方学者的“生态批评”遥相呼应。
中国学者提出生态美学,旨在通过对生态美的研究,唤醒人们对生态环境的关注,强化生态环境意识,提高爱护、保护生态环境的自觉性,从而共同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家园。
袁鼎生说,生态美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尽管还有许多问题需要与美学界同仁进行交流、探讨与研究,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生态美学提出对世界环境生态危机的反思,也正是美学领域一些有识之士为摆脱目前美学研究困境、推动学术发展的一种新尝试。它的产生引起了中国美学界的关注。许多从事生态美学研究的专家学者认为,生态美学研究有着巨大的理论空间和广阔的研究前景,应当以锲而不舍的科学求真的精神,对它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使之真正成为一门服务人类生态环境建设和人类自身审美化的新学科。
生态审美离不开科学
科学研究的实践表明,任何一门学科理论研究要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果,都必须把握好该学科的核心问题。袁鼎生从自己在生态美学理论的研究、探索与实践中深深体会到,在构建生态美学大厦中,科学审美至关重要。他说,生态审美活动是与人类生存活动有机结合在一起的。生态审美一般分为三大层次,一是,生态审美活动圈层次,它包括欣赏、批评、研究和创造四大活动。二是,生态审美氛围圈层次,人们在审美时的趣味、追求不同,其效果也不相同。三是,生态审美范式圈层次,生态审美的意识不同,所追求的目的也不同,即艺术求美,科学求真,文化求善,实践求益,日常生活求宜。科学审美是从艺术审美走向生态审美的第一步。科学审美是生态审美的中介,离开了这个中介,生态审美则无法进行。在科学高度发达的今天,人们通过科学审美,逐步把握对象世界与自身活动的各种规律和规律系统,进而使自身的生态活动与对象世界的运动,形成符合生态审美规律的耦合并进,从而进一步奠定生态审美的基础。离开了科学审美中介,就难以把握由科学规律整合而成的生态规律系统,难以把握生态规律系统与审美系统的统一发展,也就无法时时处处自觉遵循生态审美规律,展开生态审美活动,成为完全意义上的生态审美。
科学审美活动,实现了艺术审美规律与科学的生态规律的统合共进,形成了生态审美规律,为生态审美主体系统生成奠定了基础。有了这个基础,可以使艺术美经科学的真之美,抵达文化的善之美、实践的益之美和日常生活的宜之美,构成完备的生态美结构和生态审美结构,从而构建生态美学完整的学科理论体系。
谈到艺术审美与科学审美关系时,袁鼎生指出,主体的科学审美是真与美结合,将真转换为美,成为能遵循真创造美的主体。科学审美主体既是认知主体,也是审美主体,两者在辩证结合中相互促进。科学认知越趋向真的境界,对对象世界内部联系及规律的把握也就越简洁、深刻、系统,所形成的科学美也就越精当、和谐、统一。就科学美来说,美在真中,大美在大真之中,至美在大真深处。科学的认识越深入、全面、系统,所达到的科学审美境界也就越深邃、广阔、统一。大美与大真的统一性,至美与整体的规律和深层规律的一致性,强化了对科学之真的深层境界、整体境界的认知追求。他认为,人们对科学审美中真与美的深刻认识,将有助于人类更加自觉地保护生态环境,并使真与美在生态审美中得到完整的统一。离开了科学审美,生态审美就难以实现。只有对科学审美中真与美统一认识的到位,人类才有可能更自觉地维护生态美和生态系统的有机结合与统一,才能使大自然中的真与美成为人类精神生态的永恒,才能使生态审美要素真、善、美、益、宜在有机结合中全面升华,人类家园才会实现真与美结合,进而实现与其他价值要素的统一与和谐。
“有耕耘,才会有收获。”袁鼎生介绍说,近年来,广西民族大学在生态美学研究方面取得了喜人的成果,是专家、学者们辛勤劳动的结果。他们中有的不顾年事已高,常年深入壮乡、苗寨调查研究,在原始森林、田间地角都留下了他们钟情生态美学研究的身影。功夫不负有心人,至今《审美生态学》、《生态视域中的比较美学》、《民族生态审美》、《诗意的生存——侗族生态文化审美论纲》等一批具有真知灼见的生态美学研究著作破土而出,先后由人民出版社、民族出版社出版,在中国生态美学研究领域形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采访结束时,袁鼎生满怀信心地说,伴随着生态美学研究的深入和学科体系的形成,生态美学一定能为构建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作出积极贡献。
一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