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雨养旱作”推动北京农业节水
2007-03-21 00:38
来源:科学时报
北京属于资源性重度缺水的特大型城市,近年来,随着城市发展以及降水量的减少,水资源紧缺的形势越来越严峻,南水北调目前也远水难解近渴。而农业与人争水问题尤其突出。
为了缓解首都水资源紧张的局面,不少专家学者提出了“北京水源地退稻还旱”等建议。然而,对于“退稻还旱”后水源地农民的出路问题,专家们并没有给出具体、可操作性的方案。而最近由北京市科委推动的“雨养旱作玉米节水科技示范推广工程”,将有助于这一问题的解决。
据了解,2005年北京市农业用水仍有13.2亿方,占全市用水总量的38%,其中89%为地下水。另外,农业灌溉用水的利用率仅约为40%,不及发达国家的一半,农业节水还有很大潜力可挖。
“水资源紧缺将成为影响北京农业乃至整个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因素。”北京市科委农村处处长张光连表示,为确保城市生活用水,急需将农业用水大幅降下来。节水应成为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主题之一。
张光连介绍说,农业节水分为设施节水和农艺节水。从节水角度规划北京农业,一方面是发展设施灌溉农业,采取像以色列园艺式的高新技术节水灌溉,如滴灌、渗灌、微灌等,但因投入较大,面积不可能太大,必须种植高附加值的农产品,如高档蔬菜、水果、花卉及示范展示园等,才能有较好的经济效益。另一方面是本市大面积的粮田,约300万亩,均应逐步推行雨养旱作农业,即通过抗旱作物、抗旱品种及配套的旱作农业技术,实现不需灌溉完全利用自然降水来进行的农业生产。
“玉米在这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可符合这一需求。”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玉米研究中心主任赵久然博士说。玉米是不可替代的旱地主栽作物,因其发达的根系、独特的光合作用、适宜播种期长等,使玉米抗旱性强,水分生产效率大大高于水稻、小麦等其他作物。北京市处于黄淮海夏播玉米区与东华北玉米区的交汇地带,春夏播均可,从4月中旬至7月初均可播种玉米,适播期长,雨热同步,非常适合玉米雨养旱作。
“玉米还有独特的生态功能。”赵久然介绍说,玉米在产生经济效益的同时,还发挥着和森林、草地等所有绿色植物同样的固碳放氧作用。经测算,玉米田每生产1公斤籽粒的同时,吸收固定了约3.3公斤二氧化碳,释放了2.4公斤氧气,每亩玉米田的固碳放氧量要远远大于同面积的树木,其生态作用巨大。通过保护性耕作,玉米秸秆覆盖,可以减少裸露农田的起尘、减轻冬春季的沙尘。
据了解,目前北京市年播种玉米面积200多万亩,是第一大作物,有近50万农户种植玉米,种植玉米是北京郊区农民的重要收入来源之一。玉米具有粮(粮食)、经(重要的工业原料)、果(鲜食玉米产业)、饲(饲料之王,畜牧养殖业的基础和支柱)、能(生物能源)等多种用途,近年来玉米市场需求增加,农民种植玉米的效益稳步增长。
但是,种植玉米对水资源紧缺的北京来说,同样是个挑战。“每亩玉米需求平均至少50立方米,每年至少需灌水1亿方以上。并且灌溉用水约90%来源于抽取宝贵且难以恢复的地下水资源。”赵久然说。
2006年,北京市科委通过深入调研、实地考察、专家论证,提出了将大面积雨养旱作玉米技术作为引领新一阶段农业科技节水工作的切入点和抓手的建议,确定了在京郊大规模实施“雨养旱作玉米节水科技示范推广工程”。
据介绍,“雨养旱作玉米节水科技示范推广工程”的主要技术是以抗旱品种为核心,同时辅助以蓄水保墒、抢墒播种、等雨播种、以肥调水、抗旱种衣剂和保水剂等配套技术,充分挖掘玉米品种自身的抗旱遗传潜力,同时使玉米的生长与雨、热同步协调,充分利用天然降水和光热资源,提高水分利用效率,达到在正常气候年份基本不需灌溉,节省水资源及其投入。
张光连介绍说,示范工程选用了6个主推玉米品种,是由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和中国农业大学经过多年研究选育出的高产、稳产、优质、抗旱品种,这些品种已经过多点试验示范,证明具有较好的丰产性和抗旱性。
根据农民自愿和区县认定的原则,2007年北京市科委确定实施了85万亩雨养旱作玉米推广面积。“预计示范区在原用水基础上至少亩节约50立方米,总共至少可节水4000万方以上。3年内如果实现200万亩玉米全部雨养旱作,则每年至少可节约灌溉用水1亿方以上。”张光连预测说。
一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