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欣欣 洪成文

入世后新加坡高等教育发展:打造东方波士顿
2007-03-20 00:02
来源:科学时报
 
新加坡于1995年1月1日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WTO)。虽然并未签署开放教育市场的协议,也未作出教育承诺,新加坡却积极顺应经济全球化、教育国际化的要求,在实践中不断推动本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大力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和水平。其诸多举措已使得本国的高等教育与一些发达国家并无本质区别。
 
战略目标:东方的波士顿
 
新加坡政府历来重视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20世纪七八十年代,新加坡以其经济快速增长所取得的辉煌业绩而跻身于“亚洲四小龙”之一。这与其重视教育有着重要的联系。此后,新加坡政府更加关注教育,不断追加教育投资,尤其是高等教育投资,形成了经济与高等教育互动发展的良性循环。
 
1991年,新加坡政府制定了跨世纪战略——《新的起点》,确立了经济发展国际化的战略目标。为此,政府明确了高等教育发展的国际化战略,希望通过充分利用国际人才和资源来弥补自身劳动力和资源的限制,积极吸引世界各地尤其是东南亚各国的留学生,力争发展为国际学术文化中心。
 
近年来,新加坡政府非常关注高等教育在保持经济竞争力中的作用,并制定了长期发展的目标,力争使新加坡成为东南亚地区的第一教育中心。
 
1997年,新加坡总理吴作栋宣布:新加坡高等教育发展的主要目标之一是将新加坡国立大学、南洋理工大学建成世界级大学,在新加坡建成具有因麻省理工学院、哈佛大学而闻名的波士顿地区的学术氛围和工业环境,将新加坡打造成为东方的波士顿。
 
战略措施:全面革新
 
为了实现上述战略目标,新加坡政府于1997年邀请来自日本、美国、欧洲知名学府的11位专家组成国际专家小组为其提供建议。同年,麻省理工学院的20名教授应邀对新加坡国立大学和南洋理工大学的工程学课程进行评价,并提出了建议。上述专家咨询意见成为此后新加坡高等教育政策的重要智库来源。概括起来说,新加坡为促进高等教育发展主要采取了以下举措:
 
首先,改革大学课程,实现课程的国际化并加强对课程实施的质量控制。
 
近年来,新加坡国立大学和南洋理工大学一直努力增加社会发展所需要的课程和专业,扶持重点学科;吸收美国式的选课制和学分制,增设培养学生创造力的选修课;试行主辅修制度,以增强学生对职业多样性要求的适应性;开设诸多国际性课程,如南洋理工大学开设了国际建筑管理、国际商务等课程,以培养适应经济全球化发展要求的高水平复合型的国际人才。
 
新加坡管理大学和南洋理工大学还坚持实施课程的校外评审制度,由外国知名学府的资深学者担任评审,定期来新考察。这不仅有利于确定课程内容的质量、增强其考试成绩与国外知名大学的可比性,而且也达到了有效监控学术标准的目的。
 
其次,积极吸引、留住优秀人才。
 
为了提高大学师资队伍的质量,新加坡通过调整移民政策,提供高薪高福利,建立高科技研究所和国际一流的实验室等方式来吸引国外知名学者、教授。新加坡大学中都有来自世界各国的知名教师任教,外籍教师比例很高,如新加坡国立大学教师中外籍学者的比例约占50%。
 
新加坡政府还制定政策,要求大学中外国学生的比例应达到20%,促进新加坡教育的国际化。为此,他们以提供政府津贴、奖学金、学费贷款等方式吸引外国留学生。近些年,为了扩展研究生教育和研究工作,新加坡政府更是增加外国学生的数量和比重,在东南亚各国、中国、印度、南非、毛里求斯扩大招生宣传。在中国,新加坡政府每年都从部分高校中招收一些刚入校的优秀新生到新加坡的大学就读,不仅住宿费、学费全免,每月还发放生活津贴,而且毕业后享有在新工作机会。
 
再次,实施大学教学改革,培养通才。新加坡国立大学和南洋理工大学都希望相对减少教师直接授课节数,增加辅导课节数,重视个别辅导,运用小组指导方法,加强师生间、生生间的交流;在教学中广泛应用多媒体技术、国际网络等高新技术,以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如新加坡国立大学以“越洋录像会议”作媒介,与哥伦比亚大学、伦敦大学、帝国学院等外国大学开展跨地域教学和讨论。
 
大学的教学内容很注重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分析、创新能力,不仅强化系统的基础知识学习,也注重专业外知识的学习,使学生能将知识融会贯通,培养学生的应变能力。在当今经济全球化、教育国际化背景下,更加注重培养具有全球化视野,具有国际交流能力,了解国际政治、经济和科技发展的人才。
 
最后,新加坡各大学都十分重视高等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
 
新加坡各大学都积极开展双向的学生交流计划,相互交换学生;积极支持教师参加国际学术活动,派遣本地教师参加学术人员交换计划、到国外攻读研究生或出国进修,并举办专门的讨论会,积极邀请海外访问学者参与。
 
另外,各大学还积极吸引国外知名大学在新加坡设立分校或合作办学。至今已有11所以医学、商学、后勤学和工程学见长的世界顶尖学府在新加坡设立了分校。
 
我国高校须加快国际化步伐
 
入世后,我国虽曾作出过教育承诺,但国际化步伐却相对较慢。因此,中国高等教育必须在教育市场国际化的大背景下,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加快国际化步伐,不断致力于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
 
但是,在借鉴新加坡教育国际化经验的同时,我们也必须看到新加坡与中国的不同之处。新加坡是一个狭小的岛国,高等教育系统由大学和理工学院组成,其综合性大学只有3所,即新加坡国立大学、南洋理工大学以及2000年成立的新加坡管理大学,水平都比较高,差距不大,并且由政府提供大量经费,有强大的财政后盾;而中国幅员辽阔,高校众多,不同地区的高校在实力、水平及经费支持上存在较大差距。因此,虽然国际化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但并非每个地区、每所高校都适宜走国际化道路。
 
此外,与新加坡不同,中国在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时,签订了教育服务贸易减让表,承诺了对高等教育市场的开放。因而在扩大教育交流合作、推动中外合作等方面,中国必将面临着维护教育主权的挑战。为此政府要加强宏观调控引导,健全完善相关法规政策,运用法律手段规范办学行为,维护教育主权,保证中方在合作办学机构中的领导权,并加强监管力度,依照法定程序实行审批、监管和评估,保障中外合作办学在法制的轨道上进行。
 

分享到:

0
一周排行